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世龙  梁丹  林妙丽  李永平  汪振芳 《眼科学报》2005,21(4):165-169,172
目的:探索相对稳定可靠的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动物模型。方法:随机将48只S-D大鼠分成4组,每组12只,采用浸润1mol/L氢氧化钠的3mm滤纸片,分别制作烧灼时间为15、30、40、60s的碱烧伤鼠眼模型,每天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溃疡及前房积血情况,并在3、7、14、21、28d记录上述指标。结果:伤后3d,新生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d,新生血管生长活跃,向中央烧灼区侵入;14d,新生血管达到生长高峰;14d后新生血管逐渐回退。烧伤后7d,15、30、40和60s组CNV诱导率分别为16.7%、75%、100%、100%,各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诱导率随着烧伤时间延长而增加。。15sCNV散在稀疏分布,长度较短。30s组CNV接近烧灼区边缘,分布局限。40s组CNV致密,连接成网状,生长均匀一致。30s组和40s组间CNV长度和面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0s组前房积血率16.7%,表现为虹膜血管点片状渗血;60s组前房积血率83.3%,积血量多严重影响到角膜新生血管观察,两组前房积血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0s组角膜溃疡率50%,穿孔率33.3%。结论:采用浸润1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3mm滤纸片烧灼中央角膜40s的大鼠模型是研究化学性角膜新生血管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地塞米松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碱烧伤的方法制备家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分为三组,每日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5毫克组、1.0毫克组、对照组。分别采用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速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查VEGF蛋白的表达,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微血管数量减少,VEGF蛋白表达下降,具  相似文献   

3.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基因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滕旭  孙旭光  王智群 《眼科研究》2002,20(5):416-41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角膜碱烧伤后CNV模型,以pcDI质粒作为IL-1ra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结膜下注射进行基因治疗.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3组为不同剂量基因质粒治疗组,以及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角膜灌注铺片法观察记录(CNV)的生长情况;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基因质粒治疗组和激素组CNV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烧伤后第7、14、28天,5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CNV面积抑制率分别为34.7%、37.5%、43.7%,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不同剂量基因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烧伤后24 h,VEGF mRNA水平上升至高峰,为正常角膜的5.30倍;第4天为正常角膜的2倍;第7天恢复至正常.5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24 h时下降了48.7%(P<0.01);烧伤后4天,下降了27.2%(P<0.01).结论 pcDI-hIL-1ra基因质粒对CNV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VEGF mRNA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慧  单伟 《眼科新进展》2020,(2):120-124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9只,A组、B组与C组分别给予20 g·L-1、25 g·L-1、30 g·L-1的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为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每天2次滴眼治疗,共14 d。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天、7天、14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情况并计算CNV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CD34、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碱烧伤后第3天、7天和14天,A组、B组与C组的CNV面积均小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上CNV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碱烧伤后第14天,各组角膜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与A组、B组、C组比较,D组CNV旺盛致密,CD34和V...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KH902对兔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兔24只,建立兔碱烧伤模型,将兔随机分为4组,使用KH902眼用注射剂(康柏西普)配置不同浓度的KH902,A组2.5mg·mL-1,B组5mg·mL-1,C组10mg·mL-1,D组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均为每日滴眼3次。分别在制模后3d、7d、14d、30d拍摄眼前节照片,观察CNV情况并行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并计算CNV面积。观察各组处死兔常规病理和VEGF表达情况。结果 在制模后28d内,四组CNV形成,其中D组CNV较A、B、C组生长明显;对各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四组均出现了角膜上皮及基质细胞的损失和修复、炎性细胞的浸润和CNV的生长,但D组的炎性细胞较密集,CNV管径和密度较高。制模后14d、28d,A、B、C组炎性细胞密度较D组均显著减少(均为P<0.01);在制模后7d、14d、28d,A、B、C组较D组VEGF表达明显减少;A、B、C三组进行组间比较,仅制模后28d时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制模后7d、14d、28d,A、B、C三组均较D组CNV面积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三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KH902对兔碱烧伤后的CNV均有抑制作用,低浓度的KH902即可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角膜碱烧伤后VEGF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碱烧伤后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化的关系。方法30只Sprague-Dawleg(SD)大鼠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学分析来评价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m blot评价角膜VEGF的表达。结果角膜碱烧伤后24hVEGF的表达开始增高,伤后4d达高峰,伤后7d VEGF的表达下降,14d后显著下降。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的平行关系。结论碱烧伤后大鼠角膜VEGF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相关性,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角膜碱烧伤法对60只Wistar大鼠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组织中CD105的表达。