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观察13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检测其凝血像(包括9种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血小板聚集率(腺苷二磷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胶原诱导法)以及自然全血法血栓弹力图技术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液凝固性的改变。结果全组有20%~22%患者的凝血像呈高凝状态,与对照组100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22例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者占58.2%,与对照组100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55例自然全血血栓弹力图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ma幅度明显增宽者占70.9%的病例,与对照组50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血小板聚集率和自然全血血栓弹力图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与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50年来,高血压病患者几乎按几何级数增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高血压病的危害并不在于高血压本身,而在于高血压能导致心、脑、肾等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病变;尤其是血栓性并发症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1]。为此,许多学者认为高血压病存在血栓前状态,呼吁对高血压病进行有效的干预,以防止越来越多血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血栓前状态?哪些止凝血、纤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造成血栓前状态?老年人是否有血栓前状态?其后果有哪些?这是从事老年医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现分别谈谈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肺癌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癌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其临床意义谢敏王曾礼本研究旨在测定肺癌患者某些敏感性较高的血凝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并观察其相互关系,以了解肺癌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栓前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证实,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常合并高凝、高粘状态,但系统研究NS血栓前状态国内尚少见报道,我们同步检测了38例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小板功能、血液流变学、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以探讨NS患儿血栓前状态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7年1月以来收治的患儿共38例,年龄1.5~12岁,病程1周~6年。诊断均符合1981年全国小儿肾小球疾病科研协作组关于NS诊断标准的修订方案,其中单纯性肾病(SNS)26例,肾炎性肾病(NNS)12例,2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1.2 方法 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溶酶体膜蛋白(CD6…  相似文献   

7.
老年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人步入老年时,器官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老年人血栓性并发症的风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增大,这可能与老年人发生的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及抗凝系统等的变化有关。这些变化可造成一种老年人的“生理性”病理变化一老年血栓前状态。但这种状态的发生机制如何,实验诊断中是否有指标可以预测其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就此进行一些介绍。老年人止血、凝血功能的特点资料表明,老年期人群在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及抗凝血系统等方面都与正常年轻人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血管结构发生变化,有学者曾比较厂人类29岁及73岁…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慢性房颤患者、具器质性心脏病无房颤患者和健康正常人中 ,测定血浆D 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 (Fg)、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 ,以及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房颤患者根据是否服阿司匹林分为 2组 :房颤 1组为未服阿司匹林者 (17例 ) ,房颤 2组为服阿司匹林者 (18例 )。具器质性心脏病无房颤且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 (19例 )为窦性心律组 ,另选 17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 :房颤 1、2组血浆D 二聚体、vWF以及MPV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和对照组 (P <0 0 5~ 0 0 1)。房颤 1、2组血浆Fg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以上指标在房颤 1组和房颤 2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与房颤 1组比 ,房颤 2组四种诱导剂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显著降低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vWF >15 0 %房颤患者Fg更高、左心房内径更大 ,与vWF≤ 15 0 %房颤患者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存在着血栓前状态 ,且不受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影响 ,这些异常可能与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白塞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塞病(BD)患者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BD合并血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诊断明确的BD患者32例(白塞病组)和对照组28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交联纤维蛋白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白塞病组血浆TAT、D-Dimer水平均明显升高(5.18±0.99比2.09±0.56)μg/L,P<0.01;(567.67±92.02比246.26±63.77)ng/ml,P<0.01),血浆vWF、GMP-140、Fg水平亦高于对照组(116.84±27.20比98.90±26.72)%,P<0.05;(12.42±3.98比10.16±3.42)μg/L,P<0.05;3.16±0.85比2.65±0.84,P<0.05).