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CT表现,提高CT对诊断脊柱结核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51例脊柱结核进行CT扫描,13例做了静脉增强,5例做了CTM扫描,均有常规脊柱正侧位片。均经穿刺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穿刺活检11例,手术证实40例。结果:病变部位分布:胸椎18例,腰椎25例,骶椎3例,胸腰段3例,腰骶段2例。其CT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及新生骨形成、椎间盘的溶解破坏或退变、椎旁软组织肿胀朋中块和腰大肌脓肿、骨性椎管狭窄。结论:应用CT扫描不仅能显示脊柱结核的形态特征,而且能发现早期骨质破坏。对脊柱结核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建立逼真的有限元模型是对脊柱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的重要基础,关于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的报道尚少。目的:建立脊柱腰段各主要结构及骨质疏松腰椎的有限元数字模型,为正常脊柱腰段及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的有限元力学分析打下基础。方法t对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行脊柱腰段的螺旋CT扫描,将所得图像先在Mimics中进行分隔和重建,在Geomagic中进行优化,在Ansys中赋材质及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结果与结论:建立了包括全部腰椎、椎间盘及主要韧带的正常腰椎及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该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可以随意旋转,方便从多角度观察、采集三维信息,各主要结构材料属性接近实际,适合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提示利用CT数据及mimics、geomagic、Ansys软件可以建立脊柱腰段正常及骨质疏松有限元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3.
老年转移瘤样脊柱结核影像学误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老年转移瘤样脊柱结核影像学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例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X线、CT、MRI检查结果进行讨论。结果:本例因外伤致头部、左上肢及胸腰段疼痛2小时入院。左上肢X线片示左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胸腰椎X线平片未见明显骨折;头颅CT平扫脑实质未见异常。住院10天后诉胸腰部疼痛进行性加重,行胸腰段16排螺旋CT扫描考虑腰1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MRI诊断为胸12、腰1椎体转移瘤并腰1椎体病理性骨折。后经CT引导下经皮腰椎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脊柱结核。结论:熟悉特殊类型老年脊柱结核的影像特点,及时行CT引导下经皮腰椎穿刺活检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到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腰腿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常规单层扫描、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的检出结果。结果: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模式在骨性椎管狭窄、椎间隙变窄、椎间盘脱出、椎体病变、侧隐窝狭窄、L5横突肥大、椎小关节面方向异常、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椎弓峡部裂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单层扫描,两组之间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旁软组织异常的诊断上,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模式与常规单层扫描模式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扫描模式下的剂量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单层模式,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模式的剂量增加12.09%。腰骶角测量结果:约有41%患者经常规单层扫描模式定位线与椎间盘层面不一致。结论:在腰椎病变的检查和诊断中,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模式可以显示更多病变征象,扫描过程中所受限制少,且辐射剂量相对较少,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重组技术在新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优势。方法:对84例新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共95个椎体进行MSCT扫描检查,图像经二维和三维处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新鲜骨折56个椎体,陈旧骨折39个椎体,在新鲜与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以腰1最多,占28.57%(16/56)和35.89%(14/39),其次是胸12椎体、腰2椎体和胸11椎,在新鲜与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CT表现中,骨折线清晰锐利(分别是51个和10个椎体),脊髓损伤(分别是8个和0个椎体),椎旁软组织影(分别是51个和5个椎体),附件骨折(分别是13个和2个椎体),椎体周围脏器挫裂伤(分别是15个和0个椎体),椎间盘真空征(分别是5个和19个椎间盘),椎体骨小梁结构紊乱硬化(分别是15个和25个椎体)。结论:MSCT扫描检查在鉴别大多数新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X线平片及CT诊断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IDR)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行腰3/4、4/5及腰5/骶1椎间盘平面CT扫描,层厚3.75mm,对腰椎正侧位片及横断面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患者诊断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其中腰4/5椎间盘3例,腰5/骶1椎间盘17例,腰椎正侧位片均可见孤立性腰椎间隙狭窄、邻近椎体终板硬化、椎体骨质增生,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及突出6例,硬膜囊受压17例,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14例,椎间盘真空现象17例,小关节硬化13例。