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植入物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骜坤  陶源  王玉国  卜秀荣 《眼科》2003,12(1):15-17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PTS)联合不同植入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 31例 (40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均为 2 0只眼。A :NPTS +保存羊膜植入。B :NPTS +透明质酸钠生物胶 (SKGEL)。所有眼联合MMC及调整缝线 ,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等。结果 :随访一年 ,手术成功率 :A组 85 % ,B组 90 % ,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X2 =0 39P >0 5 )。所有患者无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 :NPTS植入物可选择羊膜及SKGEL ,但羊膜更经济。  相似文献   

2.
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不同植入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 (NPTS)联合不同植入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 34例 ( 4 8)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A、B、C组 ,每组均为 16眼。A :NPTS +HealonGV植入。B :NPTS +保存羊膜植入。C :NPTS +透明质酸钠生物胶 (SKGEL)。所有眼联合MMC及调整缝线 ,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等。结果 :随访一年 ,手术成功率 :A组 5 6 3 % ,B组 87 5 % ,C组 93 8% ,B、C两组同A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 χ2 =3 86。P <0 0 5 ,χ2 =6 ,P <0 0 2 5 )而B、C两组无显著差异 ( χ2 =0 38,P >0 5 )所有患者无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 :NPTS植入物可选择羊膜及SKGEL ,而不选择HealonGV ,但羊膜更经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PTS)联合两种不同植入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连续选择62只眼行NPTS 植入物手术的POAG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只眼,B组32只眼。A组:NPTS 交联透明质酸钠生物胶(SKGEL,可吸收);B组:NPTS 亲水丙烯酸假体(T-Flux,不可吸收)。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2~18个月。结果术后1年A组与B组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0.0049,P>0.05)。手术总成功率A组为86.7%,B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356,P>0.05)。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与植入物无关,均为NPTS常见的并发症。结论NPTS联合SKGEL或T-Flux植入物能安全而有效地降低眼压,对有微穿孔的可植入T-Flux,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脐带静脉管(HUV)植入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32例(46眼)。患者分为两组:HUV+MMC组(n=25),透明质酸生物胶(SKGEL)+MMC组(n=21);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HUV+MMC组将HUV置于巩膜床内,SKGEL+MMC组将SKGEL缝合固定于巩膜床上。术后分别于1,2,4wk;2,6,12mo裂隙灯下观察术口愈合情况、滤过泡情况、前房炎症反应、前房深度、有无出血等。测量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计算手术成功率。结果:HUA+MMC组的术后眼压平均在16mmHg,HUA+MMC组与SKGEL+MMC组在术后1,2,4wk;2,6,12mo时P>0.05,差异无显著性;功能性滤过泡术后1wk~12mo时HUA+MMC组与SKGEL+MM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HUA+MMC组成功(完全成功和条件成功)21眼,成功率84%;SKGEL+MMC组成功18眼,成功率86%。两组末次随访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UV联合MMC在NPFS中对术眼有明显而稳定的降压作用,大大提高了NPTS的手术成功率。脐带静脉管取材方便,抗原性低,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眼局部反应轻,无毒副作用,且与SKGEL植入物相比,价格便宜,是理想的NPTS中的植入物。  相似文献   

