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医中脾是消化,吸收与转输营养和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器官脾与胃同为“后天之本”.脾位于腹中,其经络于胃,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其主要功能为运化,运化即消化,转输.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方面.饮食经胃消化,由脾再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营养物质,转输到心肺,通过经脉运送至全身,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其水液部分,亦由脾吸收,转输,在肺、肾、膀胱等脏器的共同协作下,以保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人体营养充足,肌肉丰富,四肢温暖有力,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反之,运化不健,则营养缺乏,肢体消瘦无力,或水湿滞留,导致泄泻,水肿等.统血,是指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流出脉管之外的意思脾的统血功能,依赖于脾气的充盛,因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是气血生成的来源脾气充盛,才能发挥统摄血液的作用.如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便可引起慢性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月经过多,皮下紫斑等,就得用中药调治.  相似文献   

2.
脾有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为后天之本。脾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脾失健运则百病由生。《内经》有“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的论点。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许多医学文献都记载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治疗上多从脾论治,脾宜健,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百病不起。医学流派中易水派和温补派对脾胃的论治阐述颇多。临床常用的健脾法有:健脾补气,健脾祛湿,补中升阳,补脾摄血,温脾散寒,滋补脾阴等。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因脾失健运而引起的,腹满作胀或疼痛,食少便溏,黄疸,肢倦乏力,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便血,崩…  相似文献   

3.
脾胃为后天之本,二者同居中焦属土,生理相近,病理相连。脾属阴,喜燥恶润,主运化水谷精微;胃属阳,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李东垣《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相似文献   

4.
脾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精气皆源于脾胃。脾胃功能正常,正气充足,则体健少疾,即使患病,亦抗邪有力,病易向愈;反之,脾胃功能失常,正气不足,则体弱易病,且一旦受病,因抗邪无力,其病亦多缠绵难愈。正所谓“脾胃不足,百病由生”。李炳文老师临证,十分重视调理后天脾胃,凡视疾诊病,必先问脾胃,凡遣方用药,必顾护脾胃。1 温胃阳滋脾阴,完善脾胃论治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然其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法仅适用于脾阳脾气不足及中焦气虚寒湿…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延年益寿、身心健康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早在战国时代,历代不少医家对抗衰老延年益寿都有专门著述。晚近中医有关抗衰老的报告日益增多,其中阐述肾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较多,并以此确立了补肾、培补先天为抗衰老的法则。但“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人身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赖以生存的仓廪。故尔笔者认为在抗衰老过程中,脾胃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现小结如下,望同道斧正。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气的亏虚与否决定着人体的…  相似文献   

6.
正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治疗方法很多,疗效各异。本人从事脾胃病的临床诊治三十余载,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发现从"肝"论治脾胃病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盖因肝属木,主疏泄条达,而脾胃属土,主受纳运化,肝与脾胃木土相克,其疏泄条达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上升,又可助胃受纳腐熟,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祖国医学的脾胃是指以消化系统为主的涉及免疫、血流等多系统的功能综合单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在消化功能与动力关系密切,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活跃。  相似文献   

8.
东垣时代前后,中医学术上展开了“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的研究,李东垣认为“后天之本在脾”,突出了补脾的重要,之后,出现了张景岳、赵献可等人的补肾派,强调了补肾的重要,李中梓从而作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并重的结论。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脾胃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后来,温病学家叶天士从温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见解,补充了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见。笔者认为脾胃学说是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现将其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如下。1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生…  相似文献   

9.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证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而湿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脾病与湿盛之间互为因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 ,因此健脾祛湿为其主要治则。由于脾主升清 ,主运化水湿 ,故祛湿又不离乎脾脏 ,所以治疗泄泻脾之健运与否尤为重要。临床上健运之法多宗“脾健在运 ,不在补”之说。而吴康衡主任医师集几十年临床经验 ,进一步提出“健脾贵运 ,运脾贵温”的观点 ,认为运化必赖于阳气 ,中焦气机得温则运。告诫小儿泄泻证治中慎用凉药 ,推红参、附片、肉桂、炮姜、灶心土等温阳药为治泄圣药 ,选方常用理中辈或仿理中法 ,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取得…  相似文献   

