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精神残疾患者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精神残疾人康复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安定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不仅需要针对疾病进行治疗,恢复患者躯体功能,同时应关注其社会功能康复,帮助患者融入社会,提高精神残疾人就业率。本文就这一问题的现状及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浙江省各类残疾人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对浙江省6个地区的18个县市的1340例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的生存质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浙江省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的8个分量表分都明显低于四川正常人群(t=-18.72~-40.45,P均0.001),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的8个分量表分也都明显低于四川正常人群(t=-10.25~-30.47,P均0.001);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组残疾人的社会功能量表分无显著差异(F=0.886,P0.05),而生存质量量表其他7个分量表分都存在显著差异(F=3.192~37.583,P0.05);3在4类残疾人中精神残疾有5个生存质量量表分处于最低水平,而肢体残疾人有2个量表分处于最低水平。结论: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都明显差于正常人。因此,不论是何种残疾,只要是残疾,都会给残疾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个人发展造成不同程度困惑和干扰,会使生存质量遭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据2006年政府公布的第二欠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由于生理方面的障碍或疾病,使得许多残疾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残疾人一般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简易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8)、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深圳市宝安区两家福利性企业的残疾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般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与残疾人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45、-0.412、-0.246、0.364。一般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对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消极应对方式则对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5.58,P<0.001)。结论不断加大社会支持力度,着重于提高残疾人一般自我效能感,引导他们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面对挫折和困难,将有效改善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浙江省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人群生存质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探索生存质量与一般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67名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进行入户式调查。结果:视力残疾人生存质量得分为(63.71±20.06),听力残疾人生存质量得分为(67.11±20.00);生存质量总分在年龄和残疾类别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与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8,P0.01);多元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残疾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年龄、残疾等级和残疾类别。结论: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且其一般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年龄、残疾等级和残疾类别等对生存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有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者2412万人,占29.07%,在各类残疾人中居第一位[1].本文对肢体残疾职业成功者的个人经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残疾人的真实态度。方法采用了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量表和IAT内隐联想测验将56名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进行了测量并做了比较。结果大学生对残疾人持积极态度,但存在内隐效应(t=18.676,P<0.001)。结论大学生对残疾人持有积极的外显态度,但也存在隐性偏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核心讨论组”方法探讨中国残疾人生存质量的构成领域和方面。方法:广州地区39名残疾人、照顾者及医护人员按照不同类型分为7个讨论组,使用半结构化的形式开展核心讨论,进行书面记录和录音,并使用定性分析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结果:残疾人的生存质量主要包含15个方面,组成5个领域:生理(包含生理功能、残疾程度)、心理(包含精神状况、能力、自尊)、社会关系(包含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环境(包含居住环境、无障碍设施/辅助器械、经济状况、娱乐休闲)和社会参与领域(包含就业、教育/保障制度、尊重接纳、歧视嘲笑)。结论:残疾人生存质量的15个构成方面跟普通人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残疾人还重视残疾程度、无障碍设施/辅助器械、教育/保障制度。核心讨论组作为一种有效的访谈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残疾人生存质量的工具,有助于构建评估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的领域和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影响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残疾类型残疾人的偏爱顺序,检验联合分析法作为测量残疾人态度间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联合分析法发展出的31张卡片调查沈阳两所大学的92名大学生(男47名,女45名),假设被试作为志愿者服务于社区的情境,按照个人对残疾人喜爱程度对卡片进行排序。结果①观测偏好和估计偏好之间的相关系数Kendall’s tau=0.847,P<0.0001,这表明本研究在模型和数据之间有很好的匹配度;②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排序在前3名的相对重要值分别是:残疾类型(40.505)、残疾程度(18.416)、年龄(16.439),相对于非残疾相关因素(年龄和教育程度),与残疾相关的因素(残疾类型、残疾程度)更显著地影响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偏爱程度(t=3.131,P<0.001);③大学生在不同的因素水平上有不同的偏爱顺序,在残疾类型上的成分效用值排序分别是:癌症(1.657)、视力残疾(0.767)、截瘫(0.591)、学习障碍(-0.248)、精神分裂(-2.767)。结论影响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偏好的主要因素是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年龄;在残疾类型上,大学生的偏爱等级是沿着身体残疾向精神残疾连续体的方向;联合分析法是一个高效易行的测量对残疾人态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在当代社会已经被普遍应用.为了帮助肢体残疾人使用计算机,本课题组进行了开发基于脑部跟踪的残疾人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尝试,初步制作成功了一种能通过三维脑部运动捕捉人脑运动轨迹、以此控制虚拟鼠标完成几个简单动作的残疾人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训练后可根据脑部的运动操纵计算机.本系统较之单纯利用脑电的脑-机接口有高得多的识别效率,理论上可基本消除误操作,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可望能应用于残疾人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学生对残疾人的真实态度.方法 采用了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量表和IAT内隐联想测验将56名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进行了测量并做了比较.结果 大学生对残疾人持积极态度,但存在内隐效应(t=18.676,P<0.001).结论 大学生对残疾人持有积极的外显态度,但也存在隐性偏见.