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成年大鼠脊髓片骶髓后连合核为模型,应用盲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研究了DCN神经元对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抑制有关的递质的反应。证明:谷氨酸在DCN神经元引起由NMDA和非NMDA受体介导的内向电汉;P物质激发的内向电流可被spantide或CP-9994阻断;GABA激发的外向电流由GABAA和GABAB受体介导;甘氨酸激发的外向电流可被士的宁完全阻断。  相似文献   

2.
5-羟色胺2A受体与疼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5-羟色胺(5-HT)是一种内源性的活性物质,5-HT具有多种受体亚型。在中枢可以通过2A受体引起抑制性神经递质γ-丁氨酸(GABA )等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在外周参与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化,促进伤害性信息的传递。组织损伤以及炎症状态下,血小板和肥大细胞即释放5-HT。5-HT2A受体可介导5-HT引起的疼痛,该受体可以作为开发外周镇痛药物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成年大鼠(5-8周龄)纵切脊髓片模型.此模型与传统的横切脊髓片的不同之处是可带有多条长达10mm的后根.在体视显微镜下骶髓后连合该(DCN)为一条透明的灰质带,极易与后角其它部位区分,因此最适合于对DCN神经元的研究.应用盲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在此模型上研究了DCN神经元自发的和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s).自发的和后根刺激诱发的快EPSPs主要由非NMDA谷氨酸受体介导;后根刺激诱发的促EPSPs由NMDA受体(或/和)P物质受体介导.此模型可用于初级传入信息在DCN内的突触传递机理以及相邻阶段间初级传入信息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脊髓背角浅层是伤害性信息传递及调控的初级中枢 ,在结构上由大量不同功能的局部环路组成。γ 氨基丁酸和甘氨酸是脊髓背角浅层内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由它们形成的抑制性局部环路在外周伤害性信息的整合及调控过程中以及脑干下行痛抑制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研究了5-HT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甘氨酸作用于士的宁敏感型的甘氨酸受体,在钳制电位为-40mV时,可引起内向电流(IGly);(2)5-HT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强Gly反应;(3)5-HT的增强作用既不改变IGly的平衡电位,也不影响Gly与受体的亲和力;(4)5-HT2受体激动剂α-甲基-5-HT能模拟5-HT的增强效应;而5-HT2受体的拮抗剂ketanserine可阻断5-HT对IGly的增强作用;(5)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chelerythrine可抑制5-HT对IGly的增强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说明:5-HT可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强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的IGly,5-HT经5-HT2受体介导其对IGly的调控,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内经PKC的信号转导途径在5-HT对IGly的增强效应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提示5-HT和Gly的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大脑神经元的活性可以调节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发育和成熟。神经元活性的诸多作用都是通过兴奋性突触谷氨酸盐的释放以及突触后神经元钙流入来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接收来自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的输入信号和来自释放GABA的中间神经元抑制性的输入信号。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之间适当的平衡对感觉信息的表达、命令信号的执行以及更高级的认知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的两种临床前基因治疗策略主要是,向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导入多巴胺合成酶基因或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以增加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或增强黑质残存神经元的存活能力。临床实验研究是将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谷氨酸脱羧酶基因导入丘脑底核,使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变为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从而抑制丘脑底核的靶核团苍白球内侧核和黑质网状部活性过高状态,使丘脑皮层通路的过度抑制被解除而达到治疗帕金森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四甲基罗达明 (TMR)逆行追踪结合 P物质受体 (SPR)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 (DCN)和中间带外侧核 (IML)内的 SPR阳性神经元向外侧臂旁核 (L PB)的投射。将 TMR注入一侧 L PB后 ,可在腰骶(L6 ~ S2 )节段观察到大量红色的 TMR逆标神经元 ,这些 TMR逆标神经元主要集中于 DCN和 IML内 ,多为中型 (直径 2 0~ 5μm)梭形、三角形或多极形 ;SPR阳性神经元也主要分布于 DCN和 IML内 ,并以 IML 居多 ;部分 TMR逆标神经元同时呈 SPR阳性。上述结果提示腰骶髓 DCN及 IML内的 SPR阳性神经元可能接受由 SP介导的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并将之向 LPB传递。  相似文献   

9.
