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Foxp3基因转染的Teff淋巴细胞在抗高危角膜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方法将Foxp3基因转染Teff淋巴细胞与Teff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其对Teff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角膜缝线法诱导Balb/c小鼠产生角膜新生血管,角膜缝线1周后以Balb/c小鼠为受体,以C57/BL6小鼠为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前1 d尾静脉输入Foxp3基因转染的Teff淋巴细胞。术后,每天观察角膜植片排斥情况;每两周尾静脉取血观察淋巴细胞分型。结果体外实验显示Foxp3基因转染的Teff淋巴细胞对Teff淋巴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高危角膜移植小鼠,Foxp3基因转染的Teff淋巴细胞可适当延长植片存活时间(19.71±4.19)d,Treg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19.28±4.46)d,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角膜存活时间(15.57±2.22),与Foxp3基因转染的Teff细胞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学检查显示:FoxP3转染的淋巴细胞可延缓C D4+T淋巴细胞与C D8+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转染Foxp3基因的Teff细胞具有抗移植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对11眼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结果术后10眼治愈,占90.9%,6眼视力在0.1以上。免疫排斥反应2眼,继发青光眼2眼,前房积血1眼。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变。因没有特效的药物,许多患者最终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但术后仍有复发。现将我院多年来治疗此类疾病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HTK〗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r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后各屈光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探讨PKP引起眼球屈光状态变化的规律。〖HTW〗方法〓〖HTK〗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行PKP术,植孔大小均为7mm,植片直径依次为7、7.25、7.5和8.0mm,将屈光变量植片差值、角膜屈折力、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依次设为自变量X1、X2、X3、X4、X5,眼轴长度为应变量Y,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2周、1月、2月、3月进行观察测量并建立Y与各自变量间的数学模型。〖HTW〗结果〓〖HTK〗术前各屈光变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各时间点的参数获得了屈光变量间的回归方程,如:术后3月Y=15.238+0.199X1+0.544X2-0.060X3+0.129X4-0.094X5。〖HTW〗结论〓〖HTK〗PKP术中应用不同植片/植孔大小差值可以引起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数学模型对PKP术后屈光状态的控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严重感染性角膜疾病的有效方法。大多数患者伴有前房积脓,脓液内常含真菌或(和)细菌。术中如不能将积脓清除干净,则术后极易出现真菌性角膜炎复发。2005年2月至2007年1月,我们应用改良术式处理前房积脓78眼,效果优于传统的术中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角膜移植术后植片透明88眼,分别按有无术后排斥反应、术前疾病种类及病变程度分组观察.结果未发生明显排斥反应组术前植片与术后1年对比变化明显(P<0.01);排斥反应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对比变化显著(P<0.01);不同疾病及病变程度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1年内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数据明显改变,而且与术后排斥反应及术前疾病种类、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气泡法辅助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8例(20眼)圆锥角膜患者采用大气泡法辅助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分析手术技巧,观察术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全部患者均手术顺利,恢复良好,术后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未出现感染、排斥等并发症情况.结论 大气泡法辅助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外伤性伤口裂开的患者特征、危险因素、并发症和视觉结果,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对外伤的重视及防护。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8例(8眼)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患者病例资料并同期Pubmed数据库所有类似报道49例49眼病例资料,共57例(57眼)。 结果 57例(57眼)外伤时年龄4~72岁,平均(39.86±17.63)岁。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外伤之间的时间范围0.6个月~34年,平均(23.05±15.99)个月。在眼前段损伤中,晶状体/人工晶体脱出26眼、虹膜脱垂22眼、前房积血19眼。在眼后段损伤中,玻璃体脱出18眼、玻璃体积血17眼、视网膜脱离8眼、脉络膜上腔出血3眼。所有患者中外伤后继发眼内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各1例。再次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21眼≥0.1,手动<13眼<0.1,15眼手动或者光感,8眼无光感。四肢及不同物体击伤眼部是研究中伤口裂开的最常见原因。 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伤口裂开的风险终身存在,无论患者年龄、手术适应证、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时间,尤其是外伤后更容易发生且伤口裂开时间最可能发生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第一年。多数患者有较差的视觉结果,少数无严重眼部并发症且无眼后段损伤者可有良好视觉结果。  相似文献   