结果:大鼠角膜碱烧伤后2d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形成,3~7d生长旺盛,新生血管面积达到最大,10~14d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停滞。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CD105于3~7d表达最明显,14d后表达微弱。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有明显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螺内酯(spironolactone,SL)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R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6只6眼为正常组,其余36只36眼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CRNV模型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实验组给予SL(100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术后第4,7,14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CRNV的面积。结果:对照组在碱烧伤后4d,大鼠角巩膜缘处有新生血管芽成刷状生长,生长速度迅速,至14d新生血管交织成网状,几乎布满整个角膜。实验组大鼠CRNV管径细、分布生长速度缓慢。在碱烧伤后4,7和14d实验组CRNV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角膜碱烧伤大鼠模型结膜下注射VEGF靶向抗体MIL60,观察其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oNV)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MIL60抑制大鼠CoNV生长的基本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碱烧伤诱导的SD大鼠CoNV模型(右眼造模),根据碱烧伤后第1天结膜下注射的药物不同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25 mg·mL-1 MIL60组、地塞米松组、MIL60溶剂组和NaCl组.观察并记录CoNV生长情况及角膜的形态变化,通过软件分析CoNV的长度及累及面积.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分别处死动物,取角膜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检测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受体-1(VEGF receptor-1,VEGFR-1)、VEGFR-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各个时间点,与MIL60溶剂组和NaC1组比较,地塞米松组、25 mg·mL-1 MIL60 组CoNV面积和长度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5 mg·mL-1MIL60组的CoNV长度和面积与地塞米松组相当(均为P>0.05).同时,MIL60还能有效降低角膜组织中VEGF、VEGFR-1、VEGFR-2以及MMP-9蛋白的表达.结论 MIL60能显著抑制角膜碱烧伤后CoNV的生长,并且还能减轻碱烧伤引起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作兔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结膜下注射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以探讨RI对碱烧伤后CNV的抑制效果。方法 每只兔双眼均制成碱烧伤后CNV模型。自身双眼对照,实验眼结膜下注射RI,对照眼用等量生理盐水结膜下注射。根据烧伤范围和烧伤时间,16只兔随机分成4组,各组给药量相应改变。两周后,摄片分析CNV面积。结果 实验眼组较对照眼组,CNV被抑制了27.83%,P<0.01组1的抑制率为35.26%,P<0.01;组2的抑制率为48.32%,P<0.05;组3的抑制率为8.01%,P<0.01;组4的抑制率为34.84%,P<0.01。结论 RI能够抑制碱烧伤后C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变化,并阐明二者之间的关联。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于碱烧伤后1周、2周行角膜组织电镜检查,检测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碱烧伤后6h、1d、3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结果电镜观察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周,角膜基质层出现新生血管,未见淋巴管;碱烧伤后2周,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均出现。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碱烧伤后6h有新生血管,1周时角膜基质层存在新生淋巴管,2周时LVC和BVC均达到高峰,分别为(16.41±1.00)个和(50.40±1.56)个;以后逐渐下降,5周时LVC为(0.33±0.50)个,BVC为(12.52±2.51)个;8周时均为0。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呈显著性正...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可发生在多种跟表疾病中,常可加重病情,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76只清洁级Wistar纯系大鼠中7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建立大鼠右眼CNV模型,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动物分为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2只、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7只、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7只、质量分数1%环孢素A(CsA)点眼组17只和角膜碱烧伤模型组17只,6只正常兔6只眼(均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90 Sr-90Y眼科敷贴器于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沿角膜缘进行β射线照射,1% CsA点眼组用药时间与照射时间相同.实验后每日行裂隙灯检查并计算CNV长度和面积.于角膜碱烧伤后3、5、7d制备角膜组织石蜡切片和匀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7d,裂隙灯下可见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均出现角膜溃疡,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可见大量CNV生成,而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和1%CsA点眼组CNV明显较少.角膜碱烧伤后7d,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 CsA点眼组CNV长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度:q=14.40、24.20,P<0.01;面积:q=17.80、14.00,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比较,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大鼠角膜中bcl-2和VEGF蛋白表达均减弱,而bax蛋白表达均增强.RT-PCR检测表明,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VEGF mR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EGF蛋白的表达与VEGF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规律.