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早、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特点,探讨晚期早产儿RDS的高危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240例早产儿RDS,根据胎龄分为两组,<34周为早期早产儿组(143例),34~36+6为晚期早产儿组(97例).回顾性分析早产儿RDS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晚期早产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率达83.51%,明显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晚期早产儿组因先兆子宫破裂行剖宫产致早产的发生率较高(27.84%);肺表面活性剂(PS)及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效果较早期早产儿差,且机械通气率高,通气时间长;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亦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RDS以产程未发动的剖宫产为主,宫内感染可能为其高危因素,PS应用有效,但较早期早产儿效果差;晚期早产儿机械通气率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95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和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行ROP筛查的结果。结果 957例早产儿中,发生不同程度ROP病变者86例(8.99%),其中轻度ROP 60例(6.27%),重度ROP26例(2.72%)。发生重度ROP病变的早产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420.40±328.6)g,平均出生胎龄为(29.88±1.67)周,而轻度病变患儿的平均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胎龄分别为(1593.28±339.3)g和(31.78±2.53)周,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5)。各因素中,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后1min、5 min Apgar评分、输血次数、呼吸暂停史及视网膜出血对严重ROP的发生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1、0.035、0.001、0.005、0.032、0.04、0.000,a=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仅出生胎龄与网膜出血与严重ROP的发生有相关性(OR=0.353,95%CI 0.163-0.763,P=0.008;OR=26.133,95%CI 3.042-224.501,P=0.035)。结论严重ROP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更多发生在较成熟的早产儿中,受累患儿具有第一次流行的特征。出生胎龄、网膜出血都是预测严重ROP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颅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 可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主要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早产儿共299例,出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病区,住院期间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彩超或头颅CT、磁共振)。其中颅内出血早产儿114例为观察组,采用抽签法随机选取的同期住院的非颅内出血早产儿185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孕母妊娠高血压疾病、孕晚期感染、胎膜早破、胎龄、出生体重、顺产、羊水污染、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机械通气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关(χ2值分别为4.376、7.205、5.042、16.194、15.982、13.320、4.859、31.988、25.855、36.436、29.262,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顺产、1 min Apgar评分、NRDS和孕晚期感染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早产儿颅内出血与孕母妊高症、孕晚期感染、胎膜早破、胎龄、出生体重、顺产、羊水污染、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NRDS、机械通气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评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影响因素及不同损伤程度特征。 方法 选择脑白质损伤早产儿1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足月生产正常儿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围生期并发症、相关血常规及血气指标、是否行机械通气、妊娠结局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观察组不同程度脑白质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程度脑白质损伤早产儿的临床特征。 结果 观察组胎龄,剖宫产占比,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水平,出生后感染和宫内窘迫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CRP升高、出生后感染、宫内窘迫是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患儿出生后感染、CRP升高、宫内窘迫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出生后感染、低胎龄、CRP升高及宫内窘迫是影响早产儿发生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随着病情程度加重,患儿出生后感染、CRP升高、宫内窘迫发生率逐渐升高。做好围生期健康保健工作可降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和顺产对早产儿血气、电解质、肾功能及心肌酶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出生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和顺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后Apgar评分、血气、电解质、肾功能及心肌酶指标的差异,观察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顺产组早产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分别为9.82±0.54分和9.95±0.62分,与剖宫产组早产儿比较无明显差别;两组早产儿Hb、PLT、SpO2、P ETCO2和CVP水平均无明显差别;两组早产儿血钠、血氯、尿素氮、肌酐和CK-MB水平均无明显差别;顺产组吸入性肺炎和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分别为4例和1例,剖宫产组吸入性肺炎和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分别为1例和0例,两组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剖宫产和顺产对早产儿血气、电解质、肾功能及心肌酶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临床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硬膜外腔麻醉(EA)和腰硬联合麻醉(SCEA)对剖宫产中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方法选择1995~1998年3年中在EA下剖宫产病例和2005~2008年3年中在SCEA下剖宫产病例,入选病例分别为2 484例和3 032例。收集并记录最高阻滞平面、局麻药用量、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U-D);收集并记录新生儿1、5、10 min Apgar评分,收集并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7分的各项具体评分。结果 EA组与SCEA组比较,EA组的I-D和U-D都明显高于SCEA组(P〈0.01或P〈0.05),EA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总用量明显多于SCEA组(P〈0.01);出婴后1~10 min Apgar评分低于7分的新生儿总例数EA组明显多于SCEA组(P〈0.05);在Apgar评分低于7分新生儿的具体各项评分中,出婴后1、5、10 min EA组新生儿的肌肉张力明显低于SCEA组(P〈0.01),出婴后1、5 min EA组新生儿的呼吸评分低于SCEA组(P〈0.05),出婴后1 min EA组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和刺激反射评分都低于SCEA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EA组Apgar评分低于7分的新生儿明显多于SCEA组,这与局麻药用量大和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长关联性大。在SCEA中局麻药对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甚少。  相似文献   

7.
