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残留脊索组织的先天性低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骶尾部及颅底中线部位,尤其是斜坡区域,其预后与肿瘤切除程度密切相关,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多能长期生存。由于颅底脊索瘤多呈浸润性生长,侵袭范围广,累及颅底重要神经、血管及脑组织等,手术完全切除极其困难,因此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导航系统、电生理监测、经鼻超声系统和多普勒超声血管探测仪等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经鼻内镜入路能在直视下最大可能地安全切除颅底脊索瘤,并尽可能保留重要神经、血管功能,其手术创伤小,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并且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颅底脊索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为进一步全面认识经鼻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我们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关于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相关文献,并从术前肿瘤评估分型、手术策略、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几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颅底脊索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8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7例鼻内镜下行颅底脊索瘤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手术切除率及预后的因素。结果87例手术总全切率为42.5%(37/87),其中肿瘤主体位于上斜坡者全切率40.0%(28/70),中斜坡63.6%(7/11),下斜坡33.3%(2/6)。在单独采用经斜坡入路的情况下,Al Mefty I型肿瘤的全切率75.0%(9/12),II型40.0%(8/20),III型36.4%(20/55)。近期(2014年12月~2018年1月)的手术全切率(48.8%, 21/43),明显高于早期(2011年3月~2014年12月)的(36.4%, 16/44)。大多数患者(86.2%)术后未出现任何短期并发症。27例未全切患者接受了术后重离子刀治疗,治疗后88.9%的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既往手术史、放疗史、肿瘤位置等因素对于切除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是是外科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有效方法,下斜坡生长尤其累及颅底侧方的脊索瘤疗效不理想。随着术者不断累积手术经验,结合术后重离子治疗,经鼻内镜切除颅底脊索瘤疗效可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行颅底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997年~2002年在鼻内镜下完成的颅底区域手术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均一次获得成功。8例接受视神经管减压术,术后5例视力改善。结论:经鼻内镜颅底手术简便,损伤小,安全有效,是一项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操作技术,但必须掌握好这类手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鼻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16~77岁,平均42.6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鼻显微镜组和神经内镜组,对两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经鼻显微镜下手术38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14例,部分切除18例,全切率为15.8%;经鼻神经内镜下手术18例,其中全切除10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为55.6%。两组肿瘤全切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症状改善和肿瘤全切率神经内镜组明显好于经鼻显微镜下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种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鼻神经内镜下切除颅底脊索瘤其全切率明显提高,且其手术并发症率未明显增加,应其作为颅底脊索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陈治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21(1):63-63
鼻-颅底部位隐蔽,侵及颅底的头颈肿瘤部位深,解剖关系复杂,常累及重要神经血管,手术涉及多学科领域,操作时间长,创伤大,且并发症较多^[1]。随着CT、MRI等影像学的发展以及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蝶窦及颅底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有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5月我科行经蝶入路颅底肿瘤切除术l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鼻内和颅底肿瘤的内镜引导下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小伯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6):321-323
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颅底外科主要是研究颅脑与眼、耳鼻咽之间区域病变的学科。该学科的建立给予在这个区域有着深厚解剖学基础的耳鼻咽喉科医师提供新的发展空间。20多年来,耳鼻咽喉科医师在鼻内肿瘤、颅底病变治疗中,对开辟手术进路,暴露病变部位及修复颅底屏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开展,又激发了耳鼻咽喉科医师对内镜引导下手术探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功能性鼻内镜术后术腔Nasopore联合注射血凝酶和Naso-pore联合生理盐水鼻腔填塞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鼻一鼻窦炎需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术后给予Nasopore+注射血凝酶填塞(注射血凝酶均使用1 U,使用前将其溶解于0.5ml生理盐水中),术毕将溶解有注射血凝酶的生理盐水注入已填入鼻腔的Nasopore中;对照组术后给予纳吸绵填塞,术毕将0.5ml生理盐水注入已填入鼻腔的Nasopore中。通过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两组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出血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术后6h鼻出血VAS评分分别与同组术后1、2、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术后6h的鼻出血VAS评分分别与同时段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使用Nasopore作为鼻腔填塞物联合局部使用注射血凝酶,可以有效减少术后6h内的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在内镜经鼻颅底良性肿瘤切除手术中,针对不同的出血方式采取科学的综合止血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161例颅底良性肿瘤患者,全部患者行内镜经鼻手术入路。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2014年2月之前住院的病例74例,未采取新材料、新技术止血措施的为对照组。术中血管出血主要应用双极或单极电刀电凝止血,创面渗血主要采用纱条、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2014年2月以后住院的患者87例,采取新型止血材料以及射频等离子刀等新技术止血措施的为实验组。实验组采取综合止血方法,如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供血血管,术中尽可能先解剖分离相关责任血管,以射频等离子刀予以切断、凝结;切除肿瘤时,以射频等离子刀切割、凝结交替进行,逐步分离肿瘤;手术创面毛细血管渗血,采取速即纱(Surgicel)压迫止血、或射频等离子刀凝结止血;海绵窦等大的静脉窦出血,采用速即纱或Surgiflu/Surgifoam填塞止血。对于术中的出血量、止血方法、手术时间,进行记录、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实验室化验检查、颅底CT及MRI检查、部分患者行头颅DSA检查。对照组患者中,术中出血量50~2 100 ml,平均410+50 ml;手术时间50~310 min,平均120+20 min。实验组患者中,术中出血量50~1 600 ml,平均280+50 ml;手术时间45~220 min,平均90+20 min。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相比较,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都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与肿瘤的性质、部位、血供相关,肿瘤血供丰富、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复杂者,出血量较大;与肿瘤的大小无关;与手术时间无关。