结论 90Sr-90Y跟科敷贴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角膜碱烧伤后CNV的生长,并且以β射线7 Gy分次照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PFD)对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 方法碱烧伤法制备CNV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将健康的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PFD组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PFD组给予3 mg/ml PFD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4次/d、连续14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症反应评分、角膜混浊程度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第14 d处死大鼠取角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染色观察角膜病理形态,免疫组化CD34染色检测角膜微血管密度(MVD)。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情况在不同时间点,PFD和PBS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第14 d 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是(1.00±0.00)分,PBS组的角膜混浊评分是(3.40±0.52)分,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97,P<0.05)。第7 d和第14 d PFD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是(3.50±0.53)分和(2.2±0.42)分,PBS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是(4.9±0.57)分和(3.3±0.48)分,PFD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均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5,-5.425;P<0.05)。PFD组,随时间延长,角膜透明度增加,炎症下降。该组第7 d与第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第14 d分别与第3 d及第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7,6.08;P<0.05)。PBS组,第7 d与第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5)。第14 d分别与第3 d及第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6.79;P<0.05)。第3 d、第7 d及第14 d PFD组的CNV面积分别是(6.06±0.93)mm2、(17.94±1.89)mm2及(23.89±1.84)mm2,PBS组的CNV面积分别是(9.08±1.42)mm2、(27.11±2.02)mm2及(31.01±2.04)mm2,PFD组的CNV面积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9,-10.452,-8.202;P<0.05)。PFD组大鼠角膜CNV模型的CNV面积,第7 d比第3 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3,P<0.05);第14 d比第3 d及第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7.13;P<0.05)。PBS组,第7 d与第3 d的CN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5);第14 d比第3 d及第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0,4.29;P<0.05)。HE病理染色显示PBS组的角膜基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而PFD组炎症细胞数量极少,基质排列较规则。免疫组化CD34染色结果显示PFD组的MVD为(3.17±1.17)条/mm2,PBS组的MVD为(10.83±2.48)条/mm2,PFD组的MVD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2,P<0.05)。 结论PFD能减轻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模型中的角膜炎症反应,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有望为临床防治角膜新生血管类疾病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刘春娜  齐志敏 《眼科研究》2012,(10):893-896
背景角膜化学烧伤,特别是碱烧伤对眼组织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炎、抑制免疫反应、角膜移植术等方法进行治疗,但针对角膜碱烧伤微环境下的组织修复研究也十分必要。目的观察角膜修复剂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对兔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浸有0.5mol/LNaOH溶液的滤纸贴附于角膜中央的方法制备兔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共24只兔24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眼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空白凝胶基质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阳性对照组4个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凝胶空白基质和重组牛bFGF眼用凝胶点眼,每日4次。连续2周。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3、5、7、10、14d于裂隙灯下观察各组眼的角膜溃疡和炎症反应,参照Ando等的评分标准对角膜炎症进行评分,进行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记录眼角膜溃疡面积的大小,并参照Trousdale评分标准对角膜溃疡进行评分。于造模后14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动物并摘除实验眼眼球,对角膜组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造模后兔眼角膜混浊、水肿、灰白,造模成功率为100%。不同药物点眼后7d,裂隙灯下检查发现生理盐水对照组角膜呈瓷白色混浊,可见前房积脓;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角膜溃疡愈合;空白凝胶基质组角膜上皮完整,但眼内结构窥不清;而bFGF阳性对照组角膜溃疡愈合,但可见新生血管。点眼后3、5、7、10、14d,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及bFGF阳性对照组眼前节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眼前节炎症评分虽然稍低于bFGF阳性对照组,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凝胶基质组相比,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各时间点兔眼炎症评分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点眼后,角膜溃疡评分均明显下降,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角膜溃疡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FGF阳性对照组比较,角膜溃疡评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凝胶基质组比较,角膜溃疡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可减轻家龟角膜碱焙伤的眼前节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其疗效优于bFG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油剂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对1997-2002年眼科住院的角膜碱烧伤病人34例44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点油剂(茶油、鱼肝油)、对照组未点油剂。记录视力,荧光素染色裂隙灯检查情况。结果 发现油剂治疗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63.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油剂是治疗角膜碱烧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诱导兔部分性角膜缘干细胞失代偿(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LSCD)动物模型的一种新方法。

