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三叉神经瘤CT及MRI的影像分析,提高术前对此病的准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又神经瘤CT及MRI检查。结果颅后窝5例,颅中窝8例,位于颅中窝、颅后窝的肿瘤呈椭圆形或伴分叶状改变:跨颅窝4例,呈哑铃形或不规则形。CT及MPd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实性部分多呈略高密度或略低密度改变,常伴有囊状低密度区。②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多呈不均匀高信号。③CT及MRI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④肿瘤沿着三叉神经生长,跨颅窝“哑铃状”为特征性表现,三叉神经根部增粗与瘤体相连续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可靠征像。⑤常伴有岩骨骨质吸收,肿瘤边界清,周围脑组织多无水肿厦钙化。结论CT和MRI是诊断三又神经瘤可靠方法,术前仔细分析其影像表现可达到准确诊断,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三叉神经瘤CT及MRI的影像分析,提高术前对此病的准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瘤CT及MRI检查。结果颅后窝5例,颅中窝8例,位于颅中窝、颅后窝的肿瘤呈椭圆形或伴分叶状改变;跨颅窝4例,呈哑铃形或不规则形。CT及MRI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实性部分多呈略高密度或略低密度改变,常伴有囊状低密度区。②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多呈不均匀高信号。③CT及MRI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④肿瘤沿着三叉神经生长,跨颅窝“哑铃状”为特征性表现,三叉神经根部增粗与瘤体相连续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可靠征像。⑤常伴有岩骨骨质吸收,肿瘤边界清,周围脑组织多无水肿及钙化。结论CT和MRI是诊断三叉神经瘤可靠方法,术前仔细分析其影像表现可达到准确诊断,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并与病理相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额叶6例(左4例,右2例),颞叶2例,顶叶大脑镰旁2例,右侧桥脑小脑角区1例,鞍区1例;12例中9例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平扫时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2例病变中5例可见脑膜尾征;10例可见中、重度瘤周水肿;镜下组织中见瘤细胞排列疏松,呈微囊状。结论微囊型脑膜瘤是颅内少见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亮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后呈明显强化,MRI有助于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鞍上肿瘤的MRI诊断(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鞍上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鞍上肿瘤患者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其中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5例,室管膜瘤和生殖细胞瘤各3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各2例。结果颅咽管瘤边界光整,肿瘤以囊性或囊性成分为主;囊性部分呈短T1、长T2信号5例,长T1、长T2信号2例,等T1、长T2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显著强化。5例脑膜瘤4例起源于鞍结节,1例起源于前床突,肿瘤边界光整:平扫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均匀显著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室管膜瘤形态极不规则,2例侵犯额叶,1例侵犯丘脑;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1例见有团块状钙化(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生殖细胞瘤形态较规则,肿瘤沿垂体柄向鞍内生长,致垂体柄增粗,T1、WI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1例表现颅内多发病灶;2例平扫呈长T1、稍长T2信号,1例呈长T1、长T2信号,瘤内有较多数量小圆形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2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浅分叶状,肿瘤沿视路生长,1例肿瘤跨越前、中、后颅窝,1例显示一侧视神经增粗:平扫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边缘见有多个新月状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2例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肿瘤向后蔓延生长至环池和桥前池:呈长T1、长T2信号,内见线样间隔;增强后无强化。结论不同类型鞍上肿瘤MRI表现不同.MRI对鞍上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或放射治疗证实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8例肿瘤中,9例肿瘤位于松果体区,6例位于鞍区,3例位于基底节区及丘脑。松果体区肿瘤在MRI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边缘光滑,出血少见;CT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松果体钙化常被肿瘤包埋,增强扫描时肿瘤均匀显著强化。鞍区肿瘤MRI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正常短T1信号消失,肿瘤在T1WI像呈等信号,T2WI像上信号可呈等或高信号;CT图像见肿瘤实体部分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基底节区及丘脑肿瘤瘤体较大,信号及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晰,出血多见,增强扫捕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资料,对其MRI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肿瘤位于小脑半球8例,眼眶内1例,第四脑室内1例,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软组织肿块;病变T1WI呈等、稍低信号混杂,T2WI呈等、高信号混杂,占位效应明显而水肿轻;肿瘤内部信号欠均匀;瘤内及瘤周见多发异常血管影,增强扫描实性肿瘤均非常显著强化。结论实性血管母细胞瘤发病率很低,但其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肿瘤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的影像资料,对其MRI特点及病理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大脑镰旁15例,桥小脑角区3例,小脑幕旁5例,鞍结节2例,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大部分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占位效应明显而水肿轻;肿瘤内部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实性肿瘤均非常显著强化。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发病率较低,但其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肿瘤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PIC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PICCC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分布和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结果1例PICCC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沿侧脑室旁分布。CT平扫以高密度为主,CT值为45~65 HU,病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强化。MRI平扫呈混杂信号,3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花环状强化,1例伴室管膜明显强化。结论PICCC好发于青少年,易合并瘤内出血和钙化,结合血清β-HCG水平升高和临床症状,术前应考虑到PIC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畸胎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椎管内畸胎瘤的 MRI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共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术前全部行 MRI检查 ,两例行 CT检查。结果 畸胎瘤位于脊髓圆锥 3例 ,胸段 2例 ,颈段 1例 ;髓外硬膜下 4例 ,脊髓圆锥内 2例。 MRI示病变信号混杂 ,T1 WI、T2 WI均见脂肪组织的高信号 ,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被抑制而呈低信号 ,4例病变内 T1 WI、T2 WI见低信号的钙化 ,CT检查 2例明确钙化灶的存在。 3例合并其它先天畸形。结论 椎管内畸胎瘤 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MRI检查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颅窝区脑外肿瘤的MRI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中颅窝区脑外肿瘤(包括三叉神经鞘瘤13例,脑膜瘤6例,蛛网膜囊肿3例,皮样囊肿3例,骨母细胞瘤2例,脊索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不同的中颅窝区脑外肿瘤各具不同MR特征;(1)三叉神经鞘瘤MR/T1WI像多呈等或低混杂信号,T2WI像呈高或低混杂信号,本组13例三叉神经鞘瘤增强后有9例可见"包壳征";(2)脑膜瘤多表现为等或稍低T1、等或低或高T2信号,增强后呈中度较均匀强化;(3)骨母细胞瘤可见"骨包壳",脊索瘤骑跨中、后颅窝生长,其一侧与斜坡紧密相连;(4)蛛网膜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均呈长T1、长T2囊状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或囊壁轻微强化;蛛网膜囊肿多呈膨胀生长,而表皮样囊肿多有"见缝就钻"的特点;(5)皮样囊肿均呈短T1、长T2囊状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呈低信号,可出现"爆米花"样改变. 