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研究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的P16蛋白和HBsAg.结果有606%(40/66)的肝细胞癌(HCC)和750%(1/4)的胆管细胞癌(CCC)P16蛋白缺失;Ⅰ,Ⅱ,Ⅲ和Ⅳ级(按Edmondson标准)HCCP16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0/1),441%(15/34),821%(23/28)和667%(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癌旁肝组织的48例标本中,癌组织P16蛋白阴性率(72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412%,P<005).有625%(30/48)的HCC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HBsAg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的P16阴性率分别为733%(22/30)和667%(1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相关,与肝癌的恶性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雄、雌激素受体的变化.方法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吸附法检测21例H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同时测量7例男性肝硬变患者肝组织中的AR和ER.结果癌组织中AR阳性率(71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13%)(P<001)及硬变肝组织(P<005)中的AR阳性率(286%),而ER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R表达的增加与肝细胞的癌变有关,部分HCC具有雄激素依赖性,为HCC可能的内分泌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转位表达抑制肝(癌)细胞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转位表达与肝(癌)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V核心区抗原C22在肝硬变(LC)、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分布;同时对连续切片进行原位凋亡检测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HCV核心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或胞核中,在LC组织中,C22呈弥漫或灶状分布于肝细胞胞质,偶见胞核阳性的肝细胞,阳性率为607%;C22抗原在HCC细胞中以核阳性分布为主,阳性率为376%,癌旁肝组织以胞质阳性为多见.HCC中HCV核心抗原的核阳性率(750%,15例/20例)和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在LC(177%,6例/34例)及癌旁肝组织(118%,2例/17例)中的阳性率(P<005)和阳性细胞数.在HCC中,HCV核心抗原核转位表达的癌组织的APOPLI凋亡指数值(0174±0093)显著低于胞质阳性的癌组织(0512±0113,P<001).结论HCV感染与我国LC,HCC的发生关系密切,HCV核心抗原在肝癌组织中常发生核转位表达,这种核转位表达使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从而促进肿瘤组织的恶性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定点PCR技术,研究HBV的S和C基因在肝癌与癌旁组织的存在状态,探讨癌旁HBsAg表达与S基因的关系。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癌及癌旁组织28例,HBsAg免疫组化后的切片分别切割癌组织、癌旁HBsAg强阳性区(P2)及癌旁HBsAg阴性区(P1)各1个低倍视野,作S及C基因PCR。结果癌组织S基因较C基因检出率高(18/28vs10/28,P<0.05),癌旁二者无差异;癌旁中P1与P2的S及C基因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高分化肝癌S和/或C基因检出率较中分化者低(2/5vs20/28,P<0.05)。结论癌组织中整合的HBVDNA为残缺不全的,HBsAg强阳性与阴性区的S基因检出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外周血中癌细胞的检测,为临床建立诊断肝癌转移的常规方法..方法以甲胎蛋白(AFP)mRNA为HCC的标记物,应用nestedRTPCR对30例HCC外周静脉全血标本及不同细胞株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HCC患者30例外周血癌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67%,并与肝内静脉癌栓形成(11/13,846%vs6/17,353%)、肝内转移(16/23,696%vs1/7,143%)和细胞分化密切相关(P<005);最低检出浓度为全血肝癌细胞2×104/L.对照组中结肠癌、鼻咽癌等肝转移癌以及胆囊结石患者的外周血中均未发现AFPmRNA.结论NestedRTPCR对HCC的检测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对于HCC诊断、判断转移可能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血清性激素及组织性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人体性激素水平变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免法测定肝癌组(20例),肝硬变组(16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雌二醇(E2)及睾酮(TTT)含量,并用放免组化法(PAP法)检测肝癌组织及肝硬变组织的雌二醇受体(ER)及睾酮受体(AR)含量.结果肝癌组血清E2含量(4455±931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66ng/L±170ng/L)而低于肝硬变组(6496ng/L±176ng/L)(P<001);前者TTT含量(253300ng/L±56560ng/L)明显低于后二者(458580ng/L±34960ng/L)(P<001).肝癌组织ER(80%)较肝硬变时(44%)明显增加(P<0025),且与血清E2含量有明显负相关关系(r=-08473,P<0001).AR阳性百分率在两者无明显差别(r=-03135,P>005).结论血清TTT含量改变及肝组织AR浓度改变与肝癌无明显关系,而血清E2含量改变及肝组织ER浓度改变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一雌激素依赖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肝组织谷氨酰转移酶mRNA亚型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谷氨酰转移酶(GGT)mRNA亚型转化与原发性肝癌(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RT—PCR方法检测正常肝组织、非癌肝病肝组织、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及肝转移癌癌周组织的三种GGTmRNA亚型(F H、P亚型)、结果 正常肝组织主要的GGT mRNA类型为F亚型,非癌肝病肝组织及肝转移癌癌周组织的各GGT mRNA亚型与正常肝组织相似,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癌组织GGT mRNA—H亚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肝脏及非癌肝病肝组织(96.2%与0和20.7%,x2值分别为28.36、22.42,P<0.05),肝癌组织GGT mRNA—F亚型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非癌肝病组(50%与100%,x2=18.99,P<0.05)。结论 GGTmRNA亚型转化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分析GGT基因可望成力检测肝细胞癌变的灵敏方法。  相似文献   

8.