9.
真菌性角膜炎逐年增多且治疗棘手.对于溃疡浸润尚未达后弹力层的患眼,选择深板层角膜移植可以避免术后内皮排斥,但却存在真菌复发的风险.如何把握手术时机,降低真菌复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那他霉素滴眼液在此类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配戴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RGPCL)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配适特点。方法 19例(23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验配RGPCL,其中后表面球面设计2眼,前后表面非球面设计17眼,特殊圆锥角膜设计4眼,配适状态为近似平行配适和三点接触配适。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4.63±3.92)个月。结果 戴镜视力达到或超过0.8者14眼(60.87%),0.5以上23眼(100%),显著优于框架眼镜视力(P<0.01),角膜顶点K值和角膜散光值配戴前分别为(47.18±4.92)D和(6.53±2.26)D,配戴后分别为(45.69±3.04)D及(3.95±1.87)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配戴前为(773±145)个/mm2,配戴后为(742±205)个/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见有明显角结膜并发症发生。 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应用高DK值RGPCL进行屈光重建效果理想、弹性配戴或连续配戴安全,采用非球面设计、特殊后表面设计的RGPCL更易获得理想配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角膜弹性半球定律指导下的角膜屈光控制技术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屈光控制的效果。方法对角膜病患者68例(85眼)按光学移植要求行PKP术。根据角膜弹性半球定律选择性拆线,1、3、6、12个月及拆线后3、6个月行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及屈光检查。结果术后15个月裸眼视力≥0.5者59眼,其中20眼视力≥1.0,0.3~0.5者21眼。拆线前角膜屈折力(37.35±3.64)D,拆线后最终角膜屈折力(43.52±2.2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拆线前平均角膜散光(4.83±4.16)D,术后15个月(1.97±2.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等效球镜术后1个月与3、6、1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18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角膜弹性半球定律指导下,选择性拆线结合其他技术可以控制和改善角膜移植术后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去细胞全喉软骨支架的免疫原性.方法 通过对兔离体喉行双侧颈总动脉顺行灌注去离子剂,构建去软组织细胞全喉支架12只.12只去细胞全喉软骨支架及12只新鲜喉分别埋植于24只青紫蓝兔喉旁肌内,于埋植后2、4、12、24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淋巴细胞浸润计数比较.结果 去细胞全喉软骨支架颜色透明苍白,完整地保留了喉的去细胞组织结构及软骨活性.去细胞全喉软骨支架埋植于青紫蓝兔喉旁肌后,各观察时间点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4周后埋植喉体积逐渐缩小,但软骨结构仍存在.对照组新鲜喉埋植2周时即出现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4周后喉的形状完全消失,喉大部分结构已被溶解,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周围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坏死.同一时间点,对照组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与4周的t值分别为15.11和13.91,P值均<0.01).结论 灌注法去细胞技术能够构建出具有低免疫原性的喉软骨支架,该支架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喉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大鼠喉同种异体移植术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鼠同种异体喉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和发展过程,共实施大鼠喉移植术31只。其中对照组(n=13):供、受体均为封闭群SD大鼠,属同系喉移植术。实验组(n=18):供体为封闭群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属同种异体移植术。免疫排斥反应开始于术后第3天,表现为受体颈部皮肤肿胀,淋巴结肿大,7天后颈部皮肤硬肿显著,移植物组织水肿,逐渐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相应的组织学变化特点是:术后第3天变化与对照组基本相同,5天后实验组粘膜上皮逐渐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腺体发生萎缩并消失,横纹肌变性坏死,上述各层组织出现进行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血管纤维素样变性,管壁增厚,管内血栓形成,14天后喉移植物的正常组织结构被纤维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取代,最终出现完全性变性坏死。由此判断了同种异体喉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程度,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功效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动态观察Wistar大鼠喉异位移植至SD大鼠模型排斥反应的规律,探讨该模型对喉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价值.方法选用Wistar和SD大鼠,根据Strome方法建立异位喉移植模型.依照术后环孢霉素A应用的不同,分为免疫抑制组和排斥观察组、每组供、受体大鼠各18只.于术后第3、7、11天取各组大鼠移植喉进行大体组织观察及病理学检查.观察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结果 ①免疫抑制组术后各时间点的临床表明及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而术后第3天移植喉组织病理改变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术后第7、11天移植喉与正常喉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②排斥观察组术后第3、7、11天移植喉的组织病理改变分别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喉不同组织层面排斥反应表现有序贯性,黏膜上皮及黏膜下层组织较肌肉及软骨组织排斥反应发生早,反应程度重.结论 喉黏膜组织具有较强烈的组织抗原性.wistar大鼠喉异位移植至SD大鼠模型轻、中、重三个层次排斥反应特点鲜明,适用于喉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鼻骨骨折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外伤,约占耳鼻喉科外伤疾病的50%.鼻骨骨折的确诊和及时恰当的治疗,直接影响到面部的美观、鼻腔的生理功能.现将对鼻骨骨折诊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外体是由一系列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具有抗原呈递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作用.负载了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所释放的外体、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外体均可引起小鼠的抗肿瘤免疫排斥反应.现对外体的一般特性进行简述,着重介绍肿瘤来源的外体的生物学作用及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的小鼠喉移植排斥反应分级系统。对31个小鼠进行了喉移植手术,记录喉移植物移植后  相似文献   

18.
自从高效低毒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显微血管、神经修复技术的提高使喉移植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喉为复合组织器官,移植喉排斥反应较强烈.近年来探索对排斥反应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细胞因子表达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从而尽早进行有效的免疫抑制干预引起了广泛关注[1-2].  相似文献   

19.
干眼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泪液稳定性和眼表功能损害的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炎症反应为干眼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通过刺激眼表细胞,激活局部免疫反应、导致眼表泪膜稳定性下降、增加泪液渗透压,从而导致局部眼表损伤,该过程中有多种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的参与。近年来干眼炎症反应机制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就干眼炎症介质、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及抗炎治疗进行综述,以期系统性了解干眼炎症反应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