方法:分别采用C57小鼠和新西兰白兔制作完全性和部分性角膜缘干细胞失代偿动物模型。小鼠(n=30)采用1mol/L氢氧化钾溶液浸泡的滤纸片(直径3mm)置于左眼中央角膜表面30s,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白兔(n=19)切除瞬膜(第三眼睑)后,采用1mol/L氢氧化钾溶液浸泡的滤纸片(直径5mm)置于左眼颞上方角膜表面30s,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烧伤眼术后采用0.5%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次/d。烧伤前、烧伤后第1、2、4wk,2mo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摄像,记录角膜溃疡、穿孔等并发症。术后2mo采用印迹细胞学检测角膜杯状细胞分布,根据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所见和角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判断LSCD严重程度。术后2mo处死动物,角结膜切片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杯状细胞分布。意外死亡动物不计入总数,计算并比较完全性LSCD和部分性LSCD的模型诱导成功率。

结果:30只小鼠中6只意外死亡,2只于烧伤后出现角膜穿孔,其余22只发生完全性LSCD,诱导成功率92%,烧伤后2mo小鼠角膜可见新生血管广泛分布于角膜浅层及深基质层,病理切片可见角膜新生血管。19只白兔,7只意外死亡,其余12只发生不同程度LSCD(部分性LSCD,平均累及1.17±0.39个象限),未发生角膜穿孔情况,诱导成功率100%(P=0.543)。正常角膜区域无杯状细胞,LSCD区域角膜上皮印迹细胞学PAS染色可见杯状细胞,平均密度58.60±12.58个细胞/HP。

结论:中央角膜碱烧伤可以诱导产生完全性LSCD,部分动物会因为角膜溃疡穿孔而导致模型诱导失败,LSCD往往比较严重,且合并深层角膜新生血管。颞上方角膜碱烧伤可以诱导产生部分性LSCD,合并较少的角膜病变,角膜新生血管位于浅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苏拉明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苏拉明组3组,每组16只(32只眼)。对照组与治疗组制备角膜碱烧伤模型,术后分别给予氯霉素、8g/L苏拉明滴眼液点眼。分别于术后第1、4、7、14d观察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IGF—I的表达。结果术后第1d各组无新生血管生长。第4、7、14d,空白组未出现新生血管,对照组与治疗组可见CNV,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小(P〈0.01)。第1、4、7d,对照组与治疗组VEGF、IGF—I的表达均比空白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d,3个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IGF—I参与CNV形成,苏拉明通过降低角膜上皮中二者的表达,抑制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9.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llagen cross-linking on the prevention of melting in rabbit corneas after alkali burn. METHODS: Twenty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odel control group and collagen cross-linking treatment group. The second group of rabbits received collagen cross linked treatment. Both groups were applied with antibiotic eye drops to prevent infection. The corneas were evaluated for melting, opacity,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cord the changes when 28 days after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6 out of 8 rabbits showed corneal melting after injury (14±4) days, while two corneal perforated. In collagen cross-linking treatment group, one rabbit showed corneal melting after injury 23 days, without corneal perforation; corneal dissolu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05).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uggested tha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mild corneal edema, mild damage to collagen fibers,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corneal collagen fibers arranged in neat row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ollagen cross-linking treatment not only can prevent and delay the corneal melting after alkali burn,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destruction of corneal collagen fibers an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 the corneal tissu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角膜碱烧伤所致高渗和炎症环境中,左旋肉碱(LC)对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方法:将96只健康C57/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和LC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LC组及PBS组制备急性碱烧伤模型。自模型制作前1d,LC组给予60mmol/L LC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连续每天点眼,每天6次。建模后0h,3、7d裂隙灯显微镜下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在第3d,取眼球进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Ki-67、IL-1β蛋白表达情况; 提取角膜上皮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P63、NLRP3、Caspase-1的表达及STAT3的活化水平。

结果: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果显示在碱烧伤后3、7d时PBS组与LC组比,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29.38±6.83)% vs(17.78±4.11)%、(14.23±4.51)% vs(4.10±2.10)%(P<0.01)。LC组比PBS组角膜上皮修复快。造模后3d,与空白对照组比,碱烧伤处理的各组小鼠角膜上皮中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表达上调,P63表达降低,p-STAT3/STAT3水平升高,除cleaved Caspase-1空白对照组vs LC组,差异均有意义。与PBS组比,LC组的NLRP3、pro Caspase-1、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P63表达量上调,p-STAT3/STAT3水平升高,差异均有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碱烧伤后3d,PBS组和LC组与空白对照组比IL-1β、Ki-67表达上调。与PBS组比,LC组Ki-67蛋白表达上调,IL-1β表达降低。

结论:LC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促进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促使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增生,进而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