结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扫描可以显示此征全部细节,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Dextroscope软件系统重建腰椎及其相关结构的可视化模型.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4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资料来源为国家863虚拟中国人项目课题组采集的“虚拟中国人女性一号”数据集.螺旋CT(Siemens Somatom Plus4型,西门子).②实验方法:采用螺旋CT对中国女1号数字人数据集进行轴位断面扫描,扫描技术参数为电压123.0 kV,电流260.0 mA,扫描层厚1.0 mm,进床速度与层厚同步,1 mm/s,螺距为1,连续扫描.扫描范围自第10胸椎至第5腰椎.把CT数据导入Dextroscope软件系统,并转换为8-bit格式,删除图像中多余的部分,缩小数据集,调节对比度.把数据加载到虚拟现实环境中,实现CT数据的可视化,分别对腰椎、竖脊肌、腰大肌、腰方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进行重建,并赋予不同的颜色.重建各部分后将其合成到一个操作界面上.③实验评估:观察脊柱及其相关结构三维重建的结果. 结果:重建的脊柱及其相关结构图像能精确显示其三维空间结构,亦能沿任一轴完成连续旋转,并可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及任意方位剖面的实时虚拟切割. 结论:采用Dextroscope软件重建的三维图像成功地实现腰椎及其相关结构的可视化,反映了数字人腰椎部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内脊索瘤少见,我院于1995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3岁。腰部放射性疼痛至双腿,功能障碍一年入院。体检脊柱侧弯畸形,腰2-3棘突及棘实劳压痛,叩击痛并向双侧大腿外侧放散,双侧大腿外侧皮温痛觉减弱。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沉均正常。X线检查,腰1-3椎间孔扩大,椎间隙无狭窄。CT显示腰1-3椎间盘后方有高于硬膜囊密度的软组织样影.压迫硬膜囊,双侧椎间扎均明显扩大,CT诊断,腰1-3椎管神经源性肿瘤(图1~3)。图1X线平片,腰1-3椎间扎扩大,椎间隙狭窄。图2、3CT扫描,腰1-3椎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疾病康复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颈椎和25例胸腰椎患者行MSCT后,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积重建(SSD)及实时再现(VR)软件实现三维重建。结果 经重建的图像可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椎间孔狭窄、骨质增生等,胸腰椎可显示各种骨折及骨质增生、滑脱等病理改变。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疾病及损伤中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CT在脊柱疾病的诊断中,已被广泛应用。它能很好地显示各椎体及椎体之间的解剖与病变.但在诊断环枢椎疾病时.由于横轴扫描,只显示了环枢椎的各横断面,缺乏整体观察效果,大大限制了CT对该区病变的观察与诊断.我们采用环枢椎冠状面CT扫描方法,充分显示了环枢椎之间的整体关系,为临床提供了更丰富的诊断信息.现介绍如下:1.设备条件与技术参数:美国GE-90001型全身CT扫描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2~5mm;扫描时间5S;预五层数8~12层.2.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将头颅放在头托架内,调整头托架角度,使头…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柱转移瘤往往破坏椎体和附件,患者会患有严重的疼痛,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例如截瘫和脊柱后凸畸形等.脊柱转移瘤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化疗.影像学技术如CT可判断脊柱转移瘤的转移情况,进行准确的术前定位.目前可视化仿真手术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整形外科领域.目的:通过探索虚拟现实技术来寻找一种实行经前后路联合治疗腰椎转移性肿瘤的途径.方法:基于腰椎的64排螺旋CT连续薄层二维图像,Mimics软件分别重建正常腰椎、破坏病椎、腹主动脉及双侧肾脏的三维可视化结构,在三维模型拟行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骨水泥支撑、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基于Dicom格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结构清晰,可真实再现腰椎病椎和邻近脏器的结构,整个虚拟仿真手术真实直观.虚拟仿真手术准确重建腰椎恶性肿瘤及邻近结构的三维立体结构,明确病椎清除范围,经后路重建脊柱序列,此方法可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宇  邱贵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88-4889,i00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尚不十分清楚,已有几位学者发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产生与进展中椎旁肌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照组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研究组为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平均Cobb角57.7&;#176;(范围450&;#176;-850&;#176;)。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①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的表达。②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③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13.
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 ,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也不少见 ,CT是检查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由于扫描方法不正确 ,常导致漏诊。我院遇到 5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漏诊病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方法 使用西门子Balance螺旋CT扫描机 ,矩阵 51 2× 51 2 ,层厚 3~ 5mm ,扫描方法脊柱序列 (SpineSequence )每椎间盘 3~ 4层。扫描层面与椎间盘平行。1 2 病例【例 1】 男 ,33岁。因腰痛伴两下肢疼痛 1周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到我院就诊。行CT扫描示腰3~ 4椎间盘膨出 ,腰4~ 5及腰5骶1 椎间盘未见异常。后行MRI腰椎检查…  相似文献   

14.