福建肝癌细胞EBV感染与HBV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EBV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单链cDNA探针、生物素标记的双链cDNA探针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59例(含癌旁肝组织)和9例肝硬变组织中高拷贝数EBER1(EBV编码的小RNA)、HBVDNA和P53蛋白.结果肝癌细胞核内EBER1阳性率为203%,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内HBVDNA阳性率为593%,EBV存在与HB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P>005).肝癌组织内P53蛋白表达率为339%,P53表达与EBER1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肝癌细胞内EBV感染与HBV存在无明显关系,肝癌中P53表达与EBER1无关  相似文献   

9.
含CD44 cDNA片段细胞系的构建及在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含CD44cDNA质粒PGEX2T和PAZ的单克隆细胞系.并利用此细胞系合成特异的CD44cDNA探针,原位检测肝癌中CD44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常规的质粒转化方法将质粒PGEX2T和PAZ转入DH5菌株中得到单克隆细胞系.并以从此细胞系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应用PCR法合成CD44cDNA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细胞癌中CD44v6mRNA的表达.结果从DH51菌株中提取的质粒含CD44(2v-10v)cDNA(11kb),从DH52菌株中提取的质粒含全长的CD44cDNA(18kb),PCR合成的CD44v6cDNA探针长140bp.CD44v6mRNA的阳性检出率:转移高危组为800%(8/10),转移低危组为217%(5/23),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从单克隆细胞系DH51和DH52中提取的质粒,经PCR扩增可得到特异的CD44cDNA探针.肝细胞癌中CD44v6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倾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Mr72000Ⅳ型胶原酶(MMP_2)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以原位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MP_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患者30例伴肝硬变,4例无肝硬变,其中24例肝癌突破包膜向周围肝组织侵袭性生长、门静脉癌栓形成或形成转移灶,10例肝癌包膜完整.结果呈侵袭性生长的24例肝癌中16例癌细胞MMP_2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包膜完整的10例肝癌中仅有2例MMP_2mRNA表达阳性.侵袭性生长的肝癌24例中18例MMP_2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而包膜完整的肝癌10例中仅3例MMP_2表达阳性,向外突出生长的肝癌细胞MMP_2表达阳性,转移组肝癌(发生门静脉癌栓或转移)MMP_2阳性率(833%,15/18)明显高于未转移组肝癌MMP_2阳性率(375%,6/16)(P<001).结论由肝癌细胞产生的MMP_2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胃癌和癌旁组织中Fas抗原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旁组织中Fas抗原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Fas抗原及细胞凋亡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胃癌组织50例及癌旁组织33例中Fas抗原表达状态及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胃癌组织Fas抗原表达率为46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758%(χ2=722,P<001).胃癌组织凋亡细胞指数为58%,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168%(t=863,P<001);Fas抗原表达阳性的胃癌和癌旁组织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Fas抗原阴性组(t=516和t=371,P<001).结论Fas抗原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性调控作用,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胃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癌中骨桥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以及H-ras基因和骨桥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例正常肝脏组织、16例肝癌患者癌及癌周组织进行mRNA提取,采用RT-PCR半定量法研究了肝癌及癌周组织中骨桥蛋白以及H-ras的表达。结果2例正常肝脏组织中骨桥蛋白和H-ras均无表达,16例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及H-ras表达均高于相邻的癌周组织,经t检验,P均<005。在13例骨桥蛋白高表达的病例中,癌周浸润率为692%(9/13),癌转移率为308%(4/13)。肝癌及癌周组织中骨桥蛋白和H-ras表达值的直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和0486,P均<005。结论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可能和肝癌细胞的发生有关,骨桥蛋白高表达和肝癌癌周浸润以及转移密切相关,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和H-ras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P16蛋白表达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癌肿瘤区及癌旁区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和84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无转移的肝癌中为605%,有转移组为200%;高、中和低分化的肝癌分别为500%,278%和222%.故P16蛋白阳性表达在肝癌患者高分化与中和低分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与非转移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16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增殖、分化程度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流式细胞光度术研究大鼠肝癌及癌前病变DNA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用流式细胞光度术(FCM)探讨大鼠肝癌和癌前病变DNA变化的意义.方法取正常大鼠、肝硬变、非典型增生和肝癌大鼠肝脏组织块,制成单细胞悬液,做FCM分析.结果从正常肝组织到肝脏的各级病变,二倍体细胞所占的百分比逐渐增加(710±22,750±28,760±44,800±39,P<005),四倍体细胞百分比则下降(150±14,140±10,120±24,99±17,P<005),S期比率(%)升高(84±14,100±10,108±25,113±18,P<005).