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手术水平,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手术途径进行治疗。手术入路有下列4种:口内径路4例,颈侧径路46例,颈腮腺径路6例, 颞下窝径路2例。观察58例咽旁隙肿瘤的术后肿瘤病理类型,探讨分析58例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详细记录随访1、3、5年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31例术前行CT检查,其中24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28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有21例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15例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有8例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病理诊断结果发现:良性肿瘤患者44例(75.86%),恶性肿瘤14例(24.14%)。病理类型中以神经鞘瘤的比例最高。58例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类型有术后感染、术腔积血、迷走神经损伤声带麻痹、舌咽神经麻痹、涎腺瘘、周围性面瘫以及Horner综合征。行口内径路和颈腮腺径路手术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口内径路局部复发1例,再次手术后,随访未见复发。良性肿瘤患者术后3、5年随访无因肿瘤死亡病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6例,失访1例,受访者1、3、5年死亡率分别为14.29%(2/14),28.57%(4/14),42.86%(6/14)。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很重要,需外科治疗的病例手术径路非常关键。颈侧径路治疗咽旁隙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且疗效显著,是一种最常用而安全的手术入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咽旁隙的原发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1%,绝大多数为良性,涎腺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颈侧入路和经颈-腮腺入路手术是处理咽旁隙肿瘤的主要方法。颞下窝内原发肿瘤较少,且恶性居多。该区域手术可采用颞下窝入路,上颌骨外旋入路、下颌骨外旋入路等。随着内镜辅助下经鼻、经口入路手术技术的进步和机器人手术、影像导航系统的发展,咽旁隙和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呈微创化趋势。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和神经外科等相关专业的多学科合作和内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是该区域肿瘤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诊断为咽旁隙肿瘤的患者13例,根据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径路,全麻后,沿术前设计切口切开组织,暴露肿瘤,在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肿瘤,其中经颈侧径路7例,经口径路6例。术中出血前者约40 ml后者约80 ml,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接受了60 Gy剂量放疗。结果13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示良性肿瘤12例(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2例、脉管瘤1例、脑膜瘤1例),恶性肿瘤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13例患者随访2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能清晰暴露深部不可直视的肿瘤,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手术局部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行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残留或复发淋巴结清扫术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2例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淋巴结残留或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5例单纯行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隙淋巴结清扫术,7例因有鼻咽癌原发灶残留或者复发同时行鼻咽-颅底肿瘤切除术。结果12例(共13侧)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均未出现声嘶、进食呛咳及颈内动脉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口内切口感染,1例患者切口部分缝线松脱,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至2018年4月,中位随访23个月(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咽旁隙内再发转移灶。结论内镜下经口入路行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地切除转移灶,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腮入路及其拓展术式在咽旁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4月行经颈腮入路手术治疗的29例咽旁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颈腮入路切除颅底咽旁隙复发肿瘤,1例颈腮入路下颌骨升支离断再复位切除侵犯颅底咽旁隙巨大复发性多形性腺瘤,2例颈腮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部分切除暴露咽旁隙切除侵犯颅底的多形性腺瘤,22例颈腮入路将下颌骨前上牵拉暴露颅底咽旁隙并切除该部位肿瘤,2例颈腮入路结合内镜辅助切除颅底咽旁隙复发神经来源肿瘤。结果本组29例患者皆成功手术,其中恶性肿瘤2例,良性肿瘤27例;27例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25例,复发神经来源肿瘤2例。25例多形性腺瘤病例中3例为复发多形性腺瘤;本组病例均无出血、张口受限等不良并发症。复发良性肿瘤病例中2例行术后预防气管切开,术后1个月皆拔除气管套管。2例颅底咽旁隙复发恶性肿瘤中手术后最短存活时间为1年7个月,最长3年。结论颈腮入路不仅适应于大部分咽旁隙肿瘤的切除,而且可以根据肿瘤的性质和累及颅底的范围进行适当拓展,以实现有效切除肿瘤和保证重要解剖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咽旁隙肿瘤及其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咽旁隙肿瘤手术方法及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1997年经各种手术入路治疗的27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口入路仅适于较小肿瘤切除;经腮腺入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具有手术适应症广、视野较清楚等优点。结论 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是一种切除咽旁隙肿瘤的理想入路,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安全、彻底。  相似文献   

7.
