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放射自显影顺行标记示踪法(ARG法):将微量~3H-Leucine注入猫和大白鼠巨细胞网状核(Nucleus reticularis giganto-cellularis NRGC)后,在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等处显示银粒标记;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中脑网状结构、动眼神经核及其周围结构、红核有较丰富终末标记;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出现较密集银粒,中缝大核也有标记;旁正中网状核、外侧网状核等均可看到银粒。在脊髓灰质的Ⅶ、Ⅷ、Ⅸ层也可见标记。本文并对NRGC纤维投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大脑皮质向脊髓及延髓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方法:将颗粒蓝(GB)及核黄(NY)分别注入大鼠的脊髓和延髓的巨细胞网状核,在大脑皮质观察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G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1,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24,6,4,3,1,2区。4,3区内发现少量双标记细胞。结论:大鼠大脑皮质向巨细胞网状核发出投射的神经元的分布区域,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内,4区和3区内有少量向2者发出分支投射的神经元,约占同区内皮质脊髓神经元的5%~1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皮质脊髓神经元与皮质巨细胞网状核神经元的分布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方法 :将GB(Granularblue)及NY(Nuclearyellow)分别注入大白鼠的脊髓和延髓的巨细胞网状核 ,在大脑皮质观察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 :GB标记细胞出现在 2 4 ,10 ,8,6 ,4 ,3,1,2 ,2 3,2 9b ,2 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 2 4 ,6 ,4 ,3,1,2区。 4 ,3区内发现少量双标记细胞。结论 :大鼠向巨细胞网状核发出投射的神经元的分布区域 ,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内 ,4区和 3区内有少量向二者发出分支投射的神经元 ,约占同区内皮质脊髓神经元的5~ 10 %。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皮质脊髓神经元与皮质巨细胞网状核神经元的分布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方法:将GB(Granular blue)及NY(Nuclear yellow)分别注入大白鼠的脊髓和延髓的巨细胞网状核,在大脑皮质观察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G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l,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24,6,4,3,l,2区。4,3区内发现少量双标记细胞。结论:大鼠向巨细胞网状核发出投射的神经元的分布区域,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内,4区和3区内有少量向二者发出分支投射的神经元,约占同区内皮质脊髓神经元的5~lO%。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HRP轴突逆行输送法,对猫下丘脑和脑干一些核向迷走神经背核的传出投射进行了研究。将HRP注射至迷走神经背核后,较多的标记细胞见于同侧下丘脑的室旁核、背内侧核以及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腹内侧区。将HRP注入迷走神经背核的尾侧段后,主要见于同侧网状结构的内侧区和中缝核群:脑桥嘴、尾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背核,蓝斑、蓝斑下核。另外,对下丘脑和中脑旁中央区、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以及蓝斑复合体传出纤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网状结构与运动调控密切相关的伸肌抑制区内的重要核团-巨细胞网状核与颈段脊髓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方法采用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在巨细胞网状核的微量注射,48h后用TMB显色方法检测巨细胞网状核和颈段脊髓灰质内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巨细胞网状核内注射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可在颈段脊髓灰质Ⅰ、Ⅱ板层发现顺行标记,在Ⅶ、Ⅷ板层发现逆行标记。结论通过对WGA-HRP示踪的检测,说明以巨细胞网状核为主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颈段脊髓神经元之间存在纤维联系。从巨细胞网状核到脊髓的投射纤维多经由颈段脊髓灰质的Ⅰ、Ⅱ板层,而颈段脊髓灰质向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纤维多起源于Ⅶ、Ⅷ板层。  相似文献   

7.