陈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33-35
目的探讨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9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6例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床旁B超的检查结果诊断,分析颅内出血与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56例出生体重≤2000g,胎龄≤36周的早产儿中发现92例(58.97%)颅内出血患儿。分析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而保胎有无、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低血糖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危重评分对超低体重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所有超低体重儿,排除入院年龄1?h及以上、胎龄37周及以上、各项评分所需资料不全者。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计算患儿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NAP-Ⅱ)、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Ⅱ(SNAPPE-Ⅱ)、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CRIB)和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Ⅱ(CRIB-Ⅱ)。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各项危重评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各项危重评分对超低体重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项危重评分与超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和胎龄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92例超低体重儿,其中存活114例,死亡78例。死亡组与存活组出生体重、胎龄及阿普卡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NCIS、SNAP-Ⅱ、SNAPPE-Ⅱ、CRIB和CRIB-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CRIB对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相对较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787,敏感度为0.678,特异度为0.804,约登指数为0.482。各评分与超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和胎龄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其中CRIB-Ⅱ和CRIB与超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和胎龄的相关系数较大,而NCIS与超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和胎龄的相关系数在五种评分中均最小(分别为0.191和0.244)。结论:五种危重评分中,CRIB对于超低体重儿的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更高,而我国主导推广的NCI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修订以适应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9.
Perinatal asphyxia and outcome of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venty-eight very low birthweight (VLBW) infants (whose birthweights were 1500 g or less) were admitted to the Neonatal Special Care Unit in 1977. Seventy-two of them required treatment in the intensive care area; these represented 40% of admissions to that area of the Unit. The mortality rate was 20% for infants weighing 1001 g to 1500 g, and 52% for those weighing 501 g to 1000 g. An Apgar score of 0 to 3 at two minutes and five minutes was reported in 34% and 19% of VLBW infants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birthweight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a high or low Apgar score, the mortality rate of infants with a five-minute Apgar score of 0 to 3 was 79% compared to 22% in those with a score of 4 to 10. Over 50% of the infants developed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regardless of Apgar score. However, in the infants with a five-minute Apgar score of 0 to 3, the severity of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was increased as indicated by increased requirement for high inspired oxygen, and the need for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The duration of stay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area, and the total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of the 49 VLBW survivors were shorter in the group with higher two-minute and five-minute Apgar scores. Long-term morbidity cannot yet be ascertained. It is likely that prevention, or prompt detection, a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perinatal asphyxia would produce a further decline in mortality as well as morbidity for VLBW infant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胎龄患有呼吸窘迫症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及疗效。方法:按胎龄将49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分组,早产儿组(胎龄≤33周)25例;足月儿组(胎龄≥37周)10例;晚早产儿组(33周<胎龄<37周)14例。治疗后,对比观察各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等临床效果。结果:不同胎龄患儿治疗反应、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发病率男性居多。结论:足月产儿组新生儿患病的主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因此合理有效的控制足月产儿中剖宫产的比例对降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对出现妊高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并注意剖宫产指征,有利于患儿的治愈。  相似文献   

11.
