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Kimura’s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疾病。 1948年 ,Kimura等描述其为一种不寻常的肉芽组织伴随淋巴组织增生变化。该病多见于亚洲人群 ,多发于头颈部 ,表现为区域性淋巴结肿大 ,很少自行消失 ,但未曾报道有恶性变倾向。我院发现 2例Kimura’s病患者 ,报道如下。例 1,女 ,49岁 ,因双侧颈部肿大 3年余 ,于 2 0 0 1年 6月2 1日收入我院。 3年前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肿块 ,约花生米大小 ,无局部疼痛及表面温度升高 ,伴有咽部不适 ,无畏寒、发热等。肿块逐渐增大。 2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淋巴结活检 ,病理示慢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Kimura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Kimum病为一种少见的局部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的头颈区域皮下深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周同淋巴结和大唾液腺常受累及,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IgE水平的增高,淋巴结活检提示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特征性改变。本病由我国金显宅等在1937年首先报道,当时称为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mnuloma)。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33岁。因轻微脑外伤入院。CT和MRI均显示右颞叶区有一椭圆形高密度影(图1),初步诊断为颅内肿瘤,性质待查。行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Kimura病一例     
患者,男, 43岁。患者于 2002年 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以夜间为重,同时双下肢出现不规则红斑、瘙痒在外院就诊,血常规:Hb153g/L, WBC12. 7×109 /L,BPC221×109 /L, 杆状核嗜酸粒细胞 0. 05,分叶核嗜酸粒细胞0. 14,嗜酸粒细胞绝对值 2. 4×109 /L。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 0. 570,红系占 0. 260;粒系原始、早幼粒细胞不增多,嗜酸粒细胞 0. 120,其中中幼嗜酸粒细胞 0. 010,晚幼嗜酸粒细胞 0. 030,杆状核嗜酸粒细胞 0. 060,分叶核嗜酸粒细胞0. 020;巨核细胞 101个 /片。下肢皮肤红斑活检:真皮浅中、深层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  相似文献   

5.
Kimura病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37年由中国金显宅首先报道,并命名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其后日本学者木村哲二将其描述为伴有肉芽肿形成的淋巴组织增生,直到1959年Lizuka直接将此病命名为Kimura病。该病临床多表现为皮下肿块伴区域淋巴结肿大,而笔者最近遇到2例均  相似文献   

6.
Kimura病1例     
患者男性,24岁.发现右颞部肿块3年,渐进性增大.病变部位从无疼痛感,有间歇性痒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8×109/L,嗜酸性粒细胞0.36×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稍有增高(7.5%).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界限不清. 病理检查巨检:灰白、灰红色碎组织一堆,大小2.7cm×1.5 cm ×0.8 cm,切面灰白、灰红色,质稍韧.镜检:病变呈多结节状,弥漫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图1),淋巴滤泡中可见嗜酸性物质沉着,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图2),未见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结节间区间质纤维化(图3).  相似文献   

7.
谢雯  甘雪琦  李文 《华西医学》2009,(8):2206-2207
患者,男,36岁。因“发现左腮腺区包块18年,多次术后复发并明显增大3个月”于2008年9月12日入院。患者18年前发现左耳前包块,在当地医院行包块切除术,术后病检结果示“淋巴结炎”。10年前及3年前分别行两次“左耳前淋巴结切除术”。1年前再次复发,于我院行包块切除,术后病检结果示“嗜酸性肉芽肿”。3个月前再次复发,感包块渐增大,伴瘙痒,无疼痛感。体检:左耳前触及一质硬包块,约4 cm×3 cm大小,质硬,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  相似文献   

8.
Kimura病演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Kimura病临床少见,其演变为恶性淋巴瘤更是罕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叶星  边学  梁晓杰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53-654,F0003
目的认识Kimura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治的5例Kimura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术前诊断为腮腺混合瘤2例,颌下腺囊肿、颏下肿物、颈部淋巴结肿大各1例,均经过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为Kimura病。4例予术后放疗,1例未行治疗随访观察中。结论 Kimura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免疫性炎性疾病,临床医生对此病应有所认识,通过病理组织学确诊,可行局部手术切除病变,术后放疗、糖皮质激素或化疗药物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3岁,左面颊、左颌下无痛性肿块2年余,胸闷气喘伴右下肢肿胀1个月余于2004年2月入院。患者2001年12月起无明显诱因于左面颊部出现肿块.继之左颌下也出现肿块,大小约3.0cm,无任何局部及全身不适,曾在当地医院行肿块切除术,标本送华西医大行病理学检雀结果:(左颊部肿块)横纹  相似文献   