5.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不同植入物的UBM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不同植入物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临床效果,并利用UBM观察NPTS联合不同植人物后手术区域的变化.方法 对35例(5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NPTS,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植入物分别采用了羊膜、SKGEL(胶)及不加植入物.其中,羊膜组2l例30眼,SKGEL组8例12眼,单纯组(不加植入物)6例10眼.术后1~18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及滤过泡情况;并以UBM观察滤过泡的形态、巩膜瓣下形成巩膜池的大小、剩余小梁膜的厚度以及植入物的转归.并对患者视力、眼压及前后巩膜池的容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手术部位均形成巩膜池.随访期末,SKGEL组巩膜池后部容积,与单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部巩膜池的体积都逐渐缩小,薄层的角巩膜小梁带两端逐渐粗糙,其最低厚度测量差别较大.结论 NPTS中短期内能有效降低眼压,SKGEL可以短期抑制NPTS后巩膜纤维化,而羊膜无明显的抑制纤维增生、保持滤过畅通的作用.前部巩膜池的存在可能是维持NPTS手术效果的关键.巩膜池的容积逐渐缩小可能预示NPTS的长期效果难以预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NPTS术中植入SKGE胶、羊膜、自体巩膜3种植入物的治疗原发性开角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设计,将药物控制不良的84例(93眼)POAG患者分为常规组27例(31眼)。羊膜组28例(32眼),巩膜组29例(30眼),3组施行相同的手术过程,分别植入SKGE生物胶,人胎盘羊膜和自体巩膜。结果:术后3组视力、眼压动态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KGE生物胶、羊膜、自体巩膜均可作为NPTS植入物,但羊膜、自体巩膜取材便利、经济,可望成为更为合适的NPTS植入材料,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羊膜与SK GEL生物胶在兔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勤  袁志兰  孙红 《眼科新进展》2007,27(2):106-109
目的探讨保存人羊膜组织、sKGEL生物胶(交键透明质酸钠凝胶)在兔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中抗瘢痕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6只,每组兔的单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A组术中植入羊膜,B组术中植入SKGEL生物胶,C组术中无植入物。观察各组滤过泡的形态、内部结构及维持时间。结果A、B组滤过泡的形态及维持时间均优于c组。病理切片显示滤过空腔的保持与植入物有关,术后12周时A、B组眼空腔仍维持较好.c组眼瘢痕形成明显。结论保存人羊膜、SKGEL生物胶在兔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均可减轻手术区滤过腔瘢痕的形成,安全有效。[眼科新进展2007;27(2):106—109]  相似文献   

8.
薛兆武  李军 《眼科新进展》2006,26(8):614-616
目的研究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或羊膜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84眼)POAG患者随机分为A、B2组,每组21例(42眼)。A组行NPTS SKGEL植入,B组行NPTS 羊膜植入。术后观察患者眼压、眼内反应及滤过泡情况,并做前房角镜检查。患者术后随访6月~2a,平均(14.6±2.3)月。结果2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A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40.3±8.7)mmHg(1kPa=7.5mmHg),术后(15.7±5.8)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872,P<0.01);B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40.8±9·1)mmHg,术后(15.5±5.3)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023,P<0.01)。A、B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A组有1眼植入物脱出,B组有1眼轻微前房出血;2组均无浅前房、明显的眼内炎性反应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术后患者经前房角镜检查,可见术区变薄的小梁网-后弹力膜窗,A组2眼、B组1眼可见小梁处微穿孔。结论NPTS联合SKGEL或羊膜植入术均能有效降低眼压,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POAG的有效方法。相比之下,羊膜取材容易、经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将60例(74只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成A、B组,每组均为37只眼。A组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B组术中不调整巩膜瓣缝线。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形成情况。结果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5.40%;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8.64%。两组间浅前房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植入物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加强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5例(35只眼)青光眼患者行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35只眼中出现Ⅰ级浅前房有3眼,Ⅱ级浅前房有2眼,术后早期前房出血有2眼。结论:术后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给予正确合理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眼科学报2002;18:259-260.  相似文献   

11.