应用制霉菌素穿孔全细胞电压钳技术.在急性分离的大鼠骶髓后连合核(SDCN)神经元上,研究抑制性氨基酸诱导的反应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当钳制电压为-40mV时,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和牛磺酸(Tau)均诱导产生内向电流。它们的EC50值分别是GABA5.2×10-5M,Gly4.0×10-5M及Tau1.6×10-4M。其Hill系数分别为GABA1.21,Gly1.27和Tau1.23。所有这些电流均在膜电位为-1.8mV左右时翻转。此外.Tau和Gly反应问还存在很强的交叉脱敏。结果提示,GABAA,Gly和Tau作为递质,通过受体Cl-通道复合体.在调节SDCN社经元伤害性传递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大鼠初级视皮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表达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为探讨老年性视觉功能衰退的细胞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Nissl染色显示视皮层分层并用于神经元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大鼠视皮层中BDNF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光镜下观察并用Image-Pro Express 6.0分析软件进行细胞密度统计和免疫反应吸光度值测量。结果 青年、中年及老年组(每组n=6)大鼠初级视皮层各层的神经元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与青年组大鼠相比,中年组及老年组大鼠初级视皮层各层中BDNF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显著下降,BDNF及GABA免疫反应强度明显减弱;与中年组大鼠相比,老年组大鼠视皮层各层中BDNF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及其反应强度亦明显降低。在衰老过程中,大鼠初级视皮层各层内GABA表达的减少与BDNF表达的降低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 大鼠初级视皮层中BDNF和GABA的表达随着衰老出现进行性下降,衰老过程中BDNF分泌的减少可能引起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表达下调,这可能是介导老年性视觉功能衰退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体外观察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对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表达及其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为探索CSPGs抑制视皮层可塑性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硫酸软骨素酶(ChABC)处理体外培养的胎鼠视皮层神经元,降解其CSPGs后应用免疫荧光显色检测CSPGs降解情况及GABA能神经元的表达变化,并用膜片钳检测其自发性微小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以观察其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变化情况。结果:0.1 U/ml ChABC处理神经元后,CSPGs被成功降解,GABA能神经元细胞密度、mIPSCs幅度和频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SPGs能促进GABA能神经元表达及其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的成熟,这可能是CSPGs抑制视皮层可塑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陈鹏  李金莲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1,17(4):328-332,T056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和三重反应技术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内GABAB受体和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 (PAG)的共存关系 ,以及谷氨酸脱羧酶 (GAD)样阳性终末与此二者共存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果证明 :在三叉神经中脑核内可见大量 GABAB受体样和谷氨酰胺酶样免疫阳性神经元 ,在吻尾方向上几乎亘其全长出现 ,多为大的假单极神经元。许多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神经元同时呈 GABAB受体样免疫阳性 ,这种双重阳性的细胞约占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细胞的 85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密集分布的谷氨酸脱羧酶样阳性终末聚集于 GABAB受体样和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双重阳性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胞体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 ,GABA能投射至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神经终末可能通过 GABAB受体对谷氨酸介导的口面部本体觉信息的传递发挥抑制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研究三叉上核(Su5)对三叉神经中脑核(Me5)神经元的活动是否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参与对颌运动的调节。方法:本研究通过全细胞电流钳技术,刺激生后30~43d大鼠脑片上三叉上核并记录Me5神经元反应。结果:Me5神经元静息膜电位为(-53.5±0.5)mV;所有Me5神经元在超极化和去极化时分别显示为内向、外向整流;同时去极化引起神经元放电。刺激三叉上核引起4种类型的Me5神经元的反应,即逆向动作电位、GABAA、AMPA/kainate和NMDA等受体介导的反应,这些反应各占32%、36%、20%和12%。钳制电位在-60mV左右时,诱发的GABA能突触后电位为(1.08±0.45)mV,膜电位水平时;刺激引起的AMPA/Kainate受体介导的电流大小为(0.98±0.51)mV;钳制电位在-45mV左右时,NM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电流为(2.40±0.75)mV。结论:三叉上核神经元可通过突触由GABA和谷氨酸信号系统调节Me5神经元活动。  相似文献   

14.
SP是外周向中枢传递伤害性信息的重要神经活性物质,而FOS蛋白可作为脊髓和延髓神经元被伤害性刺激信息激活的标志。鞘内注射一定浓度和剂量的SP可激活脊髓背角神经元的S-fos基因并表达FOS;而鞘内注射SP受体桔抗剂则可抑制此表达。但SP在外周通过何种结构影响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递及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本研究以腰髓背角神经元的FOS表达为标志,将SP受体拈抗剂及激动剂和福尔马林注入成年大鼠后肢足底,观察了这些因素对外周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腰髓背角神经元FOS表达的影响。雄性SD大鼠25.q,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3组。第1…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与5-HT1A受体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DCN)和中间带外侧核(IML)内感受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并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投射的神经元呈5-HT1A受体免疫反应阳性。将FG注入一侧LPB后,可在腰骶节段(L6-S2)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这些FG逆标神经元主要集中于DCN和IML内,以同侧为主;5%福尔马林注入大鼠结肠后,Fos蛋白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骶髓DCN和IML,以同侧为主,在同侧脊髓背角I层、II层和深层也有少量的分布。另外,在腰骶髓DCN和IML内,还可观察到大量5-HT1A受体阳性的神经元胞体、纤维和终末,同时有部分Fos蛋白阳性的FG逆标神经元呈5-HT1A受体阳性。上述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DCN和IML内的5-HT能终末可能对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利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制备离体脑片,结合TMR逆行束路追踪技术,在荧光镜和红外镜头下,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方法对电刺激延髓背角(即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诱发的小鼠小细胞网状结构(PCRt)内GABA能和TMR逆标的运动前神经元的突触后反应及其反应类型、药理学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1)高频刺激(20 Hz)Vc,在PCRt内GFP和TMR双标的运动前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兴奋性的突触后电流(EP-SCs),波形显示为单突触反应;(2)电压钳记录模式下,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AMPA受体)拮抗剂氨基-2-硝基喹啉-2,3-二酮(CNQX)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阻断剂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AP-5)均可显著降低刺激Vc所诱发的小鼠PCRt内GFP和TMR双标神经元的EPCSs的幅值;(3)电流钳模式下,刺激Vc,在PCRt内GFP和TMR双标的神经元上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幅度与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以上结果提示,小鼠PCRt内向三叉神经运动核(Vmo)发出投射的GABA能运动前神经元可通过其细胞膜上AMPA受体或NMDA受体的介导,对口面部伤害性信息发挥整合和调控作用,以实现对口面部伤害性反射活动的精确调节。  相似文献   

17.