伍剑  张智睿  胡敏  黎媛  李彦莉  罗娟 《重庆医学》2015,(22):3060-3062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89例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比较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本组晚期早产儿生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其他系统并发症高,为23.65%,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低血糖(20.57%)、喂养不耐受(17.48%)、高胆红素血症(14.91%)、脑室内出血(8.23%);经剖宫产比阴道分娩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多(32.34% vs .10.39%,P <0.05);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相比,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均有增加(P <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生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严格执行剖宫产指针,可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重视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儿,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NICU病房收治的住院时间大于28 d的69例NRDS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BP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分析两组患儿出生时情况、母亲孕期状况、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69例NRDS患儿中29例发生BPD,发生率为42%(29/69),未发生BPD的对照组患儿40例.胎龄、出生体重、男婴、剖宫产、Apgar l min≤7分、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氧疗持续时间、吸入氧浓度≥40%、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培养阳性例数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动脉导管未闭是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避免低体重早产儿,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动脉导管开放,是预防NRDS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高危因素,指导该病的临床防治。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BPD的12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BPD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对各组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重度BPD组分别纳入患儿57例、45例、26例,各组患儿在性别、胎次、分娩方式、母患妊高征、产前应用激素、有否胎儿窘迫、出生复苏、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合并肺出血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PD程度的加重,胎龄和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阿氏评分1min<8分、胎膜早破>12h、母亲孕期合并感染、羊水胎粪污染的比例上升(P<0.05);用氧时间、输浓缩红细胞(CRBC)、血和痰培养阳性、合并PDA以及侵入性治疗(机械通气、气管插管超过2次、插胃管)等方面的比例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避免早产低出生体重是预防BPD的基础,积极防治感染、缩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用氧的时间是减轻BPD严重程度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薇 《河北医学》2013,19(4):561-563
目的:探讨不同臀位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8例臀位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阴道分娩(臀位阴道分娩组),63例剖宫产(臀位剖宫产组),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并进45-比较。结果:63例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无1例死亡,35例臀位阴道分娩组新生儿3例(8.57%)死亡,两组新生儿死亡率差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2例(3.18%)发生并发症,臀位阴道分娩组8例(22.86%)发生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7.2±1.8)分,臀位阴道分娩组为(4.5±1.3)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位分娩时选择剖宫产可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Apgar评分,在臀位分娩时宜适当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极早产儿的出生情况、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转归情况及随访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极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不同胎龄组之间的出生情况、围产期情况、治疗及转归情况;并收集出院患儿中于校正胎龄40周、校正1月龄、校正3月龄进行随访的患儿的体格发育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1例极早产儿,胎龄22+5~31+6周,平均胎龄29+6周,出生体重440~2100 g,平均出生体重1348.21 g。将所有纳入病例按胎龄分组,< 28周人数最少,占10.89%,30~30+6周及31~31+6周人数最多,各占27.72%。胎龄越大者出生体重越大、剖宫产率越高、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越高。各胎龄组间围产期相关因素比较,仅在是否存在胎膜早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措施方面比较,有创通气时间及肠外营养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合并症方面比较,中重度BPD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各组间住院时间、好转率及放弃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75例出院参与体格发育随访的婴儿中,各年龄期婴儿的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及平均体重均超过P10百分位,男女婴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胎龄越小者,需有创通气及肠外营养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中重度BPD等早产相关合并症,存活率也更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在生后1年内的体格生长变化趋势是否与足月SGA存在差异,为早产SGA生后体格生长随访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随访的早产SGA 54人,足月SGA 181人.