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4.
<正> 许某,女,57岁。1985年8月3日就诊。因情志刺激致腹部胀满年余,昼轻夜甚,自觉有物梗塞于心下,伴食欲不振,恶心,疲乏无力,烦操不安。作胃肠钡餐透视未见异常。曾用舒肝理气、宽中下气、健脾益气、消导和中等法无效。诊见身体消瘦,精神抑郁,面色晦滞,目眶黯黑,肌肤甲错,舌质黯红、边有瘀斑、舌苔灰白不厚,脉沉涩。审证求因,此属气滞血瘀,致三焦气机痞塞。拟活血化瘀之法,投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党参12克,半夏9克,灵脂6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赤芍6克,乌药9克,元胡9克,沉香6克,香附6克,红花9克,枳壳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后腹胀明显减轻,服药6剂告愈。 相似文献
5.
痞证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见到,尤其是以脾胃肠道疾病最为多见,只有加深对痞证的认识,才能针对病证做到恰当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对痞证的认识和治疗做如下阐述。1对痞证症状的认识痞证发生的部位多在心下(即胃脘),故常有心下痞或胃痞之称。痞为患者自觉心下有压迫、阻塞感,似有一物,按之濡不软不硬不痛,触诊时腹部一般为软,但有时偶现压痛,腹肌较紧张,正如《伤寒贯珠集》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金匮要略》“呕而肠呜,心下痞者”。2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痞证之成因,多由热邪、寒邪、饮食内停、水饮、痰浊内阻、大肠燥屎、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热敷痛可舒治疗痛证10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敷痛可舒(白附子、红花、栀子、川乌、草乌等)治疗痛证101例,治愈35例,显效37例,好转26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97%。提示该品具有活血舒筋、消肿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田芸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4):72-72
笔者在跟随倪克中老师治疗痞胀病人的过程中,略有心得。现就中医治法,谈一些粗略的体会。1益气升阳,调补脾胃1·1典型病例倪某,女,41岁。初诊:食后腹胀满疼痛月余,卧床则舒,肢楚乏力,大便三日一行,形体偏瘦,舌质淡,苔薄,脉濡细。胃片示:胃下垂。证属中气不足,升降失司。治拟益气升阳,升清降浊。处方:党参10g,炙芪10g,柴胡5g,当归10g,青陈皮各6g,半夏10g,香附10g,熟军10g,郁李仁10g,共7剂。2诊:食后脘胀存,痞满好转,纳呆,纳谷不馨,腑气欠畅,舌淡,苔腻,脉濡细。治仍以调补脾胃为主,加重通腑泻浊药以调畅中焦气机。处方:炙芪10g,党参6g,柴胡5g,…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