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培训效果,提升医护人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第5版《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资料,于2010-2011年对贵阳市及周边具备接生条件的46家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共计238名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结果培训前医护人员理论及操作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86.13%和85.29%,接受培训后理论及操作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35.29%和33.61%。培训前后医护人员有关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的理论及操作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能显著提升医护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水平,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法复苏的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教材,全院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为培训对象,从2006年1~12月进行系统培训,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培训前后2005年、2007年出生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结果: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05年为9.56%,2007年为3.83%,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1);②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2005年为87.34%,2007年为98.56%,培训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1);③新生儿窒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5年为86.71%,2007年为59.42%,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④新生儿窒息死亡率,2005年为10.13%,2007年为1.45%,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结论: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是关键所在,重视复苏后处理是减少及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基层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的方法。方法 1选取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高的山区县和川区县各一个作为研究地区,选择经济基础相当的山、川区县各一个作为对照地区;2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地区和对照地区进行调查;3对两个地区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产儿科、麻醉科医护人员统一进行规范化"新生儿复苏"培训,培训后完成理论和操作考核;4对研究地区采取驻县专家蹲点的形式,定期深入助产机构,对业务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技术现场培训,对制度的建立进行督导,对照地区无上述措施。结果 1培训后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6.223,P=0.000)及复苏流程操作的掌握程度(t=6.538,P=0.000)与培训前相比明显提高。半年后,研究地区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1.848,P=0.076)及复苏流程操作(t=1.364,P=0.185)保持较好,对照地区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7.41,P=0.000)及复苏流程操作(t=13.82,P=0.000)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研究地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2.07%下降至1.48%(χ2=7.41,P=0.006),窒息死亡率由164.43/10万下降至54.63/10万(χ2=4.03,P=0.0447);对照地区上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地区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复苏设备配备齐全,建立了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对照地区部分机构手术室设备不全,尚未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结论采取驻县专家蹲点的形式,有助于基层人员新生儿复苏技能的提高,促进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效果的相关性,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与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生儿复苏教程》为培训资料,于2002年~2003年对全体产、儿科及相关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采用回顾法对焦作市妇幼保健院2001年~2005年出生的693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效果。结果:2001年活产新生儿1643例,新生儿窒息160例,复苏成功率95.00%,死亡率4.90‰。2004年活产新生儿1760例,新生儿窒息123例,复苏成功率99.19%,死亡率0.57‰。2005年活产新生儿1820例,新生儿窒息119例,复苏成功率99.16%,死亡率0.55‰。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后,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3.9,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3.78,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6.0,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6.25,P<0.05。且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苏效果显著相关。结论:加强参与复苏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复苏技术,并强调实习操作。加强产、儿科协作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新生儿复苏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对新生儿复苏人员复苏知识、技能的知晓率及保持率的作用;对新生儿复苏成功率、窒息率、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参与新生儿复苏的所有产、儿科医护人员及麻醉师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建立新生儿复苏项目质量控体系前后一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及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建立新生儿复苏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后所有参与新生儿复苏的人员对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的知晓率及保持率。结果 2014年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发生率下降(1.57%降至0.77%),死亡率下降(9.38/万降至2.15/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与新生儿复苏的人员其新生儿复苏知识及技能均明显提高,知晓率上升(P0.05)、保持率良好。结论通过建立新生儿复苏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了复苏人员的复苏技能,从而提高了新生儿复苏成功率,降低了窒息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在临床培训应用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开始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操作程序培训及指导后进行复苏后的应用效果评价。选择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2010年至2011年为对照组,2011年至2012年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进行复苏后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轻度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8%比4.85%,0.29%比0.54%,P均小于0.01)。观察组复苏流程临床应用率,快速评估和正压通气100%,正压通气加心脏按压100%,气管插管70%,药物95%。