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10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4-01—10收治的10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对比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103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62例,异常率60.2%;其中49例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25例(51.0%),46例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30例(65.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7例(87.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P0.05);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心肌缺血、T波改变、异常Q波、明显U波等。心电图异常与病变部位有关,病变位于丘脑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心电图异常患者死亡8例(12.9%),心电图正常患者死亡2例(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意识障碍36例,心电图异常率83.33%(30/36),无意识障碍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47.76%(3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且异常类型较多,心电图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救治脑血管病患者时,应加强心电图异常的认识,采取有效综合治疗措施,改善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115例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115例患者在发病后1~3 d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证实和确定脑梗死部位,并在入院24 h内行常规12导心电图检查,且以后每周复查心电图,观察心电图改变和病情变化情况。结果 115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79例(68.69%),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以ST-T改变最常见,其异常改变与脑梗死部位有关,并与病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与病情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3-2016-02收治的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48h内行心电图检测。统计所有患者心电图检测结果,并对比不同梗死部位心电图异常率及异常与正常心电图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分型及病死率。结果 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81例,异常率为71.05%,其中脑干异常14例,异常率为87.50%(14/16);丘脑-基底节区异常33例,异常率为91.67%(33/36);大面积梗死异常15例,异常率为88.24%(15/17);单个脑叶异常19例,异常率为42.22%(19/45);与单个脑叶异常率相比,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异常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异常率与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异常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电图正常组相比,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重度及中度神经功能缺失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与其梗死部位联系密切,其中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区域脑梗死易出现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异常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病死率明显较高,临床诊治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07—2014-07Ⅱ~Ⅲ级2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80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90例未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并对心电图异常率与急性脑卒中的部位、类型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组分别有146例和44例心电图异常者,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81.11%和48.89%,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T波异常(31.67%)、ST-T改变(52.22%)、心律失常(42.78%)、左心室高电压(5.56%)、左心室肥大(7.78%)与两种及以上的心律失常(22.78%)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性脑卒中心电图异常率94.12%,脑干、丘脑、基底节部位的心电图异常率为87.85%,病情恶化或死亡患者心电图异常率95.12%,分别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和发生在脑叶、小脑、腔隙部位的脑卒中以及病情好转稳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较高,且与急性脑卒中的发生部位和类型显著相关,并能反映其预后,应对心电图改变进行监测,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措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致脑心综合征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动态心电图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及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并与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 急性期心电图改变类型最常见的为ST-T改变,幕上及幕下出血异常率分别为71.4%、94.1%;其次为心律失常,幕上及幕下出血异常率分别为61.9%、94.1%.脑心综合征组在急性期SS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SSR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缺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脑心综合征组中幕上出血患者的SSR双侧异常率为33.3%,单侧为52.4%,单侧异常更显著(P<0.05);幕下出血SSR双侧异常率为52.4%,单侧为23.5%,单侧异常更显著(P<0.01).结论 急性脑出血致脑心综合征患者SSR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其测定可能有助于脑心综合征的诊治及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肝功能异常(LFD)状况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1997-06-2005-06收治的252例GB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LFD在GBS患者中的发生率,探讨发病年龄、性别、前驱感染史、病情轻重、激素治疗等因素对其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可能意义。结果GBS组52.7%存在LF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BS各亚组LFD发生率具有以下特点:无性别差异(P>0.05),儿童组异常率高(P<0.01),有前驱感染史组比无前驱感染史组高(P<0.05),病情较重组较较轻组高(P<0.01),激素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正常率较非激素组高(P<0.05),非激素组治疗后LFD率(33.3%)明显低于入院时GBS组(52.7%)(P<0.05)。结论LFD是GBS患者的常见表现且具有一定自限性,可作为感染和免疫损害的证据,提示GBS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活动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7-01~2008-06入住我院的164例发病3 d内脑出血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相关临床资料,比较ECG异常的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组关系,对比死亡组与存活组心电图异常率.