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12例肺大泡患者,ASA:Ⅰ~Ⅲ级,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术前监测IBP、HR、ECG、SpO2、PETCO2、Paw。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240min,单肺通气时间60~180min。术中IBP、HR、SpO2、PETCO2、Paw均正常。术毕顺利苏醒拔管,无苏醒延迟、复张性肺水肿及其他麻醉并发症。结论:良好的麻醉前准备,准确定位双腔气管导管,加强单肺通气的呼吸管理及防止低氧血症是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择期手术病人10例,ASAⅠ~Ⅱ级。芬太尼、氟哌啶、异丙酚、琥珀胆碱诱导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吸入2%~3%异氟醚及维库溴胺维持麻醉。肺大泡钳夹过程中行健侧单肺通气。监测Bp、HR、Sp02、ECG、ET-CO2及血气分析。结果:全组病人术中Bp、HR平稳,单肺通气期间SpO299%~100%,血气分析各参数正常。结论:肺大泡手术的病人选用异氟醚及维库溴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能够保证单肺通气期间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大泡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胡四毛  俞学锋  潘建辉 《安徽医学》2013,34(12):1792-1794
目的 探讨影响电视胸腔镜、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麻醉处理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3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对置入F35~39 Robertshow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定位,胸腔镜手术期间行单肺通气,腹腔镜气腹期间改双肺通气.结果 30例手术及麻醉效果满意,血液动力学维持平稳,手术平均时间(243±42) min,其中单肺通气平均时间(102±19)min.术中肺萎陷不佳或SpO2持续〈95%时,及时通过纤支镜调整导管位置,清除气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合理选择麻醉用药,双腔管定位准确,术中采用适宜的呼吸管理模式、术者与麻醉医生密切配合,是胸、腹腔镜联合手术麻醉管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曹宇  杜耘  杨庆军  田中义  乔欣 《重庆医学》2013,42(16):1812-1813,1816
目的探讨胸腔镜体外循环(CPB)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择30例心脏病患者,术前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Ⅰ~Ⅲ级,采用双腔或单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手术的主要步骤通过单肺通气来暴露术野,分次给予舒芬太尼镇痛,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微泵静脉注入丙泊酚镇静,并根据需要间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结果手术时间120~300min,平均(208.1±87.5)min,转机时间60~211min,平均(134.7±64.2)min,阻断时间30~120min,平均(74.9±43.5)min,复温后29例自动复跳,28例患者当日拔除气管导管,全部患者住院5~8d,平均(7.1±0.7)d,均顺利出院。结论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加强呼吸管理和肺保护将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拔管;完善的单肺通气管理和循环管理是此类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在儿童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对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的35例患儿实施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麻醉。结果33例双腔气管导管对位良好,2例术中双腔插管失败改单腔支气管插管。2例胸腺瘤患儿换成单腔气管导管送ICU,余均在术后清醒拔管。结论儿童胸腔镜手术采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麻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用于胸腔镜手术麻醉的优缺点。方法:对40例气胸患者应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时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麻醉效果满意,1次插管成功者35例,2~3次成功5例。4例出现不同程度低氧血症,经积极处理后得到纠正。结论: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治疗采用双腔支气管单肺通气优点很多,但要警惕其并发症,并积极防治,才能确保麻醉的安全性和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时患者呼吸的管理及麻醉处理。方法对38例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麻醉诱导时采用双腔气管插管,术中行单肺通气。结果单肺通气时一过性低氧血症(SpO290%)8例,通过调整呼吸参数,改吸入纯氧等措施,SpO2逐渐回升至正常。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麻醉意外及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关键是双腔支气管插管位置准确,确保双肺分隔,加强围术期呼吸循环监测,避免低氧血症,为胸腔镜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邹健飞  刘小容  聂杰 《医学争鸣》2009,(24):2934-2934
0引言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对肺组织无挤压、牵拉损伤,肺功能损害小.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泡可为心肺功能差的高龄患者及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机会.电视胸腔镜手术需采用双腔气管插管施行单侧肺通气,对麻醉有较高的要求.我院自2007-08/2009-03以来已施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泡破裂患者36例,现就麻醉处理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吴晴跃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7):1012-1013