分别在1、3、6、12月龄(早产SGA在纠正胎龄的1、3、6、12月龄)测量体质量、身长、头围,采用Z积分计算体格水平和生长速度.结果 ①早产SGA生后快速追赶生长发生在纠正年龄1月龄后,而足月SGA在生后即开始;早产和足月SGA在前6个月追赶生长率均达63.0%.②早产SGA未纠正胎龄的体质量Z值在6、12月龄(t=-1.189、-0.911,P=0.236、0.363),身长、头围Z值在12月龄(t=-0.855、-1.078,P=0.394、0.282)与足月S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早产SGA的体质量增长速度在1~3、>3~6月龄(t=4.685、3.787,P<0.01),身长、头围在1~3、>3~6、>6~ 12月龄追赶速度明显快于足月SGA(t=3.487、3.626、4.179,t=5.158、3.001、4.641,P<o.o1).但在1月龄内体质量、身长追赶速度均慢于足月SGA(t=-6.384、-4.821,P<0.01),甚至低于出生时Z值水平(△Z<0).结论 早产SGA追赶生长的发生晚于足月SGA,体格生长水平可在1岁时追赶上足月SGA,在1岁内生长潜力大于足月SGA,在纠正年龄1月龄内易发生宫外生长迟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晚期早产儿及足月新生儿之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母体高危因素差异。方法选择33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184例)和足月儿组(155例),回顾性分析其母体高危因素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均以男性患儿居多,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多胎妊娠在晚期早产儿组比例较高,而羊水混浊在足月儿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在孕母年龄、孕母糖尿病、脐带因素、剖宫产概率、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存在差异,对有新生儿呼吸窘迫征高危因素的孕妇和胎儿进行全方位评估,针对其对应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或提早干预,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L_2~L_3间隙0.5%布比卡因7.5 mg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理想的注药时长。方法:ASAⅠ-Ⅱ级产妇150例,年龄18~45岁,按蛛网膜下腔注药时长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20~25 s,B组26~35 s,C组36~45 s。于L_2~L_3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0.5%布比卡因1.5 m L,硬膜外腔置管作为腰麻效果不佳时的补救措施。主要观察指标为平均动脉压(MAP)、麻醉平面、麻醉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切皮反应、术中牵拉反应、升压药使用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蛛网膜下腔给药后5 min、10 min、15 min,A组MAP均较B、C组低(P<0.05)。B、C组各时点MAP均无差异(P>0.05)。给药后5 min、10 min、15 min,A组麻醉平面较B、C组高(P<0.05)。在10 min和15 min时B组平面较C组高(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P<0.05)。A组麻黄碱使用率(16%),明显高于B、C组(2%,2%)(P<0.05)。C组切皮时的疼痛反应与A组、B组无差异(P>0.05),术中对腹直肌鞘、腹膜牵拉反应者均多于A组、B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0.5%布比卡因1.5 m L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剖宫产手术,较为理想的注药时长为26~35 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使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近、远期生长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产科病房收治的孕28~34周早产分娩病例,根据产前是否使用过地塞米松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21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孕产妇的分娩结局,并对其所产早产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在331例早产孕妇中,两组1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5 min Apgar评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早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1岁时的体重、身高、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Gesell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智力发育测评亦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产前地塞米松可显著降低严重出生窒息及早产儿RDS与死亡的发生;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的近、远期大脑发育及体格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177例新生儿湿肺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伟玲  杜立中 《浙江医学》2011,33(7):1040-1043
目的 探讨新生儿湿肺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相关危险因素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无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177例新生儿湿肺的临床资料,对其产科因素、出生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或持续气道正压(CPAP)治疗将患儿分为重病组及轻病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情况.结果 在 177例新生儿湿肺患儿中,剖宫产占93.2%,男性患儿占74.6%,妊娠期存在并发症的占48.6%.重病组与轻病组在妊娠期并发症、胎龄、患儿出生体重、患儿气急、24h内及24~48h内最大呼吸频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剖宫产、男性患儿、早产儿、围生期窒息可能是新生儿湿肺的危险因素,其中妊娠期存在并发症、早产儿、出生体重低可能是患儿病情严重(需行辅助通气治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