结论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操作程序培训及指导后进行复苏后的应用效果评价,可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复苏流程并正确操作,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全市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中如何采取持续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培训效果,为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5版为基础,案例引导结合复苏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关键点制定复苏演练流程。以医院为单位进行培训及操作演练,组成产儿合作参赛团队参加每年度全市新生儿复苏技能操作模拟竞赛。根据实施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的不同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前5年(2005-2009年)和后5年(2010-2014年),并对培训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培训第1年和第5年新生儿复苏技能考核,操作的规范率由74.07%上升到92.59%,新生儿复苏关键技术的规范性得到明显提高。产儿合作由77.78%上升到100.00%(χ~2=18.65,P=0.00)、胎粪吸引由29.63%上升到88.89%(χ~2=19.64,P=0.00)、ABCD复苏顺序由62.96%上升到92.59%(χ~2=6.86,P=0.01)、气管插管由70.37%上升到92.59%(χ~2=4.42,P=0.04),肾上腺素的应用由70.37%上升到92.59%(χ~2=4.42,P=0.04)。2014年与2005年相比,中山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死亡率及病死率分别下降48.98%、75.23%、25.77%。前后5年对比:窒息发生率由2.01%下降到1.26%(χ~2=477.18,P=0.00);窒息死亡率由0.72‰下降到0.33‰(χ~2=39.35,P=0.00);窒息病死率由3.57%下降到2.65%(χ~2=6.00,P=0.01)。结论案例引导培训演练、操作模拟竞赛巩固知识技能可有效调动围产工作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复苏知识技能掌握的规范性,促进产儿合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蒋叶均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6):2332-2332
目的:探讨绍兴地区基层医院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现状及改进措施。方法:问卷调查,对象为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医护人员。结果:在绍兴地区基层医院,47.0%的人员未参加过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相关培训,75.9%的人员近3年内未参加培训,77.1%的人员临床参与过新生儿窒息复苏。结论:行政干预、技术培训双管齐下才是提高基层医院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培训效果,探讨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方法采取课堂讲授与互动强化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方式,将培训对象对该技术的知晓率、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分析培训对象对该技术培训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后培训对象对该技术知识的知晓率和平均成绩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急需该技术的占97.10%;认为该技术适用的占85.50%;对该技术掌握程度、培训授课形式和互动强化形式满意度均达到了100.00%。结果表明,培训对象不同专业与平均成绩有关(P〈0.05)。结论本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互动强化环节对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应选择专业对口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在县级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复苏长效机制试点干预的效果,以便总结经验,在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在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确定的4个对照县进行调查并与干预县进行比较。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相关知识与自信心水平、新生儿复苏制度建设、新生儿窒息发生及死亡变化情况。 【结果】 1)干预县新生儿科医生参加高危分娩术前讨论、分娩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窒息病例评审等制度建立率均在90%以上,对照县均低于55%。2)干预县和对照县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9.19±1.18)和(8.40±1.52)分(t=3.922,P<0.001),自信心平均得分分别为(57.33±2.50)和(54.09±8.19)分(t=3.541,P=0.001);对照县医务人员核心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均低于70%,且均显著低于干预县。3)干预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8.83%下降至5.99%(χ2=11.300,P=0.001),因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率由27.60/105下降至5.03/1052=3.142,P=0.076);对照县这两个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在县级医疗机构建立新生儿复苏工作机制,可加强院内新生儿复苏培训、促进科室间协调,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开展新生儿复苏院内培训及复训模式,评价其培训效果。方法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落实产、儿科合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对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讨论,对院内培训后医护人员现场操作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新疆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 NRP)及院内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及死亡情况。结果①受训人员操作情况:实施院内培训前,初步复苏操作率为93%,其中65%的患儿初步复苏步骤不全面。正压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及应当给予气管插管的患儿的操作正确率偏低。院内培训后,初步复苏操作率为90%,其中82%的患儿实施了完整的初步复苏操作。正压人工通气的操作率较院内培训前有明显上升。②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2000年的5.75%降至2013年的3.2%,现场死亡率由2000年的2.5‰降至2013年的1.18‰。2004年底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 NRP)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重度窒息发生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异(χ2值分别为75.96、4.75,均P<0.05),但现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χ2=2.39,P>0.05)。接受院内培训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83、3.68,均P<0.05),但现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Fisher P>0.05)。培训周期延长至1年,窒息的发生率及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χ2值分别为1.07、0.51,均P>0.05),现场死亡率亦无统计学差异(χ2=0.81,P>0.05)。结论通过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培训,可促进综合医院科室间的协调,提高了受训人员的操作水平,提高了Apgar评分为0~1分患儿的抢救水平,降低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探讨复苏管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23家助产机构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高危儿转诊网络。 结果 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由3.40%降低到1.01%,围产儿死亡率由10.22‰降低到5.76‰;分析三个级别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率,2012年与2008年比较,一级和民营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新生儿窒息率的降幅分别为69.53%、42.08%、51.48%。 