结果 126例(76.8%)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脑神经受累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搜集2005-1-2015-5我科收治的伴有脑神经受累的GBS患者4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疗效比较。根据Hughes评分的变化评估对患者的疗效,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单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lin,IVIg)组和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简称为"激素")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42例患者中单纯脑神经受累7例,伴有脊神经受累35例;脑神经受累的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吞咽困难及呛咳21例,眼外肌麻痹17例,鼻唇沟变浅16例。实验室检查:腰穿查脑脊液的患者32例,其中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24例。行神经传导速度、F波及H反射检查35例,其中异常31例,包括F波/H反射未引出或出现率减低20例,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15例,波幅减低15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2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9例。采用单纯IVIg治疗20例,好转18例(90%),IVIg联合激素治疗17例,好转12例(70.6%),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其中IVIg联合激素治疗无效的5例患者中,3例患者治疗后病情仍加重,行血浆置换后病情好转;单纯激素治疗3例,好转2例;未治疗自动出院2例。结论脑神经受累的GBS患者中舌咽、迷走、动眼神经及面神经最易受累,也可同时累及脊神经。神经传导速度、F波检查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对诊断伴有脑神经受累的GBS均有重要意义。单独使用IVIg或联合激素治疗GBS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24h内行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谱检测。结果(1)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114例(76%)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心肌酶谱异常106例(70.6%)。(2)不同性质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部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4)发生意识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之间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引起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异常改变,其与病变性质无关,而与病变部位和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和电生理学检查,并探讨其病情进展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3-08-2007-09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GBS患者77例,患者病情等级根据Hughes评分划分,针对患者发病年龄是否大于40岁、是否存在延髓及自主神经症状、病情最重时双上肢近端肌力总和是否≤5分、双上肢F波出现率是否≤50%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急性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0.012)、双上肢近端肌力总和≤5分(P=0.018)有关.重症患者较轻症患者发病年龄偏大、延髓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双上肢近端肌力总和≤5分、双上肢F波出现率≤50%等情况多见.死亡患者2例(2.59%),主要死因为心跳、呼吸骤停.结论 存在双上肢近端肌力差,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GBS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对于重症患者尤其存在延髓功能障碍者,临床医生应注意其呼吸和心脏异常情况,以防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及心搏骤停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2014年新的GBS谱系疾病诊断标准提出,典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与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为同一疾病谱的不同亚型,主要根据各自特殊的核心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研究分析典型GBS与MFS患者的非核心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和脑脊液检测结果的差异,以期更好地鉴别和认识GBS谱系疾病中这两大主要亚型。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3-01—2017-03收住的MFS患者37例,典型GBS患者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非核心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1)临床表现:1)前驱感染方面:MFS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于GBS患者(48.6%比22.8%,P0.05),而GBS患者腹泻发生率高于MFS组(34.1%比2.7%,P0.01);2)非核心症状方面:MFS组浅感觉障碍出现率较GBS组低(37.8%比60.8%,P0.05);3)高峰期Hughes评分:MFS组评分≥3分者较GBS组少(8.1%比75.9%,P0.01)。(2)电生理检查:典型GBS组主要表现为运动伴感觉神经传导异常(54.4%)或单纯运动神经传导异常(27.8%),MFS组主要表现为单纯H反射异常(35.1%)、单纯感觉传导异常(35.1%)和正常肌电图(13.5%);典型GBS组F波异常多见(82.3%),MFS组出现F波异常少见(5.4%)。(3)脑脊液表现:典型GBS组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率和蛋白水平均高于MFS组[82.4%比57.1%,P0.05;(1144.46±764.31)mg/L比(691.79±469.35)mg/L,P0.05]。结论高峰期GBS患者Hughes评分≥3分者较MFS者更多,残疾更重,需要尽早准确鉴别。除公认的GBS与MFS特殊的核心临床表现外,两者的非核心临床表现、脑脊液和电生理检查结果均存在差异,认识这些差异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的诊断标准,也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者肌电图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肌电图检测技术,对86例临床诊断为GBS的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测,并比较分析与脑脊液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其差异性,即其中29例脑脊液生化值(细胞-蛋白分离)异常和16例CFS值正常的肌电图结果分析。结果临床诊断GBS 86例病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率最高;其次是胫神经H反射。而腰穿检查结果敏感度低,异常率也低。结论 GBS患者临肌电图特征: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表现为主,MCV传导速度异常高于SCV感觉传导速度;H反射异常率高于F波异常率;脑脊液常规检查蛋白细胞变异明显影响患者周围神经(MCV/SCV/H/F)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 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别是: 95. 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各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在帕金森病(PD)患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评价作用。方法选用36例P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行SSR检测,并对患者进行SCOPA-AUT评分及H-Y分级,评价SSR与PD自主神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PD患者SSR总异常率61.1%;H-Y评分0~1.5分者,SSR异常率为35.7%,H-Y评分2.0分者,SSR异常率77.3%;伴随自主神经症状的PD患者中(PD-AS),SSR异常率85.7%;不伴随自主神经症状者(PD-NAS),SSR异常率26.7%。