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良铎 《中医杂志》1994,35(4):201-203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1 无内伤基础时外感病的特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正气存内”者不易感邪,并不是说“正气存内”者就不会发病。即使是“正气存内”者也可能由于正气一时  相似文献   

2.
伤寒夹证是内伤杂病与外感之疾并见的一类复杂病证的总称。本文阐述了历代医家对这一病证的认识。重点探讨了与其相关病证的鉴别以及伤寒夹证的病理。最后提出了这类病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对从总体上把握这类病证的辨治提供了可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朱曾柏老师,近以所著《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一书相赠。愚认为本书最大优点,是对中医内伤热病学的理论能全面地、细致地进行阐发并附有临床上实际运用的治验。中医论外感热病之书,如《伤寒论》着重于六经辨证,首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并提出“病有发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临床著作。详细论述了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治疗,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又包括了部分杂病辨治内容。其辨治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相统一的枢纽、外感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脾胃等方面来探讨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为外感病证及一些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及其理、法、方、药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最早形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辨治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为主,辨治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其临床运用模式可概括为方正对应、审机论治、微观辨证、病证结合4种。  相似文献   

7.
总结王霞芳教授辨治小儿外感热病临床经验。王师将小儿外感热病分为外感风邪、邪结少阳、阳明实热、湿温热病、暑温热病等证辨证论治,并举案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周筱斋教授是新中国首批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大家,擅长诊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他诊治外感热病经验丰富,卓有成效。认为治外感热病首先详辨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将"温热顾阴"、"透邪外达"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他治疗恶性疟疾,辨证结合辨病,制定十一种临床类型并自创和化裁古方;治疗天花险症,详辨虚实寒热,早期表里双解,后期祛邪与扶正。文中附验案3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外感热病瘥后,指患者因伤寒、温病、疫证等外感热病,在病愈之后,或因正气亏损,或因将息失宜而引起的久久未能康复的一类病证.本文从辨病证,因证施食;知宜忌,防病复燃;善烹调,补偏救弊等三方面,提出外感热病瘥后中医食疗调摄法. 1辨病证,因证施食 外感热病瘥后,大多表现为体虚未复,余邪未消.食疗的关键应辨清虚之病性,虚属何脏,以及有无邪热的侵扰.选取的食物则以补益虚损,清泄余热为主. 叶天士曾说:“邪热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热病瘥后,津伤液耗,伤阴之候及于五脏和胃肠,然以耗伤胃腑肾脏的阴液为……  相似文献   

10.
升降散是杨栗山治疫十五方的基础方,反映了杨栗山对温疫病病因、病机、治则、用药的认识.文章从升降散的组方思路分析杨栗山对温疫病认识的传承与创新,基于升降散的理解指出其对现代临床传染病、外感热病及内伤杂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外感发热属外感类病证。中医学对其认识及治疗有独特的优势。外感发热属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然而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尽人意,有必要对外感发热的辨治进行探讨。辨治外感发热,探病因应重视气交,析病机当参考体质,调治法须紧随证候,祛外邪务求邪尽散,施救治当药精效宏,重调护防病有复燃。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 ,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 ,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 ,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 ,“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 ,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笔者在 30年的临证实践中 ,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 ,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胃病又称胃脘痛 ,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 ,属内伤杂病范畴。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 ,所以反映…  相似文献   

