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自抗源免疫动物(羊、豚鼠等)之脾脏、淋巴结、腹腔渗出细胞制备之核糖核酸,称为免疫核酸,简称iRNA。自60年代初Fishman、Mannick先后发现能够传递免疫反应作用之后,Alexander在大鼠体内首次证明能传递肿瘤免疫反应。此后,大量研究进一步表明,无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均能传递免疫反应。这种传递可在种间进行,乃至通过动物传递到人。Pilch Y.J,郑昌学等先后将iRNA用于人类肿瘤临床治疗试验。Archer等还发现免疫动物肝RNA制剂也有相似的作用。我们用肿瘤免疫羊制肝RNA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无论动物试验,还是临床试用,均取得初步的效果。国内还在抗病毒  相似文献   

2.
抗绿脓杆菌免疫核糖核酸(Anti—Pseudomonas Aeruginesa Immunogenic RNA,A—PA—iRNA)作为一种免疫诱导剂在抗绿脓杆菌感染的临床试用中,显示了明显的抗感染效应。A—PA—iRNA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提高产生特异抗体是证明A—PA—iRNA在体液免疫方面能否起提高和改善机体的免疫水平,传递特异性免疫活性的依据之一。为此,我们对人工注射绿脓杆菌液小鼠应用人—PA—iRNA后,测定了体内特异抗体的效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特异性肿瘤免疫核糖核酸(iRNA)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方法:从接种了H22细胞的小鼠腹水中分离肿瘤细胞,裂解后加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制备成免疫原,接种于小鼠,1个月后取小鼠的免疫器官提取核糖核酸,复凝聚方法制备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并检测理化特性。结果:提取的肝、脾iRNA为RNA纯品,iRNA白细胞黏附抑制率大于30%,壳聚糖与iRNA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粒,iRNA得到保护不易被破坏。结论:该方法提取并制备的iRNA纳米粒携带供体肿瘤特异性免疫信息,并得到良好保护,能提高抗肿瘤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BV感染后乙肝保护抗体抗-HBs产生机体外周淋巴细胞iRNA(h-iRNA)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作用,并与目前单用HBsAg免疫动物来源的抗乙肝iRNA(a-iRNA)相比较。方法 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h-iRNA对慢性乙肝患外周淋巴细胞HBV抗原特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 在HBsAg刺激组中,h-iRNA,a-iRNA对慢性乙肝患外周HB-sAg特异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皆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作用;但HBcAg刺激组中,h-iRNA对慢性乙肝患HBc-Ag特异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增强作用,与a-iRNA相比,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 HBV抗原的特异增殖反应,对主要靶抗原HBcAg特异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增强作用,有利于清除肝内HBV。目前单用HBsAg免疫动物的抗乙肝iRNA,不具有对HBV其它抗原的免疫信息,尤其是不能对免疫细胞识别肝细胞内HBV的主要靶抗原HBcAg产生有效免疫作用,可能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抗乙肝iRNA)是从乙肝疫苗免疫的动物的淋巴细胞、淋巴组织中提取的核糖核酸,能将供者所具有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传递给正常受体税体或淋巴细胞,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增强,为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少见,其致高热反应笔者未见文献报道,现通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28a、住院号928479,因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于1996年3月30日入院。查体;T36.8℃、R、BP均正常,神情慢性病容,皮肤无黄染,巩膜吃黄,未见肝掌及痴蛛病,肝脾未触及,肝区历痛阳性,肝功能:GPT>200μ/L、GOT231/u/L、HBsAg 、BI…  相似文献   

6.
免疫核糖核酸(i-RNA)是从经抗原免疫的动物的淋巴组织中抽提的核糖核酸.它能超越种族界限将此动物因免疫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传递给正常的受体动物或人.这种应答能力的传递既包括体液免疫也包括细胞免免疫疫.近年来除了抗肿瘤治疗以外,许多学者应用致病菌如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纯化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相似文献   

7.
<正> 早在1955~1956年间,Stergl等人已发现核酸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至1961年Fish-man报道将大白鼠的免疫活性细胞,如巨噬细胞在体外和T_2噬菌体温培三十分钟后,将该细胞洗涤、匀浆、过滤使成无细胞滤液,此滤液能使非致敏的大鼠淋巴细胞合成对T_2噬菌体特异性抗体,该滤液若经RNase处理即失去活性,而其他酶则无作用,因此Fishman认为,致敏巨噬细胞中起转移免疫反应的活性物质,可能是核糖核酸(RNA),继从巨噬细胞中提取到核糖核酸,设想乃得以证实。免疫核糖核酸是从人或动物的免疫活性细  相似文献   

