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非户籍妇女孕产期保健的直接医疗费用进行调查,了解非户籍妇女产前保健和住院分娩经济负担,探讨非户籍妇女孕产期保健筹资的公平性.方法 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间单月在上海市某二级综合医院分娩的所有非户籍人口产妇,共475例,对孕产期保健经济负担进行调查.结果 475例研究对象住院天数平均为5.93天,研究对象平均产前检查直接医疗费用为897.03元.阴道分娩组住院直接医疗费用平均为1 378.26元,各项费用构成占前3位的是手术费、检验费、西药费:剖宫产组住院直接医疗费用平均为3 169.64元,各项费用占前3住的是手术费、西药费、检验费.家庭年收入<2万元组孕产期保健直接医疗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最高.占家庭年收入的22.17%.结论 相对于低收入的非户籍人口家庭来说,非户籍妇女的孕产期保健费用仍偏高,而较高的孕产期保健费用可降低非户籍妇女的孕产期保健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现场随机拦截访问的形式对江东区669名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对建立产检情况、第一次产检时间、产检次数、孕产期保健知识指导和接受产后上门访视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 istic分析。结果: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在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收入水平的育龄妇女产检率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第一次产检时间及产检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流动人口妇女的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是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降低收费水平,为流动人口孕产妇提供便捷的孕产期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现场随机拦截访问的形式对江东区937名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对孕产期保健优惠政策的知晓率仅为25.1%,51.5%认为整个孕期的产检次数应听从检查医生的建议,医护人员、朋友与家庭成员、电视广播是获得孕产期保健知识的主要途径,书刊与小册子、录像示教、医生保健人员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是最喜欢的宣传教育方式。结论:根据不同层次妇女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孕产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九江市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九江市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现状,探讨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九江市3476例农村育龄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结果:农村育龄妇女普遍存在孕产期保健意识缺乏现象,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地点主要选择县、乡两级,农村育龄妇女孕期保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半数以上不愿意接受医生指导的孕期常规筛查项目,调查对象认为"没必要"筛查;尚有17.3%的农村育龄妇女在停经4个月后才进行初次产检;1.4%的农村育龄妇女选择家庭、村级卫生所为分娩地点。结论:建议给予县、乡两级孕产期保健服务能力建设以持续和重点支持。建议采用进村入户发放传单、张贴标语、讲解典型事例、与家庭成员商谈等更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形式,消除农村育龄期妇女孕产期保健知识的盲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新疆牧区牧业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利用状况,为新疆牧业医院制定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及能力建设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3个牧业县1055户游牧和665户定居牧业人口家庭中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8年新疆牧区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为91.9%(游牧90.7%,定居93.3%)、住院分娩率70.0%(游牧65.5%,定居75.3%)、产后访视率21.7%(游牧17.4%,定居26.8%),均远低于2008年全国平均水平;44.8%的孕产妇没有接受孕早期产前检查,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及以上医院产前检查的比例较高;非住院分娩妇女中69.7%是由接生员/村医和家人/朋友接生,可及性差是导致新疆牧区孕产妇在家中分娩最主要的原因;新疆牧区游牧产妇的住院分娩率和产后访视率低于定居者;游牧孕产妇保健的可及性低于定居家族。结论: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孕产妇保健服务需要量大且远未被满足,政府在牧区尤其是游牧点应加大卫生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健康保障制度和牧民医疗救助制度,改善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6.
影响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的社会因素。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根据目的抽样的原则,抽取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以及地方级别的关键知情人士进行焦点小组访谈、个人深入访谈和关键人物访谈。结果:家庭经济贫困的妇女相对经济好的妇女更不容易利用保健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吸引妇女到医院分娩,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母婴死亡率;交通对孕产妇利用保健服务有很大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是计划外生育妇女利用孕产期服务最主要的障碍;流动妇女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率低;当地农村仍奉行一些关于生孩子的传统习俗。结论: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限制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加强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妇女的管理;对农村妇女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7.
西藏农牧区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层随机抽样,入户访问了1512名3岁以下儿童的母亲.结果 妇女产前检查覆盖率为77.6%,平均产前检查次数为3.89次,5次以上产前检查率为26.3%,住院分娩率为40 4%,83.9%的妇女接受过孕期卫生保健宣传教育,产后访视的比例为66.2%.家庭有无副业收入、是否牧区、个人卫生状况、产前保健宣传教育、动员住院分娩、孕期保健知识等是影响是否进行产前检查的主要因素.结论 该地区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有显著改善,但目前产前检查次数仍然偏低,住院分娩率偏低,缺乏孕产期保健常识是影响孕产期保健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孕期卫生保健知识,促进产前保健和住院分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目前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定制出具有较高科学合理性的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XX市的育龄妇女共2086名,对这些流动人口的育龄妇女建立产期保健卡、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以及住院分娩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家庭收入的不同、文化程度的不同、配偶文化程度的不同,这些因素导致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尤其是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状况分析:不同的家庭收入情况、不同的文化程度情况以及不同的配偶文化程度是导致目前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的最为主要的三个因素;②干预对策:首先,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来强化对流动人口育龄期妇女尤其是其家属的保健知识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保健知识水平;其次,合理降低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收费水准,减轻流动人口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流动人口育龄期妇女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孕产期保健服务。总之,强化和深化对流动人口育龄期妇女的孕产期保健管理力度与深度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帆  唐晓君  刘铁  张专  龙敏  汪洋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350-4352
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地区孕产期保健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项目县的700名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16名卫生服务管理者/提供者以及40名妇女进行个人访谈。结果:孕产期保健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负担、体制障碍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和医疗体制是影响母婴保健服务可及性的主要因素。结论:提高农村地区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加强农村地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系统建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地位,同时适当增加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并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妇幼保健工作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云南、贵州、青海和西藏4个省(自治区)的6个县445名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被调查妇女的平均产前检查率为78.24%,低于2008年全国农村93.7%的平均水平和四类农村81.2%的平均水平;产后访视率仅为30.7%,低于同期54.3%的农村平均水平和58.9%的四类农村平均水平;平均住院分娩率为52.18%,低于2008年87.1%的农村地区和64.3%的四类农村的平均水平。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相对低下。建议有效解决住院分娩的间接费用;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建立村医的有效激励机制,夯实三级保健网网底。