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天无胸腺小鼠(Nude mouse)由于它的细胞免疫缺陷,对感染的抵抗力弱并对异种组织移植无排斥反应。一般饲养容易死亡,只有在无菌条件下饲养方能长期生存。先天无胸腺小鼠接种人麻风菌后,置于维尼龙隔离器内饲养观察结果如下:上次曾报告足垫接种组的接种菌量为1.0×10~4/0.03毫升,8个月后对照组KK小鼠的增菌量为4.6×10~4/足(4.6倍),而先天无胸腺小鼠的增菌量分别为4.6×10~5(46倍)、3.3×10~5(33倍),并且后者的腹股沟淋巴结涂片查菌阳性。此次报告的是一只先天无胸腺小鼠在接种麻风菌后13个月死亡,剖检结果:接种足垫组织制成的乳剂中,其菌量为2.4×10~6(240倍),在乳剂的组织块内含有多数菌块,有的聚集形成大菌块,呈明  相似文献   

2.
目前用鼠足垫法测定麻风菌的活力,但因化费昂贵、技术繁复以及需时太长,。为此著者研用测定菌体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方法,试图快速可靠地测定麻风菌的活力。取瘤型病人活检标本,分离出纯菌,作鼠足垫接种试验,并接 Dhople—Hanks 法测定 ATP 含量。  相似文献   

3.
形态指数(MI)未能解决死、活菌的鉴别。为了研究及测定化疗效果, 亟需有快速、易行、可靠的测定麻风菌死、活的方法、目前胸腺嘧啶核苷标记法及测定ATP酶浓度的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细菌,还需要相当的设备,而荧光染色法则简单易行。采LL、BL病人皮肤涂片及犰狳麻风菌液涂片,各涂3份,分别用Z-N染色检查MI;乙酰乙酸荧光素(FDA)/溴乙啡啶(EB)染色,活菌为黄色,死菌为绿色(见本刊创  相似文献   

4.
树鼩系一种低等的灵长类动物,在种系发生上与人类近缘。用取自多菌型麻风病人的麻风菌经足垫5.0×10~4/足垫)及静脉(1.0×10~7)分别接种树鼩,同时用 CEW 系小鼠的足垫接种作对照。结果发现接种12个月后,AFB 均能在体温低的足垫内增殖,此时 AFB 住 CFW 系小鼠足垫中的增殖已由上升转为明显下降,而树鼩足垫中的菌量则明显上升,到接种后18个月菌量已高达2.44×10~9/克组织,足垫还呈轻度肿胀,病理险查见大片以巨噬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并有趋于泡沫化的巨噬细胞,含有大量的 AFB 及菌团。皮神经也受侵犯;在多种脏器组织中也能找到 AFB。对树鼩体内增殖的这种 AFB 正在鉴定中。  相似文献   

5.
人体在感染麻风菌后至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抗麻风菌抗体出现与感染的关系,以及体内荷菌量与抗体滴度的关系,都还不甚了解,作者用Shepard氏法,选26只BALB/c小鼠,每只后足垫接种6×10~3个麻风菌,自第六个月收集4只鼠足垫作细菌计数。自第一个月起每月为小鼠静脉采血一次。采集188例麻风患者的血清,其中包括未治和已治的病人。对照血清来自32例健康人。用酶免疫分析法(EIA)测定血清中的PGL-I抗体和抗W分枝菌抗体。结果显示:(1)在鼠足垫接种后第三个月,仅5只鼠血清中有抗W分枝菌抗体,一只鼠血清有抗PGL-I抗体,随着时间抗体滴度增高,抗体阳性鼠数增多,至第12个月有21只鼠(80.7%)有这两种循环抗体。(2)抗PGL-I和抗W分枝菌抗体滴度与鼠足垫AFB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和0.628。(3)病人皮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染色(FDA/EB)法,染直接切刮涂片,检测了58例正在治疗的细菌仍为阳性的多菌型麻风病人。染剂的最终浓度为FDA10μg/ml,EB8μg/ml。绿染者为活菌,桔红色的为死菌,清晰可辨。治疗期8~12个月者绿菌占8.7%,13~24个月者9.4%,25~48个月者6.0%,>48个月者4.0%。后三组共55例,有8例未见绿菌,其中只用三联疗法的5例,平均治疗期16.6个月,绿菌占14.6%。提示治疗后活菌减少,有少数病人活菌可能已消失,只剩下死菌。将涂片放在室温中24小时后活菌即近乎消失,在60℃烤箱中放置30~40分钟,活菌即减少到1%±;保存在-20℃冰箱中17天,绿菌未见减少。因此可以认为用FDA/EB染色鉴别麻风菌的死活很可靠,快速、简便,可以客观地记录,值得推广,用作麻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著者用Ivanyi所提供的麻风菌单克隆抗体MLO_4,MLO_6(能分别鉴定麻风菌抗原MY2a和MY1a)检察麻风病人皮损冰冻切片中的特异性麻风菌抗原。用过氧化酶标记法显示,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片作对比观察。共检查6例BT/TT病人;7例BL/LL病人。在结核样型病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内的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显示单克隆抗体使细胞膜部受染。同样,瘤型麻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分析技术研究动物实验化疗后及瘤型麻风病人疗后的皮肤活检标本中的麻风菌的结果。将1×10~7条麻风菌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BACTEC培养基小瓶中,当观察到麻风菌代谢活性为0时,从各小瓶中取出1×10~5条麻风菌,经提纯、溶酶消化后,以氯仿-异戊醇提取DNA,进行PCR分析。实验化疗系用含菌10~9/足垫的裸鼠,经含利福平或氨苯砜或MDT的饲料喂食12个月时,  相似文献   