8.
疫苗(vaccine)是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以预防或治疗疾病,或达到某一医学目的的一类生物制剂。其主要组分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的抗原,这些抗原可以是完整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或完整的机体细胞,也可以是它们的某些成分或与这些成分的抗原性相似的其他抗原。 中国是最早使用疫苗进行疾病预防的国家,约在公元10世纪,中国人就知道用天花病人的痘痂(后被称为人痘苗)经鼻腔给正常人接种来预防天花,并逐渐传到世界其他国家。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E.Jenner)发表了给人接种疫苗病毒能有效预防天花的实验结果,第一次科学地证明了使用对人类致病力较低的动物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免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通过制备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iRNA)的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其免疫活性.方法:复凝聚方法制备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观察测定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核糖核酸酶(RNase)保护试验观察壳聚糖对包裹的iRNA的保护作用;白细胞黏附抑制(LAI)试验测定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免疫活性.结果:壳聚糖与iRNA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粒,iRNA未被RNase的降解,白细胞黏附抑制率增高.结论: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了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HBsAg免疫核糖核酸(iRNA)的治疗作用,我们对60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进行iRNA冶疗的双盲对照研究。60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iRNA,B组用RNA。A组近期临床治愈14例(46.7%),基本治愈6例(20.0%),总治愈率66.7%。B组近期临床治愈6例  相似文献   

11.
食用疫苗     
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Johnson和Lomonossoff已建立了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在豇豆叶上产生动物病毒抗原。他们已从豇叶中获得完整的、结构精确的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口蹄疫病毒(FMDV)和鼻病毒抗原。 他们利用豇豆花叶病毒(CPMV)为载体,将上述外源抗原基因导入豇豆中。CPMV是一种RNA病毒,使其产生DNA克隆后,用限制性内切酶通过标准技术将靶DNA插入其中。转变过程需时1个月,该系统象个小盒子,可插入任何所需的  相似文献   

12.
1974年Vyas通过动物实验证实,iRNA可以传递对乙型肝炎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近年来国内对其机理研究及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肝炎均有报导。为了作进一步临床观察,我们于1981年底至1982年初,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356医院研制的、并用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LAI)测定具有活性的HBsAg—iRNA治疗5例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3.
顾琳娜  顾昊 《医药导报》2008,27(12):1484-1486
[摘要]肿瘤DNA疫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疫苗,因其能诱发有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因此在治疗恶性肿瘤中被广泛研究。DNA疫苗的抗肿瘤机制包括直接诱导特异抗肿瘤作用和间接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目前已构建出多种肿瘤DNA疫苗,如根据胚胎抗原构建的DNA疫苗、独特型DNA疫苗及根据病毒相关抗原构建的DAN疫苗等。基因佐剂可将编码某些细胞因子及T、B细胞表面共刺激因子等的基因与目的基因克隆于同一载体或不同载体共同免疫动物,其表达的相应蛋白起到佐剂的作用,可大大增强T、B细胞的免疫应答水平。肿瘤DNA疫苗对人类肿瘤治疗与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迄今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仍未获得理想的方法。因此,研究新一代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势在必行。本文将近年的几项研究作一简介。一、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慢乙肝及HBV携带者对HBV免疫耐受是造成病毒持续存在不能清除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消除其免疫耐受状态,我国学者建立了对鸭乙肝病毒(DHBV)免疫耐受模型(鸭模型),研制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1]。该疫苗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l株为固相基质,表面吸附抗-DHBS,然后再吸附DHBSAg,组成固相基质抗原抗体复合物(SMAA),试治鸭模型,结果在60%~80%鸭模型中清除了DHBSAg,部分动物可测得抗一DHBS。继之又研制了可用于人体的免疫原性复合物,接种于小鼠体内,证实有免疫原性作用。目前此种治疗性疫苗已申请临床研究。该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抗原抗体复合物为大分子颗粒容易被抗原提呈细胞所捕获;复合物中抗体的FC段可以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FC段受体结合,改变了抗原提呈与加工过程,从而激活免疫耐受动物的免疫应答,促进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又可起到佐剂作用,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作者认为该治疗性疫苗适用于治疗慢乙肝和无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疫苗存在的问题有:(1)完全免疫必须多次注射;(2)室温下有效期短;(3)单纯体液免疫对细胞内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肿瘤免疫治疗等不理想。而新的抗原传递技术可能会根本解决这些问题。现代免疫学主要研究亚单位免疫原或相关核酸。它们主要是源于靶病原体的蛋白或多糖抗原,以及相关的DNA和RNA或寡核苷酸。不过亚单位免疫原和核酸缺少整个病原体的重要识别信号,所以需要用适合的免疫佐剂。后者是以非特异方式放大免疫反应的物质组合或配方。而抗原和疫苗DNA传递系统被定义为以合适速度和时间传递特定量抗原或疫苗到作用部位,使免疫应…  相似文献   

