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6月~2006年3月对13例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连续3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使用JOA评分评定其临床效果;测量并统计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手术节段前柱高度;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椎间融合器沉降和移位、邻近节段有无退变等情况.结果术后1周颈椎曲度D值比术前增加3.3±2.9 mm(P<0.01),手术节段前柱高度比术前增加4.2±2.7mm(P<0.01);术后1个月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4.2±1.0分;随访12~59个月,平均31.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D值比术后1周减少1.1±1.9mm(P>0.05);手术节段前柱高度比术后1周减少1.8±2.4mm(P<0.05);手术节段融合率为91.7%;椎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35.9%;未发现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结论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颈椎前路短节段非限制性与限制性钢板对融合节段及颈椎整体曲度的影响。方法 2000年3月至2005年12月连续诊治55例行颈椎前路单节段或双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岁。其中采用颈椎前路限制性钢板固定31例,非限制性钢板固定24例。全部植骨材料均取自于自体髂骨。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颈椎整体及融合节段的曲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疗效分析采用JOA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8个月。对融合节段,限制性与非限制性钢板术后均可显著改善其曲度。至随访时,可发现非限制性钢板固定下的融合节段曲度可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于颈椎整体曲度,两种钢板均可以明显改善整体颈椎曲度并可有效保持。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非限制性钢板在维持融合节段曲度方面较限制性钢板有较好的表现,但二者在维持颈椎整体曲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手术操作技术对于颈椎曲度的恢复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术后维持颈椎前凸和椎间高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01—2014-12诊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28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限制型钢板组),34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半限制型钢板组),比较2组术后植骨融合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JOA评分。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1个月。2组植骨材料(钛网)均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半限制型钢板组术后1年Cobb角较术后3 d增加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4,P0.001)。2组术后1年与术后3 d的D值与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t=0.801,P=0.426)与术后1年(t=0.437,P=0.663)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均可提供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椎的稳定性直至植骨材料(钛网)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钛网植骨和半限制型钢板共同使用时,更容易发生融合节段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术后6个月影像学上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得术前和术后6个月影像学资料者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龄34~76(55.86±10.69)岁,手术时间2~4(3.03±0.51) h。采用Cobb角法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颈椎X线侧位片上C_2-C_7、置换、融合及上位相邻节段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C_2-C_7曲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曲度和活动度较术前增加(P0.05);融合节段曲度较术前增加(P0.05),融合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的曲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向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置换和融合节段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置换节段活动度高于融合节段活动度(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术重建了颈椎整体和责任节段的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钛质外科网(简称“钛网”)与自体髂骨块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恢复、维持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上的差异。方法:对59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22例行钛网植骨加AO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37例行自体髂骨块植入加AO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差值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结果:经9~18个月随访(平均10.8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钛网组及自体髂骨块组融合节段后高(HPB)和前凸Cobb角相对于术后即刻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钛网组及自体髂骨块组融合节段后高(HPB)和前凸Cobb角相对于术后3个月变化有显著性关(P<0.01)。但两组的D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维持融合节段椎体后缘高度和前凸上钛网优于自体髂骨块,但在维持颈椎曲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诊治的112例累及4节段(C3~7)的脊髓型颈椎病,49例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63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后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结果 1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3(18~28)个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更有效增加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而且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HA/PA66 cage)重建颈椎前中柱稳定性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患者。根据术中所用的植骨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nHA/PA66 cage植骨融合,124例;B组采用PEEK cage植骨融合,50例。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影像学和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包括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曲度、融合节段高度,采用Brantigan评分判断植骨融合和cage下沉、移位等情况。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NDI,术前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融合节段曲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B组2例患者出现短暂的咽喉部不适,术后72h消失,无吞咽困难发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52.10±24.30个月,B组随访49.50±26.50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融合节段曲度、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2例患者cage出现下沉,B组3例患者cage出现下沉,两组下沉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患者未发现cage移位、破裂以及其他内固定并发症。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满意融合(Brantigan评分均≥3分),融合时间分别为4.2±1.8个月及4.1±2.0个月(P0.05)。结论:应用n-HA/PA66 cage行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骨融合率与PEEK cage相似,可维持融合节段高度及曲度,是一种较理想的颈椎前中柱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10.
