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陈爱梅 《职业与健康》2000,16(12):125-126
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害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护理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已较前有明显下降。但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发病时临床上往往不表现为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状,常常被异位性疼痛或其他症状所掩盖,以致延误了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1 误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孙晓红 《工企医刊》2003,16(5):64-64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是否得当,可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我院自1998年至2002年12月共收治AmI病人38例,经周密观察及精心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26例,女12例,发病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平均59岁;住院时间最短16天,最长44天,平均27天,其中存活36例。  相似文献   

5.
李建华 《工企医刊》2001,14(5):63-64
笔者将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0岁~82岁、平均年龄68岁,全部病例都有明显心电图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 2 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急症,近年来因急性心肌梗塞人院的老年人有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急性心肌梗塞是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研究报道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为75岁以下人群的两倍,而在住院死亡的心肌梗塞患者中约50.0%为7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掌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进行严密的临床观察和科学的护理,能够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本研究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06例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体会进行了深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正确地分析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时地调节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平衡,作好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治疗护理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 急性期急性心肌梗塞起病突然,病人无思想准备,常感心前区剧烈疼痛,窒息感,难以忍受,多数病人对本病有所了解,一旦明确诊断,会被恐惧所笼罩,加之入院后一系列紧张的治疗护理工作,如:吸氧、输液、心电监护等,随之会产生高度紧张的心理。此时,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精神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致使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梗塞面积扩大,心绞痛发作,诱发心律失常,使病情恶化,甚至猝死。此时除了给予止痛,镇静外,还要对病人态度和蔼,进行安慰。并向病人作解释,向他们讲明随着一代医学的发展,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有了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巧云 《现代医院》2010,10(1):93-94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护理措施特点,掌握急诊护理及观察要点,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3月~2008年3月我科收治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有10例心源性休克,19例心力衰竭,56例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患者大多数焦虑、恐惧、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有64例患者安全送至病房进一步治疗,未发生意外,抢救成功率94.1%。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反馈信息予医生,积极参与抢救,提供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其早期死亡率最高,在急性期除要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强化基础护理外,心理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意义。1 心理护理基本方法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前提。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由于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谢绝亲友探视等,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症状、恐惧心理,表现为烦燥不安,甚至有濒临死亡感,护士应准确掌握病人这一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急症,病情变化迅速。梗塞范围大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甚至左心衰竭。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须争分夺秒抢救,减少死亡率。现将多年护理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心肌梗塞(AMI)病情复杂,病死率高。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如何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护理,对疾病的转归十分重要,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休息 老年性AMI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自身随便翻身,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协助完成,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适时对患者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以减轻肢体疲劳,防止血栓形成。2 氧气吸入 在减少心肌耗氧量时,也应增加心肌供氧量,并根据胸闷、胸痛程度决定给氧量。若胸闷、胸痛剧烈或症状不缓解,氧流量要控制在5~6 L/min,症状减轻或消失,氧流量可控制在3~4L/min,持续吸氧时间不得少于72小时。对胸闷、胸痛症状不典型的老年人AMI,应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给氧治  相似文献   

14.
李颖 《工企医刊》2002,15(5):74-74
我们1996年对1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硝普钠加多巴胺和葡萄糖静点,配合临床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心肌梗塞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为35岁~79岁,70岁~78岁3例,79例1例。15例中广泛前壁梗塞8例,前间壁梗塞6例,下壁梗塞1例。5例是再次小肌梗塞,6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心功不全1例。  相似文献   

15.
王淑玲 《工企医刊》2002,15(3):66-6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心肌梗塞对病人和家属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患者的心情多为恐惧和焦虑,精神压力很大。因此,除对心肌梗塞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及治疗外,还应把温暖和关心带到病人床旁,加强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消除其顾虑和紧张  相似文献   

16.
张桂贞 《工企医刊》2003,16(4):86-86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通过作者的长期观察,病人有如下几种心理变化,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1 心理护理 1.1 恐惧型心肌梗塞发病突然,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有窒息感,难以忍受,随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变化。病人精神紧张,应立即止疼及镇静,并耐心安慰病人,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1.2 焦虑型由于发病突然,病人毫无思想准备,而产生焦  相似文献   

17.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治疗的重要条件。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坏死。病人发病前多有劳累、精神紧张。兴奋等因素。一旦发病,病情危重,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医生的正确诊断和抢救固然重要,心理护理对抢救急性心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卧床期间便秘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方法对11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针对不同原因所致大便秘结情况进行干预。针对不同原因和特点,采取护理措施和药物治疗。结果3~5天内排软便者有88例,6~10天者有20例,11~15天者有2例。结论采取心理护理,饮食,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卧床期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引起并发症,病情恶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使官腔闭塞所致。在发病早期使用溶栓药物,可挽救频死心肌和梗塞后重构有很大益处,可使多数病人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对缺血心机的血流灌注,限制梗塞范围,预防和治疗严重的并发症。溶栓疗法是目前临床上较易实施,也较安全的一种解除冠脉阻塞的方法。溶栓越早,益处越大,为了争取在最佳时机溶栓,我院开展了急诊科溶栓,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亚萍 《现代养生》2014,(16):201-2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情绪等等都可诱发急性心肌梗塞。不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如得不到良好的救助会严重影响疾病的转归,甚至死亡。专业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及减少、预防心肌梗死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