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为客观科学地评价人们对待残疾和残疾人的态度,需研制出一份专门针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态度量表,以了解人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目的:考核世界卫生组织残疾态度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全球多中心同步研究的方法研制世界卫生组织残疾态度量表。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037名残疾人、507名残疾人照顾者及354名正常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109名残疾人间隔1周进行量表的重复测量。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通过前后2次测量各方面得分的相关系数以及配对检验来考察量表的重测信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与结论:共回收残疾人问卷1000份、残疾人照顾者问卷507份、正常人问卷354份。量表回收率大于95.0%,条目缺失率低于1.10%;量表各个方面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588~0.837;重复测量前后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人群对待残疾的态度各有不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反映出的内在结构与原量表构造基本一致。说明世界卫生组织残疾态度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国人对待残疾和残疾人态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日、韩3国大学生对智力残疾人和非智力残疾人印象的因子结构特征.方法:以中国(1106名)、日本(493名)、韩国(466名)的在读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语意分析法(SD法)对智力残疾人和非智力残疾人进行印象评价的问卷调查,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及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结构分析和比较.结果:从中国的问卷回答中分别抽出了对智力残疾人印象的"社会性,能力,能力以外的评价,温和性,外向性"5个因子和对非智力残疾人印象的"能力以外的评价,亲近,希望-期待,社会性"4个因子;从日本的问卷回答中分别抽出了对智力残疾人印象的"融合性、外向性、评价"3个因子和对非智力残疾人印象的"接受、评价、外向性"3个因子;从韩国的问卷回答中分别抽出了对智力残疾人印象的"评价、承认-接受、温和性、活跃-外向、普通-社会"5个因子和对非智力残疾人印象的"评价、承认-接受、活力-生机、性情-性格"4个因子;从3国全体大学生的问卷回答中分别抽出了对智力残疾人印象的"社会亲和性、评价、外向性"3个因子和对非智力残疾人印象的"社会性,能力以外的评价,希望-期待"3个因子.结论:(1)3国大学生对非智力残疾人印象比对智力残疾人印象较为积极、好意.(2)3国大学生对智力残疾人和非智力残疾人印象的因素结构存在很大差异.(3)3国全体大学生对智力残疾人和非智力残疾人印象的因素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肢体残疾成年人人格特征的配对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40例肢体残疾成年人和140例非残疾人进行了人格特征的配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肢体残疾成年人在精神质P和掩饰倾向L两个维度上和非残疾人具有一致性,在情绪稳定性N得分明显高于非残疾人,在内外向E的得分明显低于非残疾人。提示肢体残疾成年人具有内倾、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其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残疾人内倾这一人格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非残疾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有由外倾向中间型集中的趋势。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残疾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情绪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卫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同在一个蓝天下,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但自身的残疾状况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行为。也就是说,残疾人除了有着与一般人相同的心理特点之外,还有着这一群体独特的心理表现和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和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数据,描述历年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情况,并通过纵向比较历年治疗康复率,总结精神残疾人接受治疗康复的变化趋势。方法: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是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每年一次的追踪调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在全国734个县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2 526 145人,首先通过筛查发现疑似残疾人,然后由精神科医生依据ICD-10和WHO DAS II标准,将患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WHO DAS II得分≥52分者,诊断为精神残疾。自2007至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每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734个样本县中每个县抽取1~2个调查小区,通过入户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生活在小区中残疾人的生活、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情况。结果:分析发现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康复率大幅上升,自2007至2013年,≤17岁有精神残疾的儿童接受治疗训练率从23.5%上升至43.9%,≥18岁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率从49.5%上升至66.9%,接受康复率从21.8%上升至58.7%。但是,关于治疗康复效果,历年调查中认为效果"一般"的有精神残疾者均远远多于认为效果"好"或者"较好"者。并且≥18岁有精神残疾者治疗康复的形式多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日间照料与托养;参加工疗、农疗和职业劳动技能训练者相对较少。结论:从2007到2013年的几年里,我们国家精神残疾治疗康复服务的覆盖率大幅提高。未来在继续增加治疗康复服务覆盖率的同时,需关注如何提高治疗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城区肢体残疾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CES一D量表对唐山市城区428名15~60岁的肢体残疾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肢体残疾人有抑郁症状者的检出率为21.73%,有严重抑郁症状者的检出率为11.68%。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肢体残疾人产生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自评健康状况、与朋友的交往情况、职业、肢残等级、家人是否关心、人均月收入、年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盲童性格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八七年四月我国首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视力残疾者(包括盲和低视力)占总人口的7.16‰,大约有755万人。面对这么多的盲人,特别是其中有相当比例是盲童,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心理卫生指导,使他们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尽可能地健康幸福生活,这是儿少心理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病残疾人重新评定的特点。方法收集了293例用国家统一的残疾标准和检查方法进行残疾等级重新评定。结果15年后重新评定本组残疾人,发现死亡率为3.22%,两次评定的诊断误诊率为0.71%,有35.48%的残疾人伴发1种以上的其他躯体性疾病,两次评定残疾等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残疾程度有加重趋势。结论加强残疾康复的同时,还应重视患者躯体疾病的防治,并建议精神病残疾等级评定工作,应设立初评和重新评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团体咨询对改善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积极促进残疾人的自我接纳和生活信心。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团体咨询方案,通过5次团体咨询活动,对6名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强的中老年残疾人进行干预;并用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①小组成员的自评症状得分显著下降,心理健康水平提高;②组员对团体活动的效果评价较好;③居委会工作人员对团体咨询的效果表示认可。结论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可以改善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的自我接纳,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