9.
尽管麻风神经损害的发病机理还未完全弄清,但发现在麻风神经损害的发生与抗各种神经抗原的抗体存在有关。 黑长尾猴被报道作为麻风研究的极好模型,其临床病症和体液免疫应答以及神经的畸残类似于人麻风。作者以8只黑长尾猴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四组,每2只为一组,从静脉和皮内接种麻风菌,剂量为4.8×10~7~4.8×10~(10)(MI:10%),组与组之间剂量按一个对数级递  相似文献   

10.
作者曾证明以6.4×10~7条加热杀死的麻风菌加0.1mg BCG,注射于瘤型病人皮内,具有免疫效应,能诱发特异性肉芽肿,并能迅速消除上述两种菌。本文报告531例LL、BL和I型麻风,用混合疫苗治疗的情况。这些病人均曾用抗麻风化疗。用6×10~8条加热杀死的麻风菌,混以0.01~0.2mg BCG,大部分病例均在18~30个月内皮内注射过8~10次。结果70%以上的LL和BL病例皮  相似文献   

11.
以构建的噬菌体λgtll 为载体,插入平均长度为4kb 的麻风菌(ML)DNA 片段,建立了 ML 基因组 DNA 库。重组效率检测表明,阳性重组噬菌体颗粒浓度为6×10~4pfu/ml(噬斑形成单位/ml),且扩增为2.6×10~9pfu/ml,建立了高重组效率和高浓度的 ML DNA 重组噬菌体颗粒悬液,成为 ML 基因组DNA 库的永久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我国首次应用免疫缺陷动物—裸小鼠(NIH/nu/nu)建立实验麻风动物模型的报告.用多菌型麻风病人体内的麻风杆菌经足垫皮下途径感染裸鼠,并用免疫正常小鼠作平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麻风杆菌在两种小鼠足垫中的生长曲线几乎类似,但感染后一年,菌在裸鼠足垫中增殖大大高于CFW系小鼠,前者为1.21×108/足垫,比接种时增殖12100倍,后者为4.20×106/足垫,仅增殖420倍.感染后476天,裸鼠足垫作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到瘤型麻风病变含有大量的抗酸杆菌(AFB)及许多大小菌团.菌播散到耳、鼻、坐骨神经、淋巴结、肝、脾、肺、睾丸、舌和对侧未接种足垫等部位.现已取得裸鼠体内增殖的AFB是人麻风杆菌的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以往在小白鼠足垫感染模型中发现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他巴唑),丙硫氧嘧啶及另外2种有抗甲状腺作用的药物丁氨苯硫脲,5—正—庚—2—氧(代)—4—噻唑烷酮(5-n-heptyl-2-oxo-4-thiazolidinone简称噻唑烷酮)能抑制麻风菌繁殖单纯用~(131)碘治疗则无类似抑制作用。小白鼠同时给甲状腺制剂和甲巯咪唑能完全抵消后者的抗甲状腺作用而仍能抑制麻风菌的繁殖,但单纯投与甲状腺制剂也能抑制麻风菌繁殖,故尚不能确定甲巯咪唑抗微生物作用与抗甲状腺作用的相互关系。为此,进行以下研究。小白鼠足垫接种10~(3·7)条麻风菌,治疗组自当天起喂以含药饲料,试验者即前述4种药物,每种药物有2种浓度,相差10倍。对照组在接种144天后足垫平均菌数已达10~6条。治疗组在接种145~152天后自足垫回收菌计数,同时测定血浆中蛋白结合碘(PBI)和甲状腺素(T_4)含量,  相似文献   