13.
风温肺热病是感受风热邪毒所引起的四时皆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发的急性外感热病。“身热咳嗽烦渴”为必见证。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指出“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原则,结合风温肺热病病机特点分为三期:①初期,(邪犯肺卫)以表证为主,伴有咳嗽、咯痰,治以解表散邪。②中期(邪热由卫入气,或入营血),以痰热之邪壅肺为主要病机,治以清热宣肺化痰。③末期恢复期症见余热未净、气阴两虚表现,治以养阴清肺、益气健脾。这是典型病人的一般规律,通过我科近期治疗的69例风温肺热病资料来看,这类病人约占一小半(33例)。另一多半病人(36例)临床表现三期均有其特殊性,究其原因,与其素有旧疾有关,即其内伤基础不同,病机、病证、治疗及预后亦均有不同。姜良铎教授在《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一文中就外感病的发生,发展与内伤存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本文试就风温肺热病与内伤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房昌 《山西中医》2009,25(11):27-27
发热,是临床最多见的症状之一,它既可由外感六淫之邪所致,也可因内伤之气虚、血虚、阴虚、气郁、血瘀等所引起。《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来辨治外感热病。近代温病学派又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之法,辨治各种温热病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多与情志郁结、劳倦、宿食、痰饮、瘀血等有关。医者当审证求因,对证治之。但同一患者在其发病的不同阶段发热的病机不尽相同,医者临证尤当细辨之。笔者治愈1例反复发热患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品方》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小品方》外感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 ,主要有分四个方面 :1 .外感热病的学术理论 ,主要是分治伤寒、热病 ;阐发冬温证治 ;注重热毒为病及疟病证治四方面。2 .治法 ,分内治、外治二法。内治法主要有解毒、清热、寒温并用等法 ;外治法分粉扑、外涂和洗浴等法。3.组方用药特点 ,重视单味药使用 ,注重药物配伍 ,随证加减变化。4 .对后世的影响 ,《小品方》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温病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兰椿  刘超  王阶 《北京中医药》2021,40(9):981-983
"胸满"多表现为患者胸胁部的胀闷不舒感,若无器质性病变,西医学多将其归为神经官能症类病.中医可从外感六经和内伤杂病两个角度来辨治胸满病证.外感传变有六经之别,病机多责之表邪郁闭肺气、少阳经气不利抑或暑热上犯,内伤病位有上下之别,病机需详辨痰实上壅胸膈、腑实腑气不降、气陷短气不相顺接等.临证时需鉴明清补两端,外邪盛则清之,内伤甚则补之,权衡祛邪与扶正的时机,在把握主要病机的基础上,进行药味配伍,方可发挥出中医学独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对肺系咳嗽一证,从辨病、辨证、辨药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证及治疗要点。病因: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来论述咳嗽的成因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的免疫学说、神经学说、病理生理学说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依次介绍其形成因素。病证:从新感和久病两方面介绍病邪由外而内的衍变规律,累及脏腑及寒热虚实等结合病势进退来判断邪正虚实,伴见症状及辨证要点提出病情发展的三种趋势,预测病情传变规律,知变预防,知变预治。辨药:讨论治标与治本的关系,论述外感与内伤的用药特点,外感从春夏秋冬四季节气变化来分析用药特点,内伤从脏腑辨证特征潜方用药,注意兼挟证的辨识,有机化裁,尽力做到对咳嗽一证的正确认识,准确辨证和精确用药。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中医神志病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琼  胡倩 《光明中医》2016,(11):1521-1523
中医古籍对神志病证记载有丰富的理论认识及治疗经验,其中《黄帝内经》基本构建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各种外感病中的神志异常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金匮要略》对数种内伤杂病性质的神志病证列出了证治分析。此外,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情志疗法等多种治疗神志病的有效手段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19.
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为患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中,亦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热郁血分,久病入络的严重阶段。其形成与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有关。临证当辨脏腑病位、相关子证、瘀热轻重,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准确把握特征性症状或体征,结合相关舌脉识辨。治以凉血与散瘀为大法,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自拟丹地合剂、地丹凉血注射液。临床常分为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络热血瘀证、瘀热痹阻证等,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20.
王付 《中医杂志》2014,(8):636-639
方证是研究方剂与病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多边关系所构建的辨治体系,突出研究方剂药物及用量调配比例以辨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方证"之方是治证之手段,证是用方之依据,学习经方方证的固定性是灵活选用经方方证可变性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方证可变性是应用方证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变应变的治病宗旨和最终目的。只有重视研究方证固定性并结合临证应用可变性,才能真正掌握经方方证;只有从药症角度深入研究方证理论,才能用活经方方证用量以指导临床辨治内伤杂病、外感疾病、内外夹杂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