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制药设备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 能力、社会能力,确定相关课程.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从高职药学专业课程标准研制的实践出发,分析将职业能力融入课程标准建设的必要性及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精细化对接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基于职业能力精细化对接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策略,尝试为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提供课程标准指引.  相似文献   

3.
通过改革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良好医德修养,最终提升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需要大量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网络软件开发、测试及网络管理、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规模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缓慢、课程设置不完善,致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需要大量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网络软件开发、测试及网络管理、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七年制医学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付诸实施的长学制医学教育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为此,哈尔滨医科大学开展了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确立了20个方面、121项岗位胜任能力,建立了七个课程群,在课程群内开展课程整合,实施了PBL教学,构建了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2008年,学校将新的课程体系应用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少华  李詠平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9-879,931
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转变高职教育观念,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肖波  章稼  林清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465-1466
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 ,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职业岗位群分析,进行广泛社会调研,召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会议,及时把握岗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目的 ,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实习课程。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并根据能力标准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逐步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在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适应新时期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育的要求,探索临床医学教育的新模式,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育在教学、管理、育人等方面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评价是教学改革极为重要的一步,是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当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了以剖析,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探讨建立目标课程体系的构想,努力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基层培养全科医师、乡村医生,培养能够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的长线专业。办好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医学人才相对短缺问题,为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人才保障。我院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在临床医学一流专业建设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37-140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和平台。目前,我国对于临床医学教育提出了创新改革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2019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表示各大医学高校要“积极全面开展课程体系革新,使得医学知识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创建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学模式,大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强化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本文对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学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践,分析目前我国该类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培养方案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临床操作机会少等.提出了要在管理制度建设、三基培训、导师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期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为该类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专业评估工作已经历了零星实践、试点和逐步推开3个阶段。在此就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专业评估标准体系提出初步设想,期望可以为提高临床药学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医药综合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提供科学的、可行的和实用性的专业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成为了主力军,他们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针对高职青年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将有效促进医学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丽  李爱玲  杨艳 《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26-1328
为规范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我们制订了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标准符合我国卫生防疫机构日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科研能力;该标准可有效规范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环节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使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对高等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也变得日益重要,并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方案,以期对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整合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希望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较之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更加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为根本。为克服现行教学大纲对职业教育之不足,变学科型知识传授为应用技能培养,按照“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制定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医药卫生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力求体现医学高职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情感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对高等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也变得日益重要,并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方案,以期对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整合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希望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相互作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为本科学历背景的临床医师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同时,随着专科医师“3+X”培训模式的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必须进行重新修订。  相似文献   

20.
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相互作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为本科学历背景的临床医师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同时,随着专科医师“3+X”培训模式的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必须进行重新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