赵凤臣  郭华  高晓群 《现代医学》2007,35(4):261-264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延髓巨细胞网状核与脑干内脏运动核的神经联系。方法将顺、逆行神经示踪剂WGA-HRP注入一侧巨细胞网状核,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该核团与一般内脏运动核(迷走神经背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的纤维联系。结果在一般内脏运动核、双侧迷走神经背核、下泌涎核均可看到少量逆行标记细胞及神经纤维末梢,但上泌涎核未发现任何标记,在特殊内脏运动核的面神经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团双侧均见逆行标记细胞及神经纤维终支。结论巨细胞网状核与大多数脑干内脏运动核有双向纤维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巨细胞网状核与脑干眼球外肌运动神经核的纤维联系.方法:将2种神经元示踪剂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1,1'-双十八烷-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 分别注入大鼠左侧巨细胞网状核后,镜下观察示踪剂在脑干眼球外肌运动神经核的分布.结果:WGA-HRP逆行标记神经元胞体及顺行标记神经纤维终末出现于双侧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标记胞体同侧多于对侧;动眼神经核小细胞部也发现逆行标记细胞;展神经核未见标记.2种示踪剂显示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大鼠巨细胞网状核与脑干眼球外肌运动神经核有直接纤维联系.  相似文献   

9.
动物经戊巴比妥钠麻醉,于立体定位仪上将内含20%HRP(注入20只大鼠)或100μci/μ1~3H-亮氨酸(注入12只大鼠)的微玻管插入巨细胞网状核(NGC),标记物注射持续45min。动物存活2 d(注入HRP)或1周(注入~3H-亮氨酸)后,动物深麻,灌注,脑干或脊髓冰冻切片,分别进行TMB呈色或D-19~b显影。结果显示:脊髓板层Ⅶ~Ⅷ内的HRP标记细胞较板层Ⅲ~Ⅴ和Ⅸ为多。在板层Ⅰ~Ⅵ,Ⅶ,Ⅷ和Ⅸ内可见散在的HRP标记终末。~H-亮氨酸注入NGC后,下行放射自显影标记终未在脊髓内出现的部位与上述HRP终未出现的部位基本一致。提示:NGC和脊髓间存在着双向投射关系,并且此种形态学方面的投射特点为NGC在疼痛方面反馈性调节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轴浆运输放射自显影技术,本研究调查了大白鼠巨细胞网状核(RGC),脑桥尾侧网状核(RPC),脑桥嘴侧网状核(RPO),以及中脑网状结构(RFmes)的传出投射。其前脑投射呈双路型,但未见直达大脑皮层的投射。四核在脊髓的灰质与白质内有定位性分布。其中,以 RFmes 前脑投射最多,脊髓投射以RGC 最重要。内侧网状核与中缝核,兰斑复合体及臂旁核有密切联系。本研究提示,异相睡眠时的快眼动装置可能位于内侧网状结构的尾侧部;内侧网状结构可能参与痛与镇痛机制;脑桥嘴侧的背外侧被盖可能有一植物性神经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微电极刺激来研究大鼠旁巨细胞外侧核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微电极刺激旁巨细胞外侧核后监测大鼠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微电极刺激后大鼠出现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 ax)、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LVSP)和右股动脉插管记录平均动脉血压(MAP)升高(P<0.05),心率(HR)增加(P<0.05).结论大鼠的旁巨细胞外侧核通过复杂的过程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用放射自显影术对杏仁核的传出投射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杏仁核具有广泛的传出联系,主要包括:①额叶,终纹,终纹床核;②丘脑内、外侧核;③下丘脑内、外侧核,未定带;④黑质致密部,兰斑,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实验结果为杏仁核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下丘脑室旁核(PVN)的传出投射在24只Wistar大鼠用PHA-L免疫组化顺行追踪的方法予以研究。