11.
Kimura病与ALHF的对比观察——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国外早期文献不同,近年来国外诸多文献指出:Kimura病与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ALEH)实际为两种疾病,而不是同一种疾病。本文报道了3例典型Kimura病与3例ALEH病,结合支持两者为两种不同病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1例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的诊治过程。方法:病例分析及复习文献关于KD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及冶疗方法。结果:本例KD因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肿瘤标志物阳性而长期误诊,因长期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反复头面部皮下结节,活检后确诊。强的松治疗伴有蛋白尿表现的KD病有效。结论:KD是一种流行于东亚地区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一种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82例川崎病患儿中的13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调查中共有13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患儿,其中男9例,女4例。男女比例2.25∶1;其平均年龄5.5岁。起病至确定诊断的平均时间为8.4d。13例患儿在疾病早期全部被误诊为急性淋巴结炎而采用抗感染治疗。其中有9例(69.2%)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结论: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炎症反应。而且由于其他主要临床表现在病程中出现的时间分散,容易造成川崎病诊断的延误,且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也较高。故临床上对于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年长患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使其得到早期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木村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主要发生在亚洲的青年男性,尤其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这种疾病通常涉及头颈部组织学特征为血管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HLG)。本例木村病患者发生于头颈部,主要表现为双侧面颊、腮腺、颌下腺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我们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包括US和MRI),讨论其诊断依据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林沁  庄永泽  陈淑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84-2286
目的:介绍1例木村病(Kimura’s diseaase,KD)的诊治过程.方法:病例分析及复习文献关于KD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KD因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肿瘤标志物阳性而长期误诊,因长期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反复头面部皮下结节,活检后确诊.强的松治疗伴有蛋白尿表现的KD病有效.结论:KD是一种流行于东亚地区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误诊.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摘要 1.1病例1患者女性,50岁,主诉胸闷、胸痛2年,加重3个月。入院查体发现左腋下单发肿大淋巴结,予以摘除活检,病理结果显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未确诊。胸部64排CT扫描示:右肺中叶、左肺下叶多发结节,纵隔内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双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7.
Castleman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发现左颈部肿块10年,4年前曾在外院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淋巴结炎性增生。3年前肿块复发,呈缓慢增大趋势,无任何不适症状,于2004年6月1日入住我院。查体:左锁骨上区及颈前三角区可见一凸出皮肤表面之肿块,触诊约8.0cm×7.0cm大小,质硬,表面光整,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压痛。颈部B超示左锁骨上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6.1cm×5.2cm×3.5cm。颈部MRI示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融合。全麻下行左颈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8.0cm×6.0cm×5.0cm大小,包膜大部分完整,将肿块完整切除,手术顺利,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  相似文献   

18.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5 9岁。因发现颈右侧肿块 4d于 2 0 0 3年 7月2 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4d无意中发现颈部右侧有一蚕豆样大小肿块 ,颈部B超提示甲状腺右后外侧实质性肿块 ,颈部右侧淋巴结肿大。病程中无发热、盗汗、心悸、多汗、手抖、消瘦、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等症状。既往无结核及甲状腺疾病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疾患及癌症病史。查体 :神志清 ,无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瘀点、瘀斑。双眼活动度正常 ,无突眼及眼球震颤。颈部右侧可及 1个 3cm× 3cm类圆形肿块 ,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左侧及…  相似文献   

19.
乳腺纤维瘤病1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忠  张慧玲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5):288-288,i018
患者女性 ,4 2岁。发现左乳腺肿物 1个月。查体 :左乳腺外上象限可及一 5cm× 4cm× 3cm大小的肿物 ,质硬 ,光滑 ,无压痛 ,腋窝淋巴结不肿大。临床诊断 :左乳腺纤维腺瘤 ?行包块局部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 :类圆形肿物 1个 ,直径 5cm ,边界不整 ,无包膜。切面灰白色 ,质韧 ,均质。镜检 :肿物内可见增生的乳腺导管及乳腺小叶组织 ,大部分区域为肿瘤组织 ,肿瘤细胞侵袭于导管与乳腺小叶之间 ,细胞核梭形 ,呈簇状分布 ,疏密不等 ,排列呈席纹状、束状或栅栏状。瘤细胞呈长梭形或胖梭形 ,胞质丰富 ,粉染 ,边界清。部分细胞核呈杆状 ,两端钝圆 ,位…  相似文献   

20.
木村病为临床少见病,常易被误诊、漏诊.该文报告一例木村病肾损害患者,该例患者为中年男性,以全身水肿为首发症状,在25年前已发现肾脏损害,但因未注意其淋巴结情况,一直按“慢性肾炎”治疗,11年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行切除术,当时诊断不明,长期自服激素治疗,反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腮腺肿大,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活检)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伴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不排除木村病,结合其肾活检病理及临床表现,考虑木村病肾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