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螺旋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300例诊断为腰椎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经MSCT扫描,分别行MPR、VRT、SSD三维重建图像,分析图像表现及不同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老年腰椎退行性改变表现为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真空现象”、椎小关节病变、周围型的侧隐窝狭窄、退变性脊椎滑脱等。MPR可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角度的斜位重建同样高质量图像,较好地观察脊柱曲度、椎间盘病变、椎小关节、椎管内及椎间孔改变及椎体边缘性骨质增生;VRT及MPR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腰椎弓峡部骨质状况、椎体边缘骨质增生;SSD在显示脊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方面效果好,与VRT效果相当;并可以进行三维测量。结论MSCT容积扫描所得薄层轴位图像结合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所得的三维重建图像能明确反映腰椎退行性病变各种影像变化,综合应用以上各种重建方法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及评价脊柱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成像技术在诊断腰椎小关节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拟诊腰椎小关节病患者行腰2-骶1多层螺旋CT平扫,并对腰椎小关节进行多角度曲面重建成像。结果:诊断腰椎小关节病20例,其中关节突增生、硬化、变形12例;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变窄或增宽19例;关节面毛糙、硬化10例;关节间隙内真空征5例。腰椎小关节CT表现正常8例。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成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腰椎小关节,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图像重组技术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脊柱骨折患者术前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分析多平面图像重组技术显示骨折的能力。结果 59例,共76个椎节骨折,其中T11-L2受累最高,占总数的77.6%。颈椎骨折3例,胸椎骨折16例,腰椎骨折33例,胸腰椎骨折8例。≥2柱以上累计62个椎节(81.6%),其中高处坠落伤和车祸伤分别为15个(24.2%)和39个(64.9%)。CT横断位和多平面重组显示骨折能力有差异性。多平面重组技术可充分显示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碎片移位情况。结论车祸伤易导致脊柱爆裂性骨折。64层螺旋CT多平面后处理成像技术与横断面扫描技术相互补充,能很好地显示脊柱的3柱结构、爆裂骨折和椎管狭窄程度,能较好显示胸腰段后方韧带复合体的稳定性,对术前骨折分类、指导手术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数字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高度数字化方法,以为腰椎骨质疏松的生物力学实验提供标准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取老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1具,范围从L4-L5,先行X线检查以排除可见的脊椎病变及损害。经螺旋CT沿横断面1mm层厚扫描,以jpg格式输出其断面图像并转人微机保存。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建立L4-L5段正常脊柱骨性结构的三维模型,再经过自由造型系统进行表面光滑化处理及对1mm层厚引起的数据丢失予以修补。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在脊柱模型骨性结构的基础上,补充建立终板、椎间盘、髓核、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结构。采用合适的材料性质和实体单元类型对模型进行智能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①正常腰段脊柱三维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有限元软件Ansys成功进行正常腰段脊柱三维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共有82563个单元,131204个节点,建成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②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对不同组织的物理特性进行定义,椎体和后部结构的弹性模量均减少30%左右,符合真实的生物力学要求,真实模拟了骨质疏松椎体的材料特性,成功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建立的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接近真实的生物力学标本,是理想的研究骨质疏松腰椎生物力学的数字化模型,可应用于骨质疏松腰椎损伤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对 2 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多平面螺旋CT重建的图像进行分析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临床价值。1 材料与资料1 1 临床资料 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本院2 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 ,其中腰椎 17例 ,胸椎 8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8~ 6 5岁 ,平均年龄 5 2岁 ,手术后截瘫 3例。1 2 检查方法  2 5例均行腰椎平片 ,腰椎常规CT检查和腰椎螺旋CT多平面重建 (CT机为GEHigh speedCT I) ,9例行MRI检查。CT扫描电压 12 0Kv ,电流 15 0mA。扫描层厚为 5mm ,螺距 1mm ,重建间距 1 5mm。扫描范围包括骨折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胸椎旋转和椎弓根径线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运用16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相关CT数据测量统计。结果:(1)脊柱胸椎侧凸的顶椎及邻近椎体均向凸侧旋转、后份向凹侧旋转,以顶椎旋转最重,且凹侧椎弓根径线小于凸侧,与侧凸程度及方向具有相关性。(2)上、下终椎椎体旋转及椎弓根径线变化则较复杂,其椎体无旋转或向相反方向旋转,椎弓根径线可凸侧小于凹侧,以上终椎明显。结论:16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显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旋转及椎弓根径线变化特征,可提供临床拟订手术方案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背景:推拿手法中踩跷法的用力方式简洁,因此,对其力学治疗机制以及力学参数与生物力学效应的量效关系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目的:通过模拟踩跷腰部加压,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观测腰部解剖结构变化,分析踩跷对腰椎椎间孔及椎管的力学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比观察,于2006-06/2007-05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力学及电生理实验室完成。参试者:身体健康的成人志愿者8名,男、女不限。方法:利用自行研发的踩跷模拟装置,以踩跷用力模式为基础确定加压量程,分别对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L4~5椎间隙靠棘突部位定点加压,同时以螺旋CT扫描采集影像数据,进行CT三维重建。主要观察指标:在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L4~5椎间孔最大横径、对侧面积和高度,及L4上缘椎管内切圆面积在不同压力时的动态变化,分析压力变化与腰椎及周围附属结构动态变化的量效关系。结果:压力大小对L4~5左右侧椎间孔最大横径变化有显著影响(P〈0.05),对侧面积和高度影响不显著(P〉0.05)。各级压力状态与静息状态时L4~5右侧椎间孔最大横径比值、L4上缘椎管内切圆面积比值与相对压力呈正相关(P〈0.05);L4上缘椎管内切圆面积比值分别与L4~5椎后肌群矢径、横径呈负相关和正相关(P〈0.01)。结论:踩跷能改善腰椎椎间孔横径,并对L4~5椎管容积有明显影响,这对改善脊柱生物力学平衡,促进受压神经根松解,修复损伤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