PVN对隔区、斜角带、杏仁体、视前区、下丘脑前区、下丘脑许多部位、丘脑中线若干核团和盖前区等基底前脑结构;对中脑中央灰质和艾魏核、脑干网状结构和中缝核、兰斑臂旁区、孤束迷走复合体、疑核和疑核周区、延髓腹侧区等脑干结构,对脊髓外侧颈核、外侧脊核、胸腰骶节中间外侧柱及中央管周围区域等部位有广泛的投射。其中对正中隆起和漏斗柄,脑干和脊髓的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区,脑干调节自主活动的中枢以及儿茶酚胺能神经细胞群所在区域有特别丰富的投射。本文就PVN的传出投射进行了讨论。认为PVN是心血管活动中枢调节的重要部位,同时认为PVN的作用不是单系统单方面的,它在下丘脑对自主活动的中枢调节中似乎占据一个关键性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猃猴下橄榄核的正常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神经元的胞体多为中,小型圆形或梨形,胞核呈椭圆形或圆形,核膜常见凹陷,胞浆内细胞内较丰富。神经毡中以轴-树突触最常见。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破坏大鼠匠脑束旁核(pf)用Nauta法显示轴索和终末溃变,观察pf的传出纤维联系,结果发现:在纹状体、丘脑腹前核。丘脑腹外侧核,丘脑板内核的嘴侧部。丘脑网状核有较多的溃变纤维和溃变终末;在下丘脑前核,下丘脑外侧核可观察到少量溃变纤维和溃变终末。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大鼠脑干脑片旁巨细胞外侧核(PGCL)区,用多管微电极技术观察了微电泳谷氨酸(L-Glu)及其拮抗剂DL-2-氨基-5-磷酸戊酸(AP5),对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效应及AP5对L-Clu作用的影响。在51片脑片PGCL区共记录136个自发放电稳定的神经元,主要呈重复放电样式。L-Glu和AP5对自发放电均有兴奋、抑制和无影响三种效应,各占所测试神经元数的80.65%、8.06%、11.29%(L-Glu)和28.00%、8.00%、64.00%(AP5)。兴奋反应呈量效依赖关系。AP5部分地阻断部分神经元(71.87%)对L-Glu的兴奋作用。结果表明大鼠离体脑片PGCL区神经元自发放电样式主要是重复放电,并从细胞水平上提示PGCL区有起递质作用的内源性兴奋性氨基酸(EAA),其神经元上有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和非NMDAEAA受体亚型。  相似文献   

17.
用放射自显影法(ARG)研究了大白鼠外侧网状核的传出投射。发现外侧网状核除传统上所说的是到小脑投射的“中继站”外,还与脑干运动核及脊髓前角细胞有联系,特别值得提出的外侧网状核还与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以及前脑的中央中核及束旁核等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迷走神经背核至中枢及周围部的分支投射。将荧光素Fast Blue(FB)和Nuclear Yellow(NY)分别注入左侧颈段迷走神经干和同侧颈、胸、腰或骶尾段脊髓。结果在同侧迷走神经背核可见到大量的FB标记细胞,极少NY标记细胞和少量FB-NY双标记细胞。提示:迷走神经背核有双重投射,即至中枢及周围部的投射。这种双重投射可分别来自述走神经背核的不同神经元的分支投射或来自同一神经元的侧支投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将WGA—HRP注入25只大鼠脊髓灰质内,顺行追踪脊髓至外侧网状核的纤维投射。其结果为:颈髓注射例,标记终末投射至两侧外侧网状核尾側背外侧之大细胞部,小细胞部和三叉下部,以同侧大细胞部外侧区和邻近的小细胞部为密集。胸髓注射例也投射至外侧网状核大、小细胞部和三叉下部,但标记终末较少,两侧差异不显,主要标记终末占据外侧网状核的腹内侧区。腰髓注射例,主要投射至对侧外侧网状核的小细胞部及邻近的大细胞部,标记终末占据外侧网状核尾侧的腹内侧部。三叉下部接收从颈、胸、腰髓两侧来的投射纤维,标记终末腰髓稍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并获得豆状核的解剖学资料,并为脑的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定位数据,作者调查了成人61只整脑122个豆状核的空间形态和位置。在三维切面上作2毫米厚的连续切片,获得豆状核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体积及“靶心”座标值,通过还原、重建、绘出空间投影轮廓图。本文明确了核团在脑内空间的整体构型。文章还将获得的结果与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