结论 SSR可客观评价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并检测PD自主神经的亚临床损害,且随患者运动症状加重,SSR异常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2015-03—2016-0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6例,依据其是否合并急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2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情况。结果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81.3%)高于对照组(52.6%),且不同心电图异常类型高于对照组(P0.05)。80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中,不同类型、不同部位、不同预后脑卒中患者,其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心电图异常率,心电图异常率与脑卒中的类型及部位有关,且能够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奥氮平所致儿童心电图异常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收集 2012年 6月至 2016年 6月在乌鲁木齐第四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住院并初次应用奥氮平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不同奥氮平剂量组、不同用药时间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和心电图异常的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 198例患者,奥氮平所致心电图异常的总发生率为 57.07%,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第 1、2、3个月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3.98%、24.78%和21.24%。两组患者用药后第 1、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二联、三联)用药后,奥氮平高、低剂量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奥氮平所致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 ST-T改变、 T波改变和窦性心律不齐等。出现心电图异常的 113例患者中,予换药及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奥氮平所致儿童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律失常、 ST-T改变及 T波改变较为多见,与用药剂量有关,经适当处理后可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心电图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06—2013-012我院诊断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预后等数据,评价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心电图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挫裂伤60例,硬膜下血肿39例,脑干损伤24例,脑内血肿19例,硬膜外血肿18例。存活128例,死亡32例。经统计分析,格拉斯哥(GOS)评分与患者死亡情况明显相关,以GOS评分=3为界限,将患者分为2组;2组心率、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U波倒置、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异常Q波、室上性心律失常频率、心电图评分偏高时,格拉斯哥(GOS)评分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Q波(OR=1.777,95%CI:0.347~3.741)、室上性心律失常(OR=1.664,95%CI:1.433~2.020,P0.05)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心电图异常对估计心脏本身受损程度及颅脑外伤的病情和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型颅脑创伤后出现心电图改变常提示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国产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激越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给予110例具有急性期激越症状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南京脑科医院38例,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42例,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31例)肌内注射甲磺酸齐拉西酮10~20 mg/次,根据病情4~6 h后可重复使用,总剂量不超过40 mg/d,疗程3 d。治疗后2、4、8、24、48及72 h给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行为活动评定量表(BARS)评分,以治疗72 h PANSS中兴奋因子分(PANSS-EC)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RESES)、Barnes静坐不能量表(BAS)、UKU不良反应量表以及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PANSS、BARS评分各时点逐渐下降,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根据PANSS-EC减分率,有效54例(48.6%)、好转41例(36.9%)、无变化16例(14.4%);30例(27.0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过度镇静9例(8.11%),静坐不能8例(7.2%),锥体外系反应3例(2.70%),心电图异常改变10例(9.01%)。结论:国产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激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急性期心电图变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人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方法对20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1~2d内常规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对照组选同期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225例。结果心电图异常发病率47.57%,出血性卒中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P<0.05),其中ST-T改变最多,占57.14%,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25%,与观察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变化,可随原发病的好转而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异常心电图与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回顾2009-06—2013-12入我院诊断为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及预后等数据,评价急性脑卒中患者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60患者,73例脑梗死,51例脑出血,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存活118例,死亡42例。通过统计分析,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心率、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U波倒置、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的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出现异常Q波、室上性心律失常频率、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评分偏高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Q波(OR=1.777,95%CI:0.347~3.741)、异常宽大T波(OR=2.850,95%CI:1.173~6.925)、室上性心律失常(OR=1.664,95%CI:1.433~2.020)是影响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心电图异常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和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出现异常Q波、异常宽大T波、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异常宽大T波常提示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