结论 白塞病患者存在着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血栓前状态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现将对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激活、内皮的损伤、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和炎症状态等几方面指标还有与超声心动图联合评价心房颤动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住院治疗的TIA患者9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等检测各证型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TIA患者组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APTT和PT时间较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TT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早期和长期使用抗血小板及改善内皮功能的药物,可能对预防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临床处理TIA时,应兼顾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志物诊断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或血栓前期(prethromboticphase)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凝血因子被活化、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减低以及血液粘度增高等一系列的病理状态。在这种病理状态下,血液可以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诊断血栓前状态较有价值的指标是分于标志物检测。现就其进展作一简述。内皮细胞损伤的检测一、去甲基-6-酮-PGF1α(DM-6-酮-PGF1α)测定:DM-6-酮-PGF1α是由血管壁合成的6-酮-PGF1α经肝氧化酶代谢的一种主要产物,由尿中排出。测定血浆和尿中DM-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的水平 ,探讨 T2 DM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检测 38例 T2 DM患者静脉血 F1 2和 SFMC水平 ,并与与 32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T2 DM组 F1 2、SFM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F1 2 P<0 .0 1 ,SFMC P<0 .0 5)。其他出凝血指标如 PT、APTT、Fbg、F :c等水平无明显差异性 (P>0 .0 5)。T2 DM组与对照组 FPG、TG、TC、LDL- C水平有明显差异性 (P<0 .0 5) ;HDL- C水平无显著差异性 (P>0 .0 5)。 T2 DM组与对照组血流变学中全血比黏度 (中切 )、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T2 DM患者血浆 F1 2和 SFMC水平明显升高 ,T2 DM与血栓前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口服单剂量银杏叶提取物(GBE)对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检索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4年5月16日。检索中英文关于GBE的临床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考察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血小板聚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液流速。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0软件进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置信区间(CI)表示。各纳入研究结果间进行异质性检验,当各研究结果间有统计学同质性时(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并寻找其异质性来源,对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行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结果纳入了10个国家的14个RCTs研究,共计440例成人受试者参加随机分组。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GBE对部分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影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WMD-7.53%,95%CI(-14.27,-0.78),P=0.03〕,有显著的降低全血黏度的作用〔WMD-1.40 m Pa·s,95%CI(-1.91,-0.89),P0.000 01〕,并且显著增加血液流速〔SMD 0.57,95%CI(0.17,0.96),P=0.005〕。但对以下指标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TT〔WMD-0.25 s,95%CI(-0.68,0.19),P=0.26〕、PT〔WMD-0.07 s,95%CI(-0.37,0.23),P=0.64〕、血浆纤维蛋白原〔WMD-4.94 mg/dl,95%CI(-23.02,13.15),P=0.59〕。结论 GBE具有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和显著增加血流速度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血栓前状态,对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应用布氏显微镜对18例TIA患者外周活血状态进行了观察,并与18名正常体检者比较,以探讨脑梗死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8.
疏血通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疏血通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3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和对照组,疏血通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14d,对照组除不使用疏血通,其他用药与疏血通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量两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D-二聚体(D-D)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疏血通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tPA、PAI-1活性、D-D和vWF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显著性增高(P<0.05),血浆PAI-1活性、D-D和vWF水平均显著性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间比较发现,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PAI-1活性、D-D和vWF水平比对照组更低(P<0.05),而血浆tPA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结论短期疏血通静脉输注可以明显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这可能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  相似文献   

19.
哮喘发病与血栓前状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血栓前状态与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哮喘患者84例和对照组非哮喘病人63例同时检测外周血TXB2、TPA、PAI及凝血象。结果哮喘组的TXB2、TPA、PAI、凝血功能改变为非哮喘组的2.95倍,提示与哮喘发病之间有联系。哮喘组与对照组之间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除TPA外,余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哮喘发病过程中存在血栓前状态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血栓栓塞及其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炎症性肠病(IBD)伴有血栓栓塞已引起人们关注,其形成归因于血栓前状态,包括血小板增多、自发聚集和活化、血管内皮受损、凝血因子改变及凝血途径激活、抗凝物质缺乏、纤溶过程失调等一系列变化。本综述IBD血栓前状态的有关指标异常及其与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IBD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和今后的治疗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