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0例EM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共计156处病灶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型息肉67例,炎症性息肉48例,其他15例.术后并发症:即时出血8例,迟发性出血2例,透壁性灼伤综合征1例,均经内镜下治疗和综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镜微探头超声(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2008-01~2009-08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进行MPS检查,对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隆起性病变借助于ESD技术行内镜治疗.比较术前MPS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应用ESD技术治疗黏膜下层以上的隆起性病的可行性及疗效;1mo后复查胃肠镜及MPS.结果: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34例,其中食管21例,胃11例,大肠2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8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选择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病变,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未发生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ESD术后病理诊断与ESD术前MPS诊断符合31例,诊断准确率91.18%.1mo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切除完全.结论:MPS对消化道粘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应用ESD技术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MPS和ESD联合应用,可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安晓亮 《吉林医学》2014,(3):584-584
目的:观察、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上的治疗效果以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收到的效果很好,50例中有45例患者是腺瘤性息肉,比例占到90%(广基型占40例,亚蒂型5例)。5例为炎性息肉(均为广基型),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为100%。结论:在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治疗上,针对广基型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一方法的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方式简单等特点都预示着这一方式会一直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切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价值。方法对华西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12月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并行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明确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进行ESD治疗,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4例,其中食管28例,胃13例,大肠3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9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护理,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1个月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完全切除。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充分的准备与心理护理、术中精细熟练的配合、术后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好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2消化道肿瘤(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1例)与观察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1例),比较两组手术切除情况、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完全切除率与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病灶切除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cm的行EMR治疗,直径1~2cm的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患者EUS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联合EUS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cm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化道息肉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高频电切术,观察组接受EMR治疗,比较两组息肉切除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MR治疗消化道息肉有利于提高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03~2013-03间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患有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EMR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80例患有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切除息肉组织均进行病理检查,并对患者进行1个月至1年随访。结果观察组86例患者采用黏膜切除术后均一次性完成切除,成功率达到100%;1例术后出现少量出血,采用药物止血;随访1年,无复发。对照组60例患者完成一次性切除,切除成功率为75.00%;术后有8例患者出血量较多,采用钛夹后止血;随访1年,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7.50%。将观察组的切除成功率、复发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何金晓 《当代医学》2016,(26):99-100
目的:探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90例胃息肉患者,共120枚息肉,均通过内镜下给予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分析其效果。结果本组90例患者(120枚息肉)中,115枚息肉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之后其病灶完整被切除,治愈率为95.83%(115/120);剩下的5枚息肉予行第2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3例(3.33%)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出血,通过内镜止血后停止,1例(1.11%)患者在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通过给予保守治疗停止出血。9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较好,治愈率高,且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操作简单;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杨叶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4):1666-1668
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内镜下切除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有蒂息肉患者采用单纯电切(9例)或单纯尼龙绳结扎(8例),扁平小息肉(9例)患者采用热活检钳治疗,广基息肉患者(9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组有蒂息肉(17例)、扁平小息肉(9例)、广基息肉(9例)患者分别采用尼龙绳结扎联合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氩等离子凝固术(APC)、尼龙绳结扎术治疗.结果 对照组行单纯电切术者发生即时性出血1例,延迟性出血1例;行单纯尼龙绳结扎术者4周后内镜复查发现息肉部分残留1例,再次结扎后治疗成功;行热活检钳治疗者疗效较好,但术后腹痛较为明显;行EMR者3例创面损伤较大,采用金属夹进行闭合,术后腹痛较剧烈,4周后复查其中2例患者见金属夹残留.治疗组患者内镜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无明显不适,术后9例患者出现轻度腹胀、腹痛等不适,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4周后复查内镜见创面均已愈合.结论 内镜下切除术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安全可行,应根据患者息肉特点选择创面损伤小的内镜下切除术或联合应用,糖尿病应视为消化道息肉单纯电切术的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12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切除效果、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除成功率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P=0.028);两组术后1 d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高于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 d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下降,且术后1、3 d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相较于传统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手...  相似文献   

13.
朱晓蕾  陈志坦 《海南医学》2012,23(23):58-6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含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发现的1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确认病灶的深度。结果手术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病变长径0.8~5cm(平均1.63cm),ESD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5min),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2例,息肉2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所有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下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96例患者给予ESD手术治疗,统计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术后病理、并发症。结果: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93.75%(90/96)。术后病理:间质瘤20例,平滑肌瘤1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腺瘤型息肉1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9例,炎性息肉7例,异位胰腺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3例,腺癌2例,其他病变7例。并发症:3例出血,2例穿孔。结论:ESD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吴和顺  李文芳  施广石 《广东医学》2003,24(10):1115-11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减轻患者外科手术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ll例患者根据病变的形态及部位的不同,病变呈隆起的,单纯用息肉切除法进行,对于扁平隆起型、凹陷型的,则需用黏膜切除法进行。结果 1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EMR术后全部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证明均未浸润肌层,术后定期随访1~36个月,未发现复发,无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早期胃癌行黏膜切除术,既经济又减轻患者外科手术的痛苦,并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计  吴小微  晏妮 《当代医学》2022,28(4):64-66
目的 分析消化道息肉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进行消化内镜治疗的1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对比组(高频电切术)与实验组(黏膜切除术),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切除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ESD方法治疗的3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层次,再行ESD治疗?步骤为:①标记;②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③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④完整剥离病变?结果:本组32例病变中,食管病变12例,胃内病变20例,27例(84.4%)完整切除,借助圈套器切除4例,1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未能完整切除?术中穿孔2例,其中食管1例,胃1例,术后出血2例,内科治疗后好转?结论: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开展?  相似文献   

18.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8例胃息肉患者,有186枚息肉,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患者,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治愈率95.16%,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切除胃息肉降低外科手术创伤性,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创伤小,易被接受;围术期给予有效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李小安  赵奎  李晓辉  赵微 《西部医学》2012,24(7):1255-1257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67例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或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67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4例,息肉18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3例,间质瘤2例,孤立性静脉瘤2例,囊肿1例;病变在胃镜下切除46例,抽取囊液1例,外科手术切除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