结论熟练掌握内镜颅底外科相关区域的三维解剖,尤其是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是手术成功的前提;科学运用止血新材料、新技术,针对不同出血方式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以保持术野清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手术在治疗儿童颅底肿瘤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鼻颅底外科 2010年6月—2019年11月收治确诊为颅底肿瘤并行鼻内镜治疗的患儿共44例,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17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骨化纤维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脑膜瘤2例,间叶性软骨错构瘤1例,颅咽管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血管纤维脂肪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脊索瘤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例,纤维瘤病1例。 结果44例患儿中43例在鼻内镜下完全切除,仅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分期切除。术后44例均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5例失访,其中骨母细胞瘤1例,脑膜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12例术后接受放化疗,其中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2例,横纹肌肉瘤1例,脊索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随访至今患儿状况良好,均无复发及转移;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其余26例患儿术后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颅底手术治疗儿童颅底肿瘤是可行、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颅底外科术后隔绝颅腔与鼻腔的交通是该学科发展面对的挑战之一,近年利用带血管蒂组织瓣,经内镜手术入路修复颅底缺损获得满意疗效。颅底局部性和区域性带血管蒂组织瓣,修复范围广泛、取材方便、抗感染性强、易于成活,是修复颅底缺损的最佳选择。本文对内镜下修复颅底常用带血管蒂组织瓣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入住我科,并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术中要点及并发症等。结果30例患者共进行了34次手术,肿瘤全切16例17台次(16/30,53.3%),次全切除8例8台次(8/30,26.7%),大部切除6例9台次(6/30,20%)。1例围术期感染死亡。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者25例(25/30,80%),无明显改善者4例(4/30,13.3%),加重1例(1/30,3.3%),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例(2/30,6.7%)。13例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包括适形放疗6例,γ刀4例,质子刀3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18例患者术后肿瘤无进展(18/25,72%),无进展生存期(PFS)范围为6~50个月,平均15.7个月。肿瘤复发7例(7/25,28%),无进展生存期范围5~39个月,平均14.1个月,2例患者死于继发肺部感染。13例行术后放疗的患者中,有2例复发;12例单纯行手术患者中,有5例复发。对比两组患者生存曲线,术后放疗组无瘤生存期明显好于单纯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具有视野好,抵近观察、多角度观察等特点,具有全切率高和安全性高的优势。此外,术后辅以放疗能够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王镛斐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8,24(4):297-302
颅底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内镜鼻颅底外科技术不断进步,手术领域日益拓展,发展前景令人瞩目。目前限制内镜鼻颅底外科在神经外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神经外科术者鼻颅底内镜学习曲线较长,术后脑脊液漏和颅神经功能损害等手术并发症。因此,加强内镜操作训练,熟悉鼻颅底内镜解剖,重视颅底重建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和颅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强调多学科合作治疗颅底肿瘤都是进一步安全有效发展内镜鼻颅底外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Revista brasileira de otorrinolaringologia (English ed.)》2021,87(6):689-694
IntroductionEndoscopic access to the sellar region by videoendoscopy shows a low rate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with findings that indicate risk factors for reducing morbidities during and after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ObjectiveTo evaluate, over a nine-year period, the acquisition of skills by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surgical team,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elimination of nasal crusts and/or the presence of morbidities in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individuals treated in a tertiary public hospital.MethodsAfter confirming the diagnosis of skull base pathologies, the individuals in this study underwent endoscopic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rostrocaudal or coronal axis. For the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the nasoseptal flap (associated or not with fascia lata with thigh fat) or free graft was used; clinical follow-up of individuals occurred for a minimum period of 12 month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surgical approach on patient clinical evolution, qualitative data related to smoking, post-nasal discharge, nasal flow, smell, taste, clinical symptoms of headache, cranial paresthesia, comorbidities and postoperative morbidities were obtained.ResultsThe most frequent diagnosis was pituitary macroadenoma (84.14%). The mean absence of crusts in this cohort was 124.45 days (confidence interval 95% = 119.50–129.39). There was a low cerebrospinal fluid fistula rate (3%).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nasoseptal flap with a fat graft w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that recorded the highest mean time for the elimination of nasal crusts (=145 days, confidence interval 95% = 127.32–162.68). Allergic rhinitis and smoking were shown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at increased the mean time to eliminate nasal crusts.ConclusionThe mean time to eliminate nasal crusts did not change over the years during which th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demonstrating the adequate training of the surgical team. Debridement and nasal irrigation with saline solutions should be performed more frequently and effectively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smokers and those who received the nasoseptal flap and fascia lata graft with autologous fa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