目的:探讨和总结电视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全组病例均入室后开放颈内静脉,行桡动脉穿刺。诱导后插入Robertsha双腔支气管导管,手术开始后行单肺通气,监测ECG、有创BP、HR、CVP、Sp O2%、PetCO2。结果:有3例患者出现明显的氧饱和度下降,经分析调整后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拔除气管导管。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正确的评估,成功的麻醉和术中管理,良好的单肺通气是电视胸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肺通气与单肺通气麻醉期间气管分泌物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方法:将20例肺癌手术病人。分为单腔导管插管双肺通气麻醉(Ⅰ组)和双腔导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Ⅱ组)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前(T1)、麻醉后100min(T2)、麻醉结束时(T3)采集Ⅰ组气管分泌物及Ⅱ组非通气侧的气管分泌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气管内分泌物的ICAM-1浓度。结果:两组麻醉后100min及麻醉结束时ICAM-1表达均比麻醉前明显增高,Ⅱ组于麻醉结束时明显高于Ⅰ组。结论:麻醉、手术牵张、缺氧可导致ICAM-1表达明显上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法和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分析117例电视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过程。男性81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41岁,ASAⅠ~Ⅲ级。在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行胸外科手术,术中单肺通气,严密监测循环、呼吸等功能。结果全组病例均使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其中91例插管一次性成功,19例多次调整后成功,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成功,3例换小号双腔管插管成功。术中22例出现低氧血症,1例术中双腔支气管导管退出,2例出现复张性肺水肿,无死亡病例。结论正确掌握双腔支气管插管技术,加强围术期SpO2监测、必要时采用双肺通气,及时诊治并发症,可提高电视胸腔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食管癌患者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F)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 策略组(DF),每组20例。F group在麻醉过程中单纯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DFgroup于麻醉诱导前10 min 开始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0.3 μg/kg/h,并维持至手术结束,同时术中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于术前双肺通气时(T0),OLV开始30 min(T1)、OLV后90 min(T2)和术毕(T3)四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桡动脉血5 mL,比较两组各时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以及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指标。结果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白介素6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高于F group,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F grou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PaO2、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水平均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通过抗炎与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肺脏损伤,改善患者的肺脏功能,降低了外科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飞  潘灵辉  钱卫  黄宇  杜学柯  裴圣林 《广西医学》2012,34(7):825-826,836
目的观察在肺癌根治术中不同潮气量(VT)的单肺通气(OLV)对血IL-6、IL-8表达的影响。方法 30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行双腔支气管插管麻醉,术中单肺通气期间在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A组VT=10 ml/kg,呼吸频率(f)=12次/min,B组VT=8 ml/kg,f=15次/min,C组VT=6 ml/kg,f=20次/min。在OLV前(T1)、OLV后30 min(T2)、60 min(T3)、OLV结束前(T4)检测血IL-6、IL-8的表达。结果 3组在T2、T3、T4时点的IL-6、IL-8表达均明显高于T1(P<0.05),且随OLV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OLV后随设定的潮气量减低,IL-6及IL-8表达逐渐降低;A组的IL-6、IL-8表达显著高于B、C组(P<0.05)。结论在单肺通气的肺癌根治术中,采用小潮气量的通气模式可减少肺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董春山  陆姚  余骏马  卢强  刘齐  吴超 《安徽医学》2011,32(12):1983-1986