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s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ealth services in the village on utilization of maternal care in rural HeBei,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DATA: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4273 women who gave birth to one child at least, living in a stratified sample of 288 villages in HeBei Province. FINDINGS: 54.8% of the women had at least one pre-natal care visit, 27.5% gave birth in a health care facility, and 18.1% had post-natal check-up. Utilization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age and parity and positively to education. Occupation was related to use of pre- and post-natal services, but not to home birth. Per-capita income and living arrangement are not related to utilization. MCH worker in the village promote pre- and post-natal care, but also home delivery. Village doctors promote pre-natal care and hospital delivery but do not promote post-natal check-up. Women tend to avoid the maternal services in the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but some are ready to travel to city hospitals for delivery and post-natal care. CONCLUSIONS: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all three maternal care services are clearly needed. These programs should address not only women of child bearing age but also care providers, MCH workers in particular. Township health center should reach-out and motivate women to use their accessible services.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地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质量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育龄男女对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的利用情况和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保健需求。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于2001年对安徽、广东、青海、重庆4省(市)8个村的105名育龄男女分成16个小组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结果 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情况较好;村级孕产妇大多在乡镇卫生院分娩;妇女产后多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育龄妇女中分别有72.5%,35.3%和70.6%的人了解有关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最佳形式是与医生和保健人员面对面地交流与咨询。结论 应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农村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为农村育龄男女提供完善的计划生育指导;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促进农村群众生殖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高邮农村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的健康现状及保健意识,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促进妇女健康、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农户,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585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受访育龄妇女两周患病率为14.5%,慢性病患病率为7.9%,住院率为5.1%。调查前一年妇科检查率为91.6%,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率为47.9%。结论:需提升育龄妇女对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重要性的认知,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项目检查和检验水平。医生/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作用对农村妇女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健康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青海省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为青海省完善分级诊疗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青海省2个市和6个民族自治州走访医疗机构55家(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站),随机调查各医疗机构在岗的卫生人员880人。结果 880名医务人员中,20.7%为藏族,61.2%为女性;牧区医疗机构中藏族医务占牧区调查总人数的33.0%;研究生学历水平的医疗卫生人员集中在市区,基层医疗机构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各类地区和各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认可度较高,达84.3%;牧区对分级诊疗制度非常认可的比例明显高于农区(χ2=11.89,P<0.01)和市区(χ2=6.01,P<0.05);30.1%的人认为该政策可以"解决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30.5%的人认为"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56.3%的人认为个人专业能力对政策的落实"有一定影响",33.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仅有10.5%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农区和牧区医疗卫生人员认为当地居民不选择基层首诊的第一因素是"基层医疗设备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分别占27.7%和26.3%。结论 青海省卫生人力资源不足是影响分级诊疗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卫生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将为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外来孕妇对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6~7月对上海市19个区县的450名外来孕妇进行现状调查。结果:被调查孕妇中,86.00%已经建册,91.11%进行了产检,75.56%将来准备在二、三级医院分娩,72.89%准备在上海分娩。从影响因素看,影响孕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有丈夫户籍、收入和医保,丈夫为上海户籍、家庭月收入高和享有医保的孕妇更愿意选择在上海和二、三级医院分娩;外来孕妇选择医院时首先考虑医疗质量(占68.56%),但"规范产检"受到经济收入的影响。研究显示,孕期保健服务的利用与孕妇年龄、妊娠史、孕妇本人及丈夫的文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目前上海市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平价优惠政策推广,使得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生育经历的孕妇之间对孕产期服务利用差距逐渐缩小,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并加大保健服务的宣传力度,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加安全、高质量、公平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自述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农村育龄妇女就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5个推广示范县抽取18~45周岁的9 355名农村育龄妇女,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在9 355名农村育龄妇女中,3 720名自述有生殖道感染症状,占39.8%;有1种症状的占生殖道感染育龄妇女的55.7%,有2种症状的占33.7%,有≥3种症状的占10.6%;有症状农村育龄妇女就医率为48.9%;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人均年收入、婚否、对生殖道感染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和感染症状是农村育龄妇女就医的影响因素。结论 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率较高,但就医率不高。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high rates of early childbearing, maternal mortality, and under-five mortality, little is known about factors that affect access of teenage mothers to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MCH) services in Niger. This paper explores potenti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MCH care services by adolescent mothers. Using the third wave of the Niger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 (NDHS) 2006, we estimate thre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o asses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antenatal care (ANC) and safe delivery care services among adolescent women, as well as full immunization received by children born to adolescent mothers. The analytical sample includes 934 adolescent mothers out of 1,835 respondents aged 15–19, and within this group, 493 mother–child dyads for children aged 12–59 months. Possessing any level of education was found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d use of all three selected MCH services, while urban residence and higher incom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d use of two of three MCH services studied. Higher birth order plus a birth interval more than 2 years for the most recent birth appeared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r probability of antenatal care visits and safe delivery care. This study finds that women who attended at least four ANC visits we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safe delivery care, and the children whose mothers had safe delivery care we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full immunization. Therefore, an effective program should be designed to promote a continuum of MCH care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adolescent women who are uneducated, poor and residing in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