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温、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温血间断灌注组(n=18)和冷血间断灌注组(n=18),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6小时、24小时采集动脉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二尖瓣置换患者在主动脉开放时从冠状静脉窦抽取静脉血,检测乳酸浓度.部分患者于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30分钟分别取右心房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两组各时间点血清cTnI浓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温血间断灌注组冠状静脉窦血乳酸浓度高于冷血间断灌注组(P<0.05),两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近似.结论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氧合温血持续灌注与冷氧合血间歇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临床资料相近似的心脏瓣膜病患者20例,根据术中使用心脏停搏液不同,随机分为二组:①冷氧合血间歇灌注组;②持续温血停搏液组。观察了心肌能量代谢变化及血浆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改变;同时亦进行了临床资料观察。结果表明:持续灌注温血停搏技术可以充分保证心肌在常温停跳时的氧供,保存和增加心肌能量的储备,避免了心肌缺血缺氧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法。 相似文献
3.
4.
将30例患儿随机分为A、B组各15例。术中A组实施终末温血灌注,B组实施冷血心脏灌注。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后1h(T2)、主动脉开放后6h(T3)、主动脉开放后12h(T4)测定两组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两组主动脉开放后LDH、CK-MB、cTnT和TNF-α明显升高,T2~T4时段B组LDH、CK-MB、cTnT和TNF-α明显高于A组。认为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终末温血灌注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血停搏液连续灌注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离休鼠心模型,比较并评定了冷晶体停搏液和温血停搏液对心肌保护的效果。结果表明:温血停搏液连续灌注有明显加强心肌保护的作用,对高体鼠心准注能减少心肌细胞CK和CK—MB的漏出,加强心肌细胞内ATP含量的储存,增加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比表面,降低线粒体的平均分数,其效果明显优于冷晶体停搏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天门冬氨酸盐(A)和谷氨酸盐(G)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含A,G各13mmol/L的温血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与末次再灌注结合传统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法作为观察组,与观察组相同但不含氨基酸盐的温血停搏液组为对照组②,仅用单纯冷晶体心停搏液组为对照组①,对心肌保护法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自动复跳和房颤转窦率明显较对照组①高(P<0.01),心肌释放肌酸磷酸激酶(CPK)少(P<0.01)。结论氨基酸盐温血停搏液诱导及末次再灌注心肌保护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法。 相似文献
7.
氨基酸在长时间心脏停搏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氨酸盐(G)和天门冬氨酸盐(A)在长时间心脏缺血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离体大鼠工作心模型。心脏在15°C缺血150分钟。48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1组,即对照组(n=16),心脏用多剂量4°CSt.Thomas冷晶体心脏停搏液结合温血停搏液诱导及终末再灌注进行心肌保护;2组(n=16)同1组,但温血停搏液含G和A各13mmol/L;3组(n=16)同1组,但St.Thomas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和温血停搏液中均含相同浓度的G和A。结果:温血停搏液中应用G和A能增加心肌的收缩性和心输出量,使缺血后心肌耗氧量恢复较好(P<0.05)。St.Thomas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和温血停搏液中应用G和A均明显增加心肌保护,使心功能和心肌耗氧量几乎完全恢复。缺血后心肌酶漏出少,缺血前后心肌高能磷酸盐含量和含水量无明显变化,超微结构改变也不明显。结论:含G和A温血停搏液诱导及终末再灌注增加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对长时间心脏停搏的心肌保护效果,冷晶体心脏停搏液中也应用G和A能提高心肌对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温氧合血诱导停搏及终末再灌注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体外循环手术中,传统的心肌保护方法是采用4℃冷晶体液间断灌注,未能解决心脏停搏期间氧的供需矛盾及再灌注损伤问题。我院自1993年6月以来,常规采用温氧合血诱导停搏及终末再灌注,心肌保护效果良好,现将两种灌注方法的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4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常规冷晶体停搏液灌注为对照组,温氧合血灌注为温血组。对照组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1.7±8.0)岁,术前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心停搏液持续灌注心肌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探讨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心停搏液持续灌注心肌保护的机理。方法 15 条犬随机分成三组,在体外循环下分别灌注三种不同的心停搏液,对三种不同的心肌保护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温血心停搏液灌注液(C组) 的CK- MB、LDH、MDA 及钙离子含量在心脏再灌注30min 时均明显低于冷晶体(A 组) 及冷血心停搏液灌注组(B组)( P< 0-05);而ATP 含量则明显高于A、B 两组( P<0-05)。心肌超微结构检查也显示C组心肌无明显缺血损伤。结论 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心停搏液持续灌注心肌保护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探索适用于5岁以下儿童心脏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法。
方法50例行择期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用冷晶体停搏液,实验组用冷血停搏液。阻断前,开放冠状动脉循环后1,3,10min分别由冠状静脉窦和动脉同时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测定乳酸、丙二醛含量。术前、开放升主动脉后2,4,8,24,48h测定心肌酶谱。心脏停跳前,开放升主动脉后5min取右心室心肌观察超微结构改变,同时观察临床恢复情况。
结果实验组心电诱导停搏时间较长,量大,术后多巴酚丁胺及异丙肾上腺素平均最大剂量较高,使用时间较长,但心肌氧、乳酸摄取率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冷血停搏液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心肌保护效果较冷晶体停搏液无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先天性与获得性主动脉瓣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应用TTE与TEE检查,诊断先天性与获得性主动脉瓣病变及并发症.结果107例患者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TTE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而TEE检查均可明确诊断.结论TEE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先天性与获得性心脏病,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681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本组男402例,女279例.年龄39h~36个月,平均(14.58±10.42)个月.体重2.3~18.0kg,平均(8.50±2.75)kg.病种包括非发绀型和发绀型二大类20余种.常温全麻64例,浅低温和中度低温体外循环468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149例.根治性手术677例.姑息性手术4例.结果术后30d内死亡39例(5.73%).并发症99例(14.5%).远期死亡1例(0.17%),远期并发症5例(0.89%).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酒泉地区25 488名2~17岁人群心脏杂音检出率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酒泉地区25 488名2~17岁人群心脏杂音及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发病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心脏听诊、测量身高、体重等方法做初步筛选,对心脏杂音阳性者进一步行拍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确诊.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城乡不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心脏杂音检出率为6.04‰;CHD发病率为3.81‰;年龄越小,CHD发病率越高,2~6岁与7~17岁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杂音检出率及CHD发病率城市与农村之间、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以室内间隔缺损(VSD)为多见.结论心脏杂音高低与CHD多少呈明显正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是发现CHD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改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20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平均年龄12.10±7.67岁)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变化,发现这类患者术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主要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显著低于正常水平(P<0.02)。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术前血小板第3因子、因子VIII相关抗原、因子IX、因子XI、因子XII已有异常(P<0.05);而术后因子V异常(P<0.05)、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降低(P<0.05)以及血小板第3因子进一步损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易出血因素,其中血小板功能改变起主导作用。术后第1天出血量在该组患者为468.75±321.70ml,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仅297.50±205.18ml(P<0.02)。同时发现出血量与术前红细胞压积呈正相关(r=0.64,P<0.02)。文中还对改变术前高凝状态、保护血小板功能及防止术后出血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活性氧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细胞化学发光技术检测27例冠心病患者和3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的变化,表明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明显增加,尤以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