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NPTS)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成本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21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滤过性手术后的临床资料,包括早期(住院期间)视力、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NPTS组104只眼,改良小梁切除术(MT)组111只眼。根据所需治疗的例数(NNT)和手术效果,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1)早期视力波动:术后视力下降两行以上者NPTS组25只眼(24.0%)、MT组26只眼(23.4%),两组间的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低眼压:术后第1天眼压≤5mmHg(1mmHg=0.133kPa)者NPTS组39只眼(38.2%),MT组10只眼(9.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时眼压≤5mmHg者分别为18只眼(27.5%)和19只眼(17.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前房出血:NPTS组20只眼(19.2%),MT组10只眼(9.0%);各组均有2只眼需行前房冲洗;两组间前房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早期浅前房:NPTS组发生Ⅱ°浅前房2只眼,Ⅰ°浅前房5只眼;MT组Ⅱ°浅前房5只眼,Ⅰ°浅前房5只眼;各组均未出现Ⅲ°浅前房者,两组间不同程度浅前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其他并发症:NPTS组术中小梁穿透1只眼,遂改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瞳孔散大6只眼;急性眼压升高1只眼;内滤口虹膜前粘连1只眼;低眼压性黄斑水肿1只眼。(6)成本效果分析:NPTS组对不良事件的绝对风险降低率(ARR)=3.0%,防止1例不良事件发生需治疗的病例数(NNT)=33.2例,较MT组多花费成本11.6万元;对于严重不良事件,NPTS组的绝对风险降低率=1.8%,NNT=55.5例,较MT组多花费成本19.4万元。结论NPTS可能在减少抗青光眼术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与MT相比,其在减少并发症方面的成本较高;因此,基层医院眼科医师应重点掌握MT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联合交联透明质酸钠生物胶(SK胶)或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对两种不同植入物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58例(84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行NPTS联合SK胶植入术(36例,53眼),另一组行NPTS联合羊膜植入术(22例,31眼)。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为(16.2+6.1)个月。SK胶植入组和羊膜植入组术前、术后末次复查时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两组间术前、术后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术后6~18个月,两组间眼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第24个月时SK胶植入组平均眼压显著低于羊膜植入组(P〈0.05)。SK胶植入组和羊膜植入组手术质量成功率分别为92.5%和90.3%(P〉0.05).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75.5%和51.6%(P〈0.05)。SK胶植入术组和羊膜植入术组术后前房丁达尔征的发生率分别为2813%和29%.前房积血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6.1%,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PTS联合SK胶或羊膜两种不同植入物均可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后并发症少,并且可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视功能.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法。NPTS联合SK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高于羊膜。  相似文献   

13.
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 将135例(1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成A、B组,每组均为89只眼。A组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B组术中不调整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角膜、前房、晶状体、眼底、眼压等。结果 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7.88%;随访6~18个月,眼压控制率为91.01%。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57%;眼压控制率为73.03%。两组间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小梁切除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兔眼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的疗效。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兔(20眼),第1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A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B组);第2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C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B组)。术后3d、7d、14d、21d、28d观察眼前房炎性反应、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并测量术眼眼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滤过道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术后3d、7d、14d前房炎性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1d,A组、B组、C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7)、85.7%(12/14)、85.7%(6/7),A组与B组、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后逐渐升高,术后14d、21dA组与B组、C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3组早期滤过道均通畅;术后28dA组滤过道完全被瘢痕组织阻塞,C组滤过道远端闭合,近端小部分开放,B组滤过道完全开放,囊膜边缘变钝,未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晶状体前囊膜可在术后有效降低眼压,抑制或减轻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中增加深层巩膜切除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不同类型的青光眼采用了深层巩膜切除的小梁切除术(A组)36例46眼,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6例3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例10眼,继发性青光眼4例4眼。并与我院传统小梁切除术(B组)33例46眼进行对比。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及视力,随访时间1年。结果术后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者,A组42眼(91.30%),B组28眼(60.87%)。前房:A组44眼于术后3~4天完全形成,2眼发生浅前房(4.35%),经药物处理后7天形成;B组16眼发生不同程度的浅前房(34.78%)。滤过泡:功能性滤过泡A组44眼(95.65%),B组28眼(60.87%)。视力:A组提高者28眼,不变者16眼,减退者2眼;B组提高者16眼,不变者23眼,减退者7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中增加深层巩膜切除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控制眼压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Shi W  Xie L  Wang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502-505
目的 探讨前房植入环孢素A(cyclosporineA ,CsA)缓释系统抑制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  (1)环孢素A缓释系统的制备 :为CsA粉剂与已交酯 丙交酯 已内酯的三元共聚物混合体 ,每粒含环孢素A 0 5mg。 (2 )对 90只 (90只眼 )BALB c鼠 (受体 )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将其分为A、B、C组 ,每组 30只。供体为C5 7BL 6鼠。A组术中鼠前房植入CsA缓释系统 ;B组术中鼠前房植入不含CsA的空白缓释系统 ;C组术后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 3d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植片情况 ,记录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和程度。各组分别于术后 1、2、4及 6周随机取 2只鼠眼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并用CD4、CD8及CD11B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各组T淋巴细胞的迁移和数量。结果 A组鼠角膜植片排斥时间平均 (35± 3)d ,较B、C组 (14± 3)d明显延长 (P <0 0 0 1)。前房植入的CsA缓释系统体积缩小前 ,A组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 ;当前房植入的CsA缓释系统消失后 ,角膜出现免疫排斥反应 ,植片逐渐混浊、增厚、血管化。B、C组免疫排斥反应均在术后 2周发生。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A组在术后 14d仅于植床角膜可见少量CD+ 4  和CD+ 8 细胞浸润 ,在虹膜和睫状体中未见CD+ 11B、CD+ 4 、CD+ 8 T淋  相似文献   

17.