结论 中颅窝区脑外肿瘤均有比较特征性的MRI表现,密切结合临床可进一步提高其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科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间,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病例.结果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见于中年,影像学表现为: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MRI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增强后见肿瘤无明显强化.手术全切11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9例,均无复发.结论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好发于中年.临床上遇到较长的病史,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I T1WI像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CT、MRI增强后见无明显强化,位于侧脑室内肿瘤,应该考虑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诊断.手术全切肿瘤,预后好,术后无需放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磁共振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水平,有利于术前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我院及外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的磁共振影像学资料,并与脑室内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5例,透明隔区2例,三角区2例。瘤体主要呈椭圆形6例,另外3例呈分叶样不规则形。瘤体边界清楚,大小约1.4~4.4 cm。T1WI、T2WI呈等信号4例,3例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2例T1像见短信号,DWI呈略高信号,T2FLAIR病灶呈较高信号。对比剂增强后肿瘤3例无强化,4例轻度强化,2例中等强化。5例瘤体内见小类圆形囊状改变,2例患者同时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结论颅内室管膜下瘤好发于脑室系统内,MRI平扫T2小囊性变及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为其典型表现,接近孟氏孔区病灶可较大,增强后可中等强化,本病易与脑室内其他肿瘤相鉴别,术前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8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SPNET患儿(19个月~4岁)的影像学资料(6例CT,2例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额叶4例、颞叶3例、颞顶叶1例,呈囊实性6例、实性2例;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楚7例、不清1例;有钙化3例,均未见出血.CT或MRI增强后肿瘤实性区中度强化,囊性区无明显强化.MRI显示肿瘤实性部分呈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囊性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SPNET的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多位于额、颞叶,呈囊实性、类圆形,边界清楚,无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区有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53例,CT和MRI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影像资料典型15例,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治疗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32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5例CNC均位于侧脑室前部,3例单侧脑室,2例双侧脑室,CT上肿瘤实体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囊变呈低密度,3例伴钙化,MRI 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2例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后肿瘤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CT、MR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均具有一定特点,结合年龄、发病部位,多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的CT和MRI影像表现,并就二者的优劣进行比较,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14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NF-2型患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伴或不伴胶质瘤、脑膜瘤及脊膜瘤。NF-1型患者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胶质瘤。CT图像中,双侧听神经瘤表现为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性强化。多发脑膜瘤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明显强化。胶质瘤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性强化。MRI图像中,双侧听神经瘤,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脑膜瘤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明显强化,胶质瘤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均匀强化。结论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颅脑和脊柱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其中MRI技术能够全面准确显示病灶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信号特征以及其与相邻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报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8例星形细胞瘤CT扫描结果。主要CT表现为肿瘤多形状不规则,呈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常有囊性变,少数有钙化,强化扫描多数影像增强。肿瘤周围多有水肿,常见脑室受压移位。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差别,如囊性变在恶性度高的肿瘤多见,注射对比剂后恶性度高的均显示影像增强。Ⅰ、Ⅱ级与Ⅲ、Ⅳ级相比有极显著差异,结合误诊病例,讨论了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颅咽管瘤、转移瘤、脑脓肿等CT表现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53例,CT和MRI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影像资料典型15例,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治疗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32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特点,探讨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7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HPC,术前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复发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7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单发,体积较大,边界清楚,可见分叶,T1WI示肿瘤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DWI呈不均匀低信号,CT呈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实体性部分显著强化,内可见斑点、片状囊变或坏死区;4例可见脑膜尾征,肿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空或强化血管信号;瘤周水肿随肿瘤增大而明显;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是一种少见颅内脑外肿瘤,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有分叶,增强扫描显著强化,内均可见斑点、片状囊变、坏死无强化区,瘤内无钙化,肿瘤周边可见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恶变时,可见大片坏死出血,肿瘤可侵犯破坏周围脑组织和骨组织,但无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本院共收治术后病理证实脑胶质肉瘤患者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3 ̄70岁,平均46.5岁。病史:1 ̄9个月,症状:4例均有头痛、头昏伴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1例,意识障碍1例,视力下降1例。影像学表现:4例均行CT扫描,肿瘤位于颞顶区2例,枕叶1例,额叶1例,肿瘤类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3例,略高密度1例,增强扫描3例中有中等度增强,无明显强化1例。强化后肿瘤边界清晰,周围水肿明显。瘤中心有钙化斑1例。4例中3例伴有囊变及坏死。MRI检查T1WI呈不规则长T1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呈不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