结论 建立培训基地,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项目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产儿科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能力,在试点地区建立包括政策、规章、人员和资金支持在内的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的长效机制。方法在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确定的4个项目县开展项目活动。为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组计划实施了省级师资培训班、县级定期复训,建立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制度,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督导与评估,举办专家研讨会及经验交流会等22项子活动。项目结束后,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4个对照县进行调查并与干预县进行比较。结果①政策影响方面:干预县新生儿科医生参加高危分娩术前讨论、分娩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窒息病例评审等制度建立率均在90%以上,对照县均低于55%。项目省将中澳项目所引进的知识、管理制度和经验扩展到全省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②能力建设方面:干预县和对照县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9.19±1.18)分和(8.40±1.52)分(t=3.922,P<0.001),自信心平均得分分别为(57.33±2.50)分和(54.09±8.19)分(t=3.541,P=0.001);对照县医务人员"快速评估的四项内容"、"羊水污染且无活力是否需要立即气管内吸引胎粪"等核心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均低于70%,且均显著低于干预县。③临床效果方面:干预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8.83%降至5.99%(χ2=11.300,P=0.001),因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率由27.60/10万降至5.03/10万(χ2=3.142,P=0.076);对照县这两个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澳项目在政策影响、能力建设和临床效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技术能力和自信心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而且促成项目省出台了一系列降低新生儿死亡的政策、规章和制度,以项目为契机促进妇幼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袁雪  王惠珊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5):1938-1939
目的:了解北京市新生儿窒息死亡的状况。方法:分析1998~2002年北京市新生儿窒息死亡的监测资料。结果:北京市新生儿窒息死亡专率总体水平趋于下降,地区分布显示,城区占17·02%~22·22%,近郊区占39·68%~48·94%,远县占30·77%~38·00%;93%以上的窒息新生儿死前在市、县级医院就诊,92%以上的窒息新生儿死前经住院治疗。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对北京市新生儿窒息死亡专率的下降起了重要作用;近郊区、远县窒息新生儿死亡构成比高于城区,提示应在此地区建立转运体系,并进行危重病儿征象识别的培训。建议在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同时,加大力量开展对产前防治窒息的应用性研究,力争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下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萧县2006~2012年早期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探索相关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萧县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重点分析早期新生儿死亡水平变化情况和主要死因,并对预防新生儿死亡发生提出干预措施。结果 2006~2012年早期新生儿平均死亡率为8.5‰,2007年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最高,达到15.7‰,不同年份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16,P﹤0.001),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因顺位中前三位依次是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结论萧县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提高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和系统管理,提高基层产科人员知识技能,有助于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基层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疾病筛查(以下简称新筛)工作人员对新筛基础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安徽省186名新筛工作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新筛工作人员基础知识平均得分为74.9±16.4分,及格率为86.6%。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单位类型、单位级别、新筛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称和学历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基础知识得分和及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担告知谈话工作的新筛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得分和及格率均高于从事非告知谈话工作的工作人员;新筛基础知识得分和及格率均与接受业务培训的次数有关,接受培训3次以上的工作人员高于3次以下的工作人员。结论新筛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知晓水平较好,但仍应加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新筛业务培训。  相似文献   

17.
甄妙平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65-1966
目的总结恩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新法复苏方法与效果,探索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水平。方法对296例新生儿窒息与新法复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6例新生儿窒息经新法复苏,成功抢救286例,死亡6例,放弃治疗4例,成功率96.6%。结论新生儿窒息经新法复苏,即国际公认的ABCDE法,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死亡综合干预的效果 ,探讨新生儿窒息群体防治工作的切入点。方法 :实施广西综合性妇幼卫生保健项目的 7个贫困山区县采取强化政府行为 ,增加资金和设备投入 ,规范妇幼卫生管理和保健服务 ,加强县乡级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和孕产期保健适宜技术培训 ,实行医疗扶贫救助等措施。结果 :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由1995年的 6 .93‰降至 2 0 0 0年的 3.5 0‰ ,降幅 49.74%;救活了 17844人窒息新生儿 ;其发生率由 12 .6 1%降至 9.37%,降低了 2 6 .19%;孕期保健率提高了 35 .70个百分点 ,住院分娩率提高了 11.0 4个百分点 ,高危住院分娩率提高 6 .18个百分点 ;Topsis法评价结果 ,2 0 0 0年新生儿窒息、孕产妇保健质量最优 ( Ci=0 .840 8) ;单因素相关分析 ,孕期保健与新生儿窒息发生高度负相关 ( r=- 0 .946 ,P<0 .0 0 5 )。结论 :实行政府领导下的综合性干预措施 ,提高孕产期保健质量 ,是新生儿窒息群体保健一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新生儿窒息的住院费用,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新生儿复苏项目,减轻新生儿窒息疾病经济负担提供建议。方法选择年分娩量较大(〉1000活产/年)的省级医院2所、地市级医院2所、县级医院2所。查找2009年和2010年两年间在上述医院发生的全部新生儿出生窒息病例,从医疗机构2009年和2010年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出生窒息住院病例记录中,收集有关出生窒息诊治费用的资料,包括诊断、急救、住院、药品、手术等直接医疗费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调查891例,住院费用均数为5171.8元,各省之间、各级别医院住院费用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住院天数、不同省份、不同级别医院以及病人来源为住院费用的相关因素。结论加强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减少重度窒息的发生,完善疾病诊疗规范,可减少新生儿窒息病例的医疗费用,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