李恒  米雪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60-1361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与传统缝合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68眼接受小梁切除术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A组16例28眼术中采取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B组26例40眼术中施行传统巩膜瓣缝合法。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平均6.7)mo。A组术后拆巩膜缝线时间3~17(平均8.33)d。A、B组术后早期浅前房分别有2眼(7%)和12眼(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A、B组眼压分别为10~19(平均13.31)mmHg和6~42(平均14.64)mmH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A、B组眼压分别为10~17.30(平均11.96)mmHg和7~44(平均15.17)mmH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最终形成功能滤过泡28眼(100%)和36眼(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它较传统方法更能降低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改良小梁切除与传统小梁切除的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不同缝合方式在术中术后的优缺点及远期效果。方法120例(156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4组:A组(传统术式组)30例(42眼);B组(可拆褥式缝线组)30例(40眼);C组(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组)30例(34眼);D组(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术组)30例(40眼),B,C,D组为改良术式组。比较各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和滤过泡情况。结果浅前房发生率:A组26.19%(11/42),B组7.50%(3/40),C组2.94%(1/34),D组2.50%(1/40),改良术式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眼压:A组(14.65±4.30)mmHg,B组(13.87±3.60)mmHg,C组(15.58±3.20)mmHg,D组(14.50±3.15)mmHg,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功能性滤过泡A组76.19%(32/42),B组92.50%(37/40),C组97.05%(33/34),D组95.00%(38/40),传统小梁切除组与改良小梁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巩膜瓣可拆褥式缝线、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可大大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提高术后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兔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tabecularsurgery,NPTS)后房水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一步阐明其降压机制。方法:8只家兔,随机选1眼作NPTS即A组(n=8),另1眼为正常对照即B组(n=8)。术后观察眼压,1wk后处死家兔摘除眼球分别行HE染色、SMA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葡萄膜巩膜途径的各组织结构改变。结果:A组术前、术后1wk时眼压差别有显著性(P<0.01);光镜观察见A组房水池底部巩膜纤维间隙疏松、睫状体微小脱离,SMA免疫组化显示睫状肌细胞间隙无明显改变。结论:NPTS后房水池底部巩膜纤维间隙增大和/或睫状体微小脱离是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量增强的组织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对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7例(41眼)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行NPTS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或T-Flux植入术,对年轻患者术中联合丝裂霉素。术后观察眼压,眼内炎症反应情况,滤过泡形态,视力和视野进展情况。随访时间6~48月,平均(20.5±11.7)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为34.8mmHg,术后为19.1 mmHg(包括失败眼),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完全成功率在术后12月2、4月、36月时分别为78.9%,65.2%,60.3%;加上部分成功眼总成功率为86.7%,75.9%,75.9%。术中有5眼(15.1%)发生微穿孔,均植入T-Flux;术后有4眼出现轻微前房积血,均在5天内吸收;术中未出现玻璃体脱出、无前房、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或植入物移位等并发症。结论NPTS联合生物胶或T-Flux植入能有效降低眼压,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