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咽旁隙解剖特征,提高咽旁隙肿瘤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近9年收治的45例咽旁隙肿瘤病人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外科径路、手术所见及手术后并发症,全部病人随访8个月~9年。结果良性肿瘤40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5例。术前CT或MRI能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扩展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后出现伸舌偏斜2例,口角偏斜1例,Hoiner综合征4例,右上肢曲屈障碍1例,3例术后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原发性咽旁隙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多见,MRI和/或CT检查是诊断咽旁隙肿瘤及术前确定手术方案的基础,且MRI检查优于CT。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特性,手术可选择经口径路、颈侧径路或颈侧联合径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位颅咽管瘤(ectopic craniopharygioma)的临床诊断、手术疗效及预后,以期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将收治的采用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3例异位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发病部位分别位于蝶窦、颞下窝1例,随访22个月,分别采用2次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并行放疗后肿瘤组织恶变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鼻孔、软腭1例,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颞下窝1例,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异位颅咽管瘤非常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目前仍然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是否应行放射治疗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4例经颌颈联合侧入路并切断下颌骨升支,切除咽旁隙原发巨大肿瘤病例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咽旁隙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原发于该部位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具体的手术步骤。全面分析了此手术入路的优点与缺陷,并对术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此手术入路暴露良好,便于操作,变通术式容易,术后功能障碍较轻,对咽旁隙内原发巨大肿瘤的切除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内镜及等离子辅助下经口切除咽旁间隙肿瘤(PPS)的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收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为咽旁间隙肿瘤的患者56例,经口(EATA)24例,颈侧(EA)32例。统计比较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 所有肿瘤均完全切除,经口组分为咽后壁入路12例,咽侧壁入路7例,软腭入路5例。术后病理良性54例(96.4%),恶性2例(3.6%)。经口入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颈侧组。术后颈侧组有7例出现并发症,经口组中有3例出现并发症(P=0.489)。平均随访(46.04±27.88)个月,仅经口组1例复发。结论 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的经口入路,能提供与颈侧入路相当甚至更好的治疗效果,如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无颈部瘢痕等方面,但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术式,需要更加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径路选择,探讨不同手术径路的优缺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或)MRI检查,三种手术路径分别为颈侧径路45例、口内径路20例、颈-腮径路2例。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8~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结果 67例中良性肿瘤共59例(88.1%),恶性肿瘤8例(11.9%);24例(35.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颈侧径路20例(29.9%),口内径路3例(4.5%),颈-腮径路1例(1.5%),其中7例(10.4%)随访后好转。复发患者7例(10.4%),颈侧径路4例(6.0%),口内径路3例(4.5%)。结论 咽旁间隙解剖毗邻复杂,病理类型繁多,肿瘤以良性为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大小及解剖关系决定手术径路。颈侧径路仍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首选方法,但在肿瘤最大直径<6 cm并位于动脉内侧的良性肿瘤患者中,可考虑口内径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49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41例,恶性肿瘤8例。采用4种手术入路。结果 全部患者肿块均完整切除,肿瘤的复发率18.4%(9/49),其中良性肿瘤复发率9.8%(4/41),恶性肿瘤复发率62.5%(5/8);术后并发症17例(34.7%)。结论 咽旁间隙肿瘤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脑神经功能障碍,根据肿瘤的性质、来源、位置、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径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咽旁隙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因旁隙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1981 ̄1994年以来45例咽旁隙肿瘤的外科治疗,其中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5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了4种手术入路。结果:肿瘤全切44例,术后颅神经并发症11例(神经源性肿瘤8例,腮腺肿瘤3例),其中8例于术后6个月之内恢复,随诊中,良性肿瘤术后复发3例,恶性肿瘤术后3年生存率40%(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患者16 例,其中颈外径路12 例,经口径路2 例,联合径路2 例,分析并总结将内镜应用于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方法及优势。结果16 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恶性肿瘤4 例,良性肿瘤12 例。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并发症。所有原发性咽旁隙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34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可以完整切除咽旁隙肿瘤而无需截断下颌骨,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采用内镜下口内径路切除的15例咽旁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吞咽梗阻感、打鼾及发声含糊等,但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显示咽旁隙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采用内镜下口内径路切除肿瘤。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后均无面颈部皮肤切口瘢痕,无一例出现术区感染、出血、声嘶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4年,肿瘤均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咽旁隙肿瘤的有效方法。通过内镜系统的辅助,该术式有效的解决了视野暴露小、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存在盲目性等弊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及美容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咽旁隙是头颈部重要的软组织间隙,有许多重要的血管及神经通过,其位置深在,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困难。咽旁隙肿瘤虽然临床发病率不高,主要以良性肿瘤为主,但其病理类型多样,且生长的部位及方式都有很大不同。在咽旁隙肿瘤手术中,为实现良好暴露,临床开发了多种手术路径,近年来,内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咽旁隙肿瘤手术的发展。为了解临床咽旁隙肿瘤手术的进展,本文对目前咽旁隙肿瘤的手术路径及其发展进行了概括,并在归纳总结多种临床路径后,对一些临床常见咽旁隙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提出了建议;同时,对咽旁隙的区域划分和咽旁隙的区域化治疗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经口内镜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术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例,中位年龄43岁。肿瘤位于茎突前间隙者13例,位于茎突后...  相似文献   

18.
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方法的选择(附13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咽旁间隙解剖毗邻关系比较复杂,且咽分间隙肿瘤比较少见,大宗的临床资料不多见,回顾我院头颈外科1970年1月~1994年1月期间,收治136例咽旁间隙肿瘤,结果表明良性肿瘤89例,其中神经源肿瘤42例,恶性肿瘤47例。本文详细介绍了咽旁间隙的解剖,并对咽旁间隙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手术入路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its rarity, information on the diagnosis of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such as through imaging and aspiration biopsy cytology, is slowly accumulating. Little detailed examin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however, on surgical approach, complications, and sequelae.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27 patients with primary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25 with benign disease and 2 with malignant lesions-treated surgically. Surgical approach,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equelae, and operative indications of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were examined in 28 operations on the 27 patients. Tumors found in the prestyloid region in CT or MRI are treated as salivary gland or malignant tumors. Those found in the poststyloid region are treated as shwannoma or paraganglioma. The transcervical approach is often used in patients with shwannoma, while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are selected for patients with salivary gland tumors. Complications occur in 50% of patients, however, bias based 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has not been examined to the degree needed. Sequelae in our series occurred in 46.4% of our patients. Sequela in the patients with shwannoma, however, is 81.8%, compared to 9.1% in patients with salivary gland tumors. Prestyloid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seem to be "automatically" indicated for surgery, because the surgical risk is lower than the risk of inaction. In poststyloid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however, it appears necessary to judge indication for surgery more carefully while consider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age, and occupation of prospective surgical candid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