14.
14例 MB 患者以二甲胺四环素(MINO)100mg/日治疗,每周6天,疗程3个月,其中8例于疗前及治疗1、2和3个月时取皮损活检作鼠足垫接种,测定药物对麻风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时,8例中有4例接种的小鼠分别有1只检出少量麻风菌,但未达到繁殖程度(≤10~5条/足垫),另4例未检出活菌;治疗2和3个月时,8例均未检出活菌,提示 MINO 是高效的抗麻风药物,可作为常规抗麻风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5.
制备抗人麻风疫苗必须用萋尼氏染色法将每毫升疫苗中的抗酸菌数标准化,但萋尼氏染色法往往计得的菌数比实际为低,特别是在菌悬液含有较多菌团时,比金胺染色法要低10倍。作者用标准化的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悬液作涂片,对萋尼氏法、金胺染色和乌洛托品银染色法作比较。其方法与结果简述如下:1.标准菌悬液的制作:结核杆菌 H37RV 在改良苏通氏液体基内用1升的转瓶培养(37℃)10天。收获时活菌数为18.5×10~8/ml。收得之菌用0.05%的灭菌吐温盐水冲洗、煮沸10~1将  相似文献   

16.
用取自两例新发现的 L 型病人的麻风菌,接种于 BALB/C 纯系小鼠的后足垫。接种菌量为5×10~3/足垫。实验组小鼠分别喂含有0.0001%、0.001%或0.01%的 DDS,或0.05%的 B663的食物,或者含有 RFP 20g/L 的琼脂水。后者每周喂1次。接种后6个月,对照组小鼠足垫中的菌量达到2.5×10~5,而实验组除用 RFP 的5只鼠中的1只外,全部足垫中都无麻风菌可见。作者认为此小鼠价廉、易饲养、繁殖快,可供研究麻风使用。  相似文献   

17.
麻风菌活性以形态指数(MI)表示,有不少问题。以鼠足垫技术还存在时间、鼠种和技术标准问题;最近也用荧光技术(FDA—EB)。作者在门诊随机选择20例瘤型麻风,其中10例为初治,10例为经约2年治疗的病人,取皮肤活检,做鼠足垫接种和FDA—EB染色。结果表明,这两种  相似文献   

18.
Bullock等取自对麻风杆菌敏感供体的大约4×10~8个白细胞所制备的转移因子(TF),以一次量注射,治疗4例瘤型病人,3例Dharmendra皮肤试验出现阳转,体外免疫学试验4例中无1例获得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CMI)反应;3例出现了逆向反应;无1例出现对杆菌清除率的增高。Silva等用取自麻风菌素试验敏感供体的1×10~9个白细胞制备的TF,以一次量注射,治疗4例瘤型病  相似文献   

19.
鉴于Matsuo等曾假定透明质酸是麻风杆菌的一种主要营养物质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能抑制麻风杆菌的β-葡萄糖醛酸甙酶。从而干扰对这种物质的利用,因此作者用鼠足垫感染模型研究了抗坏血酸对麻风杆菌繁殖的影响。麻风杆菌来自新近诊断的未经治疗的瘤型病人皮肤活体组织,以5×10~3菌量接种于当地繁殖的BALB/C小鼠足垫。抗坏血酸饲料每周新鲜制备。皮肤活体组织分离的麻风杆菌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置37℃或32℃无生长。实验小鼠除用抗坏血酸饲料喂饲外,部分实验小鼠分别用氨苯砜、B_(663)及利福平作治疗。  相似文献   

20.
麻风菌仍不能培养,因此诊断麻风依然在用着1个世纪以前的方法。虽然多数麻风的诊断并不难,但早期病人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且又查不到菌;要查到麻风菌,必须其密度达到10~4条/毫升时才行。要早期诊断麻风就必需有方法能在其密度低于10~4条/毫升时查到麻风菌。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