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不同植骨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患者67例,将26例单节段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前路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A组,11例)及Cage植骨融合组(B组,15例);将41例多节段(双或三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C组,19例)及钢板 钛网植骨融合组(D组,22例)。以D值法(颈椎侧位X线片上,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比较A、B两组及C、D两组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的疗效。结果术后即刻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D值的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全部病例随访10~36个月(平均21.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各组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节段减压组(C D组)与单节段减压组(A B组)D值增值在术后即刻与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结论在均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减压融合的病例中,采用不同的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曲度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正确掌握前路手术适应证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首要因素,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关键步骤在术中而非术后。  相似文献   

11.
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6~68 岁,平均5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6.2个月.按植入物类型分为自体骨(A组)、自体骨 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及Syncage-C(C组)各20例.术前,术后7 d、3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2年以上)摄X线片,评估3组患者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7年.未保留终板的A、B组,较保留终板的C组,其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丢失更明显.术后12例植骨块塌陷、3例植骨块移位和10例颈椎姿势异常,主要发生在A、B组.A、B及C组骨性融合分别为17、19及20例,功能评估示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85%及90%.结论为更好维持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须强调保留椎体终板、重视植骨技术、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必要时选用颈前路交锁钢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Solis固定与钛板固定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固定和 Solis固定的疗效.方法 2001年9月~2004年3月,收治颈椎病患者104例,其中采用前路减压Solis固定36例,年龄31~69岁;减压植骨钛板固定68例,年龄35~72岁.术后6周,3、6、12、24及36个月,采用JOA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摄X线片观察融合节段情况、稳定性及椎间高度改变.结果 Solis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无并发症,与钛板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Solis固定组优良率94.4%,钛板固定组为94.1%.两组患者X线片示手术节段均在3个月内骨性融合,Solis固定组椎间高度增加1.6±0.7 mm,与钛板固定组1.4±0.6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均<5°, Solis固定组为3.6±0.8°,钛板固定组为2.4±0.7°,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均良好,但Solis操作更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8例颈椎结核患者.记录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采用ECK融合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并观察颈椎融合节段高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围手术期无食管损伤、深静脉血栓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方式。方法 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共 10 2例 ,采用保留椎体终板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式 (A组 ) ,与以前所做的未保留椎体终板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的 78例 (B组 )进行比较。平均随访 2年 6个月 (6个月到 3年 )。术前及术后 1w内 ,术后 3个月 ,6个月 ,1年 ,2年 ,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 ,记录融合时间 ,测量其融合节段高度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全部病例都骨性融合 ,未发生不融合者。B组发生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19例。A组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 ,B组为 3.9个月 ,经t检验 ,两组骨性融合时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两组术后 3个月内融合节段高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6个月、1年、2年、3年 ,A组平均融合节段高度明显高于B组 (P <0 .0 5 )。B组 ,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平均融合节段高度明显低于术后 1w平均融合节段高度 (P <0 .0 5 ) ;术后 1年、2年和 3年的融合节段高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颈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 ,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后有无必要在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基础上加用钢板固定。方法自2006-08-2010-08对55例实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2组:A组21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B组3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根据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作分析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暴露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融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术后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1年时颈椎的生理前凸丢失程度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椎间高度术后改善明显(P<0.01);术后随访1年椎间高度丢失程度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融合和加用钢板固定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可靠的,加用钢板有助于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椎间隙塌陷和促进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late-cage construct,PCC)系统在颈椎前路术后颈椎曲度维持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并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10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50例采用PCC系统(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病变节段、病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于侧位X线片测量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和相邻椎体高度,根据Pitzen等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t=2.442,P=0.02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403)。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5个月。根据Pitzen等的椎间融合标准,两组均达骨性融合。两组内术后1、24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及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A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及相邻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P<0.05)外,两组其余疗效评价指标术后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术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虽能获得与PCC系统相似疗效、缩短手术时间,但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继发颈椎曲度改变均大于PCC系统。  相似文献   

18.
颈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C2、C3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8例创伤性枢椎前滑移患行颈前路手术复位、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术后颈椎生理高度、曲度重建和颈椎稳定性、运动情况。结果 8例患均获得完全的枢椎复位,C2、C3椎体在术后16周达到骨性融合,颈椎生理高度、曲度得以重建,旋转、屈伸功能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前路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术中采用髂骨块植骨/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12月采用单椎体次全切除术并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CSM患者21例(A组),2013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术并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治疗CSM患者32例(B组),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角度、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融合率、沉降率及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角度及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1例发生植骨未融合,B组无植骨未融合发生。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沉降率(34.3%)高于A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末次随访时发生沉降者JOA评分与未发生沉降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并未影响远期临床疗效。结论前路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CSM,与采用传统髂骨块植骨融合相比,术中采用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可获得相近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Cage沉降并未显著影响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