目的 评价PETCO2监测中CO2波形在单肺通气麻醉期间对肺泡通气及氧合功能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拟在右侧开胸手术患者3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3~75岁.丙泊酚1.5~2 mg/kg、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铵0.2 mg/kg麻醉诱导后37~39 F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左侧体位下听诊法证实双肺通气和隔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单肺麻醉时对肺内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患者清醒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需要行肺叶切除的52患者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各26例。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双肺通气30 min、双肺通气60 min、单肺通气60 min、再次双肺通气30 min、手术结束这6个时点分别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及拔管的时间。结果单肺通气(OLV)开始后,肺内分流率(Qs/Qt)于双肺通气(TLV)时高于麻醉前与TLV30min时,OLV30min、OLV60min时Qs/Qt达最高,B组OLV30min、OLV 60 min时,Qs/Qt明显高于A组(P〈0.05);在患者结束麻醉后,A组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拔管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均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和减少肺内分流,而且能使患者清醒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
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对肺隔离和通气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测胸科麻醉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行肺隔离时变动体位和手术操作引起DLT管端错位而影响肺隔离和通气效果的发生率和影响程度,并探讨有效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成年胸科麻醉手术患者688例,静脉诱导后插入Mallinckrodt DLT。平卧位用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导管管端正确到位,并确认单肺通气获得完善的肺隔离和通气效果。侧卧位后行非术侧单侧肺通气15min时.以及术中发生肺隔离效果不佳或脉搏血氧饱和度〈90%时用FOB检查DLT管端位置并予以必要的调整。结果 侧卧位后112例患者发生管端错位(16.3%),其中12.8%患者发生低氧血症。3.3%患者出现隔离漏气现象。侧卧位后左DLT管端错位发生率(19.7%)比右DLT(12.2%)高(P〈0.01)。侧卧位时曾发生过管端错位的112例中,术中有16例(14.3%)再次发生管端错位,比侧卧位时未发生管端错位而术中出现管端错位的发生率(1.2%)明显高(P〈0.01)。结论 胸科麻醉用Mallinckrodt DLT行肺隔离时,侧卧位过程可以引起16.3%已正确到位的DLT管端发生错位;在FOB直视下调整管端位置后,术中仍有14.3%的几率再次发生管端错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超前肺复张策略提高开胸单肺通气期间的氧合。方法40例择期肺叶切除左支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超前肺复张(PARS)组单肺通气(OLV)前先给累计10次使气道峰压缓慢达到40cm H2O的手工通气,对照组(C组)不采用PARS策略。记录OLV后15、30、45、60min及OLV结束前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动脉氧分压(PaO2),计算肺胸的动态与静态顺应性。结果PARS组较C组PaO2均有增加,尤以OLV 15min及OLV结束差异显著(P〈0.01),另外A—aDO2减少,尤以OLV 15min及OLV结束时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OLV前PARS加PEEP策略提高单肺通气期间的氧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内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剖胸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肺通气组(OLV组)15例和双肺通气组(TLV组)15例,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前即刻(T1)、单肺通气0.5 h(T2)、1 h(T3)、2 h(T4)、恢复双肺通气1 h(T5)、2 h(T6)和术后24 h(T7),双肺通气组T1~7对应时点为手术剖开胸腔时、胸内操作0.5 h、1 h、2 h、胸内操作完成后1 h、2 h,术后24 h,采集桡动脉血样,测定血清SOD的活性,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PMN)计数。结果与T0比较,两组的SOD活性均在T5、T6下降(P<0.05);WBC及PMN计数:OLV组在T4~T7、TLV组T5~T7升高(P<0.05)。与TLV组比较,OLV组T5~T7时SOD活性降低,PMN计数升高,T4~T7时WBC计数升高(P<0.05)。结论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更易诱发或加重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呼气末正压对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氧合及气道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0例开胸手术病人行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期间呼气末正压(PEEP)对动脉氧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人开胸后行容量控制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单肺通气20min后加4cmH2OPEEP,20min后再恢复0cmH2OPEEP状态。双肺通气20min后、单肺通气20min后、单肺通气加用4cmH2OPEEP20min后以及恢复单肺通气0cmH2OPEEP20min后分别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将组内单肺通气应用PEEP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值、脉搏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进行比较。结果低潮气量单肺通气与常规潮气量单肺通气相比气道压力大大减小;4cmH2OPEEP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且可显著改善动脉氧合、提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论低潮气量容量控制单肺通气时加用4cmH2OPEEP可作为改善单肺通气动脉氧合的一种方法,对开胸手术也是一种保护性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