在肝癌大鼠中50%为异倍体.结论FCM分析对肝癌前病变及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SC3A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及粘液组化染色检测101例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SC3A的表达.结果胃癌71例中SC3A阳性57例(803%),但与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关系.SC3A阳性率在酸性粘液(+)组胃癌明显高于酸性粘液(-)组(902%对200%,P<001),硫酸粘液(+)组胃癌明显高于硫酸粘液(-)组(913%对600%,P<001).而且癌旁肠化硫酸粘液阳性率明显较良性病变伴肠化高(889%对353%,P<001);硫酸粘液(+)组肠化SC3A阳性率明显高于硫酸粘液(-)组(609%对313%,P<005).结论单克隆抗体SC3A的表达对胃癌诊断及组织发生探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c_erbB_2癌基因产物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cerbB2癌基因产物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及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抗cerbB2癌基因蛋白(P185)的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正常胃粘膜(n=9)、各级胃粘膜异型增生(轻度n=10,中度n=6,重度n=7)、早期胃癌(n=18)及进展期胃癌(n=30)进行研究,并与胃癌类型、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胃粘膜为阴性,仅在腺体颈部偶见P185蛋白的弱阳性表达.在异型增生病变中则有较高的表达率,并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表达率逐渐升高,轻、中、重度异型增生表达率分别为50%,833%,857%.P185蛋白在早期及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22%和567%.重度异型增生表达率显著高于早期胃癌(P<005),进展期胃癌表达率显著高于早期胃癌(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593%vs238%,P<005),但P185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及胃癌肿块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癌基因有可能参与正常胃粘膜的增殖、修复及癌变过程,P185蛋白阳性的肿瘤可能具有更强的浸润及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7.
肝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中晚期肝癌(HCC)患者(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HCC患者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VOF)为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min-1)为3100±120,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P<001).结论.HCC患者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下降,并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内分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Lee氏荧光配体细胞化学法检测41例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ER的表达.本组男38例,女3例,年龄25岁~72岁.同时检测肝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清AFP及CEA.6例ER阳性者采用他莫昔芬治疗(每次20mg,2次/d,长期服用)并观察疗效.结果肝癌组织ER阳性20/41例,阳性率488%.ER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AFP、CEA含量及组织类型(梁状型ER阳性450%,腺样型333%,实体型714%,硬化型667%,透明细胞型250%;P>005)无明显关系,与肿瘤体积(≥10cm,ER阳性率750%;<10cm,ER阳性238%;P<001)和分化程度(分化好26例,ER阳性346%;分化差15例,ER阳性733%;P<005)有显著关系.本组ER阳性病例中6例经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有效5/6(833%),其中4例AFP下降.结论ER阳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IL2R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ELISA法动态检测113例乙型肝炎及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sIL2R水平,另选31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以q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微机处理,POMS200版).结果各型乙型肝炎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NC)组(P<001),其顺序依次为:HCC>CSH>CH(II)>LC>CH(II)>AH>CH(I)>NC.HCC组sIL2R均值达正常值的2倍以上,且与CH(I),CH(I),AH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及<005);CH(II)组显著高于CH(I)组(P<001).HBeAg阳性组及HBVDNA阳性组sIL2R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结论sIL2R是监测乙型肝炎病情、HBV复制及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一项敏感标志.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P53,Bcl-2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总被引:6,自引:19,他引: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细胞凋亡情况及其与P53和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细胞凋亡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P53和Bcl2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细胞凋亡与P53,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采用双标记法进行检测.结果HCC70例,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1000个细胞中)分别为36±20和106±36.Bcl2和突变型P53蛋白检出率分别为229%和429%.Bcl2主要表达在癌周组织中,抑制肝细胞凋亡;而P53则仅表达在癌组织,抑制癌细胞凋亡.双染色显示细胞凋亡与P53或Bcl2不同时在一个细胞中表达.结论HCC癌细胞凋亡减弱.突变型P53蛋白是癌细胞凋亡减弱的主要原因,而Bcl2则可能在维持HCC的肝脏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