16.
DNA疫苗与脂质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疫苗(DNA vaccine)亦称是基因疫苗、核酸疫苗,是携带编码外源抗原的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即质粒DNA,用其接种动物能在宿主细胞表达外源抗原,可引起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提供保护作用,是继灭活疫茵、减毒活疫苗、重组多肽亚单位疫苗之后的新一代疫苗。其化学结构为双链环状DNA,与传统疫苗相比,DNA疫苗具有生产简单、价格低廉、低毒、能以天然形式的抗原提供给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全面(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操作性强等优点。它为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受到广泛的重视,HI…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食管癌可溶性抗原和超抗原SEC构建的肿瘤疫苗中的免疫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从而为探讨其抗癌机制打下理论基础。方法提取食管癌抗原,和超抗原SEC构建成肿瘤疫苗;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肿瘤疫苗联合作用,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FCM和细胞毒试验测定效应细胞表型和杀伤活性;提取食管癌细胞中的细胞膜抗原(mAg)、热休克蛋白70(HSP70)、DNA、RNA和细胞内多肽(Peptides),用于诱导PBMC增殖,培养6d,用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值,确定其有效成分。结果经肿瘤疫苗刺激的PBMC组增殖活性最强,于72h达到高峰,并且特异性刺激CD8+T细胞群增值。肿瘤疫苗刺激的PBMC组诱导的CTLs对靶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单纯PBMC组(P〈0.01)。食管癌细胞中的膜抗原和细胞内多肽能显著刺激PBMC增殖。结论食管癌抗原与超抗原构建的肿瘤疫苗能诱导效应细胞明显增殖、活化、并产生高效、特异的抗肿瘤效果,具有免疫活性的成分是细胞中的mAg和细胞内多肽。  相似文献   

18.
抗丁氏双鳍电鳐电器官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性单克隆抗体IH11(IgM),丁氏双鳍电鳐,石纹电线电器官,比目鱼肌肉,大鼠脑,牛脑,人脑,牛红细胞及人红细胞ACbE均以不同的亲和层析法提纯。用酶抗原免疫测定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了1H11与上述脊椎动物的AChE的交叉免疫反应性.结果表明,1H11可与石纹电绥,比目鱼肌肉,大鼠脑、牛脑及人脑AChE有交叉免疫反应。显示了1H11所针对的抗原决定簇在进化中的高度保守性。1H11与人,牛红细胞AChE及人丁酰胆碱酯酶(BChE)无交叉免疫反应性。提示哺乳类脑AChE与红细胞AChE及人BChE有不同的抗原决定簇。1H11对电鳐及电鳗AChE活性产生明显抑制。但对其它几个脊椎动物的AChE活性无抑制.表明1H11所针对的抗原决定簇在电鳐AChE的三级结构中靠近其活性中心,而在其它脊椎动物的AChE中刚远离其活性中心.AChE阴离子部位抑制剂依酚氟铵不影响抗原抗体反应,表明1H11不结合在阴离子部位。N-糖苷酶F处理使ACbE去糖基化后。1H11不再能与AChE结合,表明至少1H11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的主要部分是N-多醣.抑制性单克隆抗体1H11对脑AC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制备抗乙肝特异胎盘因子的方法。方法用乙肝疫苗作为抗原 ,体外免疫健康产妇胎盘白细胞 ,然后从白细胞中提取抗乙肝特异胎盘因子 ,采用小鼠皮肤试验检测制品的特异性活性。结果体外免疫法制备的抗乙肝特异胎盘因子能转移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论此法可制备出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特异性活性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弓形虫抗原标记。方法利用实验室保存的9份弓形虫病人血清标准品、6份阴性血清标准品,以及2份弓形虫病人血清国际标准品作为一抗,分别与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的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排泄-分泌抗原(excreted/secreted antigens,ESA)进行免疫印迹反应。结果发现STAg中有10条蛋白带与所用阳性血清均发生免疫反应;ESA中有4条蛋白带能与所有阳性血清发生免疫反应,这些蛋白与阴性血清均不发生免疫反应。其中分子量为30、35、49、50、54kDa的STAg抗原以及分子量为23、24、28kDa的ESA抗原能与所用阳性血清发生较强免疫反应。结论本实验结果将有助于寻找在弓形虫病人体内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弓形虫诊断抗原和免疫保护性抗原,为弓形虫诊断试剂以及疫苗开发奠定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