CB(calbindin-D28k),CR(calretinin)和PV(parvalbumin)是最常见的3种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s,CaBPs)。本研究首先观察了面口部给予伤害性刺激诱发大鼠延髓背角(又称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神经元表达FOS蛋白的状况;然后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这些神经元内是否含有CaBPs(CB、CR和PV);最后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染色技术观察5-HT、GABA、甘氨酸转运体2(glycine transporter 2,GlyT2)、脑啡肽(enkephalin,ENK)或SP与CaBPs/FOS双标神经元间的联系。在光镜下可观察到:(1) FOS阳性神经元在延髓背角各层均有分布,以Ⅱ层最为密集;(2)大多数CB、CR或PV阳性神经元位于Ⅱ层,余者分布在Ⅰ层和Ⅲ层;(3) 5-HT、GABA、GlyT2,ENK及SP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位于延髓背角浅层(4)部分FOS阳性神经元同时呈CB、CR或PV阳性;(5) 5-HT、GABA、GlyT2或ENK阳性终末分别与FOS/CB、FOS/CR或FOS/PV双标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6) SP阳性终末与5-HT、GABA、GlyT2或ENK阳性终末同时与CB、CR或PV阳性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在电镜下观察到5-HT、GABA、GlyT2或ENK阳性终末与CB、CR或PV阳性神经元主要形成对称型(抑制性)突触联系。这些结果提示在大鼠延髓背角,5-HT、GABA、甘氨酸或ENK可能通过抑制含钙结合蛋白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来调节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海马的主要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 (Glu)能、γ-氨基丁酸(GABA)能、乙酰胆碱 (ACh)能、去甲肾上腺素 (NA)能和 5 -羟色胺 (5 - HT)能等系统。这些递质系统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 /或轴突上存在递质的受体 ,它们介导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些受体根据其所接受递质来源的不同分为自身受体(autoreceptor)、异源受体 (heteroreceptor)和同源受体 (ho-moreceptor)。自身受体是指接受自身神经元释放的递质的作用而发挥介导作用的受体 ;异源受体系指接受不同类型神经元释放的递质的作用而发挥介导作用的受体 ;同源受体系指接受其它同类型神经元释…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NMDA受体活性对Aβ引发的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本文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浓度NMDA受体激动剂以及拮抗剂对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NMDA可浓度依赖性地缓解Aβ25-35引起的突触蛋白synaptophysin与PSD-95的减少。抑制突触内NMDA受体,NMDA缓解Aβ减少突触蛋白的作用减弱;抑制突触外NMDA受体,对抗Aβ的作用无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提示NMDA受体活性改变影响Aβ诱导的突触蛋白减少,突触内NMDA受体激活可对抗Aβ的毒性作用。突触内NMDA受体活性减弱可能在谷氨酸兴奋毒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I、II层)内有较密集的谷氨酸样、γ-氨基丁酸样和甘氨酸样阳性终未。这些终未除分别来自外周初级传入或局部神经元外,还可能来自脑干的核团。为了探讨这些阳性终未的脑干起源部位,本研究用荧光金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对三叉尾侧亚核浅层内谷氨酸能、γ-氨基丁酸能和甘氨酸能终未在脑干的起源部位进行了追踪。结果表明:大鼠脑干向三叉尾侧亚核发出谷氨酸能、γ-氨基丁酸能和甘氨酸能投射的神经元主要位于构成下行抑制系统的中脑中央灰质、中缝大核及其周围的网状结构、中缝苍白核和中缝隐核。本研究的结果提示,除已知的5-羟色胺和P物质外,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也可能参与下行抑制系统,对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