10.
就原发性肝癌(PLC)从脾胃论治"调护中洲"治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PLC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导致"中洲"脾胃受损相关,"中洲不顾"脾胃运化失常是PLC重要的病理机制,健脾和胃、"顾护中洲"是扶正抗癌的重要举措。并通过现代文献研究结果,分析阐述了调理脾胃复方及相关辨病中药在提高机体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方面的抗癌药理作用;通过临床研究结果,佐证了健脾和胃"顾护中洲"治法方药对PLC的客观疗效和优势。最终认为,在PLC的辨治过程中,重视脾胃后天之本,"顾护中洲",采用健脾益气、健脾和胃类方药,将有助于整体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或情志失调,或禀赋不足,从而致脾失健运而水湿不化,以大便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论其治法,《黄帝内经》虽无专篇论述泄泻,但提出了从“肝、心、脾、肺、肾”五脏治泄泻的泄泻五脏论思想.此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专门论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易导致水谷不化,内生水湿,升降失调,清浊夹杂而下,而为泄泻,故泄泻与脾密切相关.现代研究中,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实是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内稳态维持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功能,当该稳态遭到破坏,则导致菌群失调,胃肠道功能紊乱,多表现为泄泻,故而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泄泻从脾论治的源起、病因病机、临床施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对泄泻从脾论治的理法方药与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经常表现出病程长、易反复的临床特点,因而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交织、久病夹瘀等复杂的疑难杂症,本文就该类复杂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从病因病机及药物上作一探讨,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下。1气血痰瘀同治脾胃居于中州,职司运化,其运行特点是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全身,即“脾以升为健”;同时,脾在志为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则  相似文献   

13.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具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作用,前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而小儿的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微较成人更为迫切,且乳食不知自节,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同时他脏之病亦可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有“后天之本”之称。故脾胃虚弱是构成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医林绳墨》说:“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近年来,随着诸多医家对脾本质研究的深入,认识到脾与免疫功能、消化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相关,证明了脾胃学说在临床上的重要性。现将本人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儿科常见病的一些临…  相似文献   

15.
邓铁涛教授 ,学说渊博 ,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 ,对中医脾胃学说尤多精辟见解。肝硬变治疗乃当今医学界难题之一 ,邓老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论治本病 ,疗效显著。现根据笔者随师笔记之点滴体会 ,将邓老治疗本病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1 治肝先治脾 ,自创软肝煎肝病治脾之法 ,先见于《难经》:“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其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亦有“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精辟论述。于是后世遂有“脾为后天之本”说。尤其以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 ,论病最为注重脾胃 ,创“…  相似文献   

16.
导师劳绍贤教授,潜心临床研究35载,尤善辨治脾胃疾病,提倡辨症与辨病相结合论治。现将其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胃痞之症,通降为顺胃癌癌前病变是指胃粘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上皮化生而言,多由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癌癌前状态发展而来。老师认为,其属中医“胃痞”之范畴,病程绵长,以胃院痞塞满闷、疼痛、嘈杂食少、大便或干或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联。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若脾失健运,胃失和…  相似文献   

17.
一、疏泄肝气、通利三焦水道以消腹水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主要依靠肺之宣发肃降,脾之运化输布,肾之气化,而三焦气机通畅方能保障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发挥,三焦疏利,水液环流无端。若肝失疏泄,则三焦气机阻滞,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水液代谢障碍,遂成腹水。临床上,对于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多用疏泄肝气,利三焦水道的治法消腹水,正如《血证论》谓:“治气即是治水”。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一组包括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泛酸或烧心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经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B超等检测尚未发现任何明确病因的疾病。一般可分为:①溃疡样消化不良;②动力紊乱性消化不良;③反流样消化不良;④混合型;⑤不定型。现就中西医结合对FD的研究探讨如下。1 FD的病因及与“脾主运化”的关系FD的发病机制不甚清楚,可能与胃、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上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精神因素等有关。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素问·灵…  相似文献   

19.
胃动力障碍性疾病以胃脘胀满或不适、早饱、嗳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当属祖国医学“胃痞”之范畴,其病位在脾胃,多由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郁壅塞,胃气上逆而致。故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从调节脾胃气机入手,已得到普遍共识。然肝升肺降与脾胃升降关系密切,并在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从基础理论并结合临床就肝肺升降理论在胃动力障碍性疾病中的作用探讨如下。1 肝升肺降主导机体的气机升降在人体五脏之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肺主气,司呼吸;肝主升,肺主降。肝肺的生理功能决定了其对整个机体…  相似文献   

20.
吴寿善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肝病专科医疗中心主任、湖北中医学院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寿善教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和科研工作 30余年 ,对治疗慢性乙性肝炎具有独到的见解 ,现介绍如下。1 重脾胃 ,调升降吴教授十分推崇《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疗原则的论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认为 :乙型肝炎虽起病于邪毒郁结 ,肝失疏泄 ,而脏腑相关 ,久病必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病体的恢复 ;脾居中州 ,是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