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从前护士的工作是打针、发药、对患者生命的抢救及病情监测,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情绪的变化。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单纯对患者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通过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因此,社区护士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战胜不良心理因素,积极配合治疗,对促进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妇科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以健康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这一护理模式的转变,是当今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模式充分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身心健康两方面的重要影响。心理护理在临床医疗护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在妇科患者康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护理迄今尚无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凡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均可归为心理护理范畴。妇科手术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不论手术大小对患者来说都可以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患者精神紧张或心理行为改变,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所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手术成败及术后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口腔科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口腔科门诊患者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探讨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就诊的环境不同和是否经过心理疏导等进行对比分析。选择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对比患者就诊时生理指征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包括脉搏,血压的变化和患者的紧张,焦虑,疼痛恐惧感和对医疗行为的满意度。结果 外倾型患者比内倾型患者调整心态,能较好地配套医师的医疗行为;特诊室的患者比普通诊室的患者容易消除紧张的情绪,对疗效的评价较高;经过医师的心理疏导,内倾型患者的满意度有较大的提高。以上结果均P<0.01。结论 符合患者心理状态的医疗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并运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正确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显的日益重要。通过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5.
非语言沟通对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爱武  连志明 《华夏医学》2004,17(5):811-812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医学模式朝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变化,心理护理在医学上越来越重要,而沟通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其中非语言沟通在心理护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时是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准确地使用非语言行为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可产生积极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饶红  杨慧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2):119-120,122
探讨了婴幼儿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行为问题及其表现,如哭闹、恐惧、分离性焦虑及患者角色强化等。分析了引起婴幼儿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和环境的影响、生理和心理需要及父母的影响等。针对婴幼儿患者心理行为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一些对婴幼儿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调适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发生改变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映,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需要使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对患者的认识亦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多种综合因素致病,要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护理工作者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调节患者的社会角色,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调节其情绪变化,帮助患者增强适应能力。笔者综合有关文献,尝试提出有关提高心理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肠造口患者出院前的心理社会行为反应、心理社会需要及焦虑抑郁的情况,探讨三者的关系.方法 使用便利抽样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肠造口患者心理社会行为反应量表、肠造口患者心理社会需要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广州市某2家三甲医院67例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患者于出院前1~2d进行调查.结果 结肠造口患者出院前的心理社会行为反应总均分为(2.15±0.27)分,处于中等水平;心理社会需要总均分为(2.09±0.41)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37.3%的患者有焦虑情绪,20.9%的患者有抑郁情绪.心理社会需要及焦虑、抑郁均与心理社会行为反应呈正相关(r=0.565,-0.472,-0.319,P<0.01),心理社会需要及焦虑对心理社会行为反应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86,-0.375,P<0.01).结论 结肠造口患者出院前的心理社会行为反应以良性的认知和重建反应为主,心理社会需要越多、焦虑抑郁越严重的患者的心理社会行为反应越多.  相似文献   

10.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病人心理活动规律并进行适宜的心理护理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健康”的概念在认识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工作要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服务态度,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通过我们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等与病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去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成为有利于健康和康复的良性因素,促使病人的机体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曾照珍 《中原医刊》2003,30(23):64-65
随着护理模式由只重视“病”转向重视“人”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临床心理护理日益受到重视。每个人包括患者,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健康除了受生物性因素影响外,还受社会、环境、精神、文化、经济、年龄、家庭、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几年来,笔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对12例恶性葡萄胎患者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心  相似文献   

12.
李杨  续哲莉 《吉林医学》2013,34(15):3014-3015
<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断提高,而心理和行为问题日趋严重,以及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换,医生对于乳腺癌诊治中心理变化的正确认识以及正确有效及时的沟通疏导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乳腺癌患者就医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为核心探讨医生与乳腺癌患者沟通疏导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戴文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4,(21):2818-28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来重视心理护理问题。能否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是衡量一名合格护士的基本要求。心理护理是指通过护士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改变患者的心理行为,有利于疾病的转归与健康的恢复。其重要性在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处于最佳的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4.
现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针对老年患者独特的生理、解剖和角色特点,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产生,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整体护理取代了功能制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始终,其效果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心理护理的基础是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通过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影响和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异常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在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等因素,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使老年患者处于最佳的接受检查与治疗的状态,积极与医护人员合作,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而以冠心病占首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肯定生物因索作用的同时,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疾病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冠心病是一组与情绪反应密切相关的疾病,各种心理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常常伴有明显的心血管功能的改变,因此对患者开展有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恶性肿瘤发生与转归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通过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心理护理方面做过一些探讨,根据各类心理变化制定了科学的护理对策,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患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而对医护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者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调节患者的社会角色,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调节其情绪变化,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疾病治疗“三分靠药,七分靠护理”,患者盲目求医问药,私自乱用药物,常可因此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的作用已被人们认识。心理护理能给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致病因素,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评价心理护理疗效,哪些因素可影响心理护理效果,目前报道较少,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如何评价心理护理疗效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1]。既包括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包括护士护理过程每一个环节中一切言谈举止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徐亚菊  艾莹莹  牟艳琳 《吉林医学》2008,29(22):2089-2089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综合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对患者的认识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多种综合因素致病,要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四大因素。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护理工作者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调节患者的社会角色,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调节其情绪变化,帮助患者增强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影响维持性血透患者心理因素与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医学模式由过去传统的医学模式转变成现代医学模式,心理护理在医学护理领域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发现和找出影响维持性血透患者心理因素,制订科学心理护理对策,提高维持性血透患者生活质量是我们血透室工作人员的职责。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我认为影响维持性血透患者心理因素有四个:死亡因素,疼痛因素、社会因素、饮食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