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对照组30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12、24、48周时观察患者HBV DNA PCR检测不到的患者比例、ALT复常率、HBeAg转阴患者的比例。结果:替比夫定组治疗后12、24、48周与拉米夫定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在治疗第12、24、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及HBeAg阳性患者阴转率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较高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对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 选取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52例及拉米夫定组50例.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600 mg口服,1次/d,拉米夫定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1次/d,两组均治疗72周.观察治疗第12、24、48及72同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乙肝病毒(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血清IFN-γ及IL-4水平.结果 随治疗时间增加,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V DNA和HBeAg转阴率均有升高,且替比夫定组升高程度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两组IFN-γ、IL-4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第24、48、72周时,替比夫定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同一时期拉米夫定组,而IL-4水平明显低于后者(P<0.05或P<0.01).结论 替比夫定可纠正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失衡,且改善作用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美能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使用拉米夫定治疗24 ~72周产生耐药的慢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单独口服替比夫定进行治疗,治疗组50例口服美能片加替比夫定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2组治疗结果进行观察.结果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ALT、AST和TBIL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HBV DNA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 美能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肝炎疗效显著,适用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每组各3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时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结果治疗12周时,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组患者HBVDNA低于检测值的比例分别为76.7%和36.7%(P〈0.01);HBVDNA较基线下降≥3log10copy/ml比例分别为90.0%和66.7%(P〈0.05),HBV DNA降幅分别为(5.60±1.96)log10copy/ml和(4.47±1.41)log10copy/ml(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46.7%与20.0%(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6.7%和13.3%(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73.3%和53.3%(P〉0.05)。治疗24周时,两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的比例分别为70.0%和60.0%(P〉0.05);HBV DNA较基线下降≥3log10copy/ml比例分别为100.0%和80.0%(P〈0.05);HBV DNA降幅分别为(5.60±1.68)log10copy/ml和(5.60±2.10)log10copy/ml(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33.3%与26.7%(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0.0%和26.7%(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90.0%和73.3%(P〉0.05)。24周综合疗效评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替比夫定组有1例出现临床耐药外,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ALT复常率和综合疗效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恩替卡韦抑制HBV DNA能力、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替比夫定,但24周时两组间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和对孕妇、婴儿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1×106copies/ml的孕妇118例,分为替比夫定组58例,对照组60例.替比夫定组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天,产后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时和产后6个月时血清HBV DNA水平;两组婴儿在出生后即刻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在出生即刻、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检测出生时、1月龄、7月龄时血清HBsAg及HBV DNA阳性率,以及7月龄时抗-HBs的水平.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新生儿的发育指标.结果 血清HBV DNA水平孕28周时,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即刻替比夫定组(5.63±9.5)×103 copies/ml较对照组(2.60±3.50)×107 copies/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替比夫定组(0.56±1.94)×106copies/ml与对照组(2.28±2.26)×107copies/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7月龄时母婴传播率分别为0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发育不良.结论 替比夫定片可以有效地阻断HBV母婴传播,且安全性高,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方法:100例入组患者,口服替比夫定600 mg,每天1次,治疗52周进行疗效评估。以52周出现HBeAg血清转换有无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基线ALT、基线HBeAg、基线HBV DNA、治疗期间HBV DNA变化模式(12、24、36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治疗期间HBeAg变化模式(12、24、36周HBeAg下降>1 log及12、24、36周HBeAg下降>2 log)1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替比夫定治疗52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81%,HBeAg血清转换率31%,病毒学突破率4%。治疗52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HBeAg值相关(P<0.01),而与基线ALT值和基线HBV DNA无相关性。其中基线HBeAg≤500 PEIU/ml与HBeAg>500 PEIU/ml的患者52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24周时HBeAg下降>2 log...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25例,恩替卡韦组23例,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4,12,24,48,72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4,12,24,48,72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12,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8周及72周时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6.0%、40.0%和8.7%、1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强效抗病毒作用,近期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48,72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恩替卡韦组。两药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乙肝病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6例,替比夫定联合胸腺五肽组28例,单用替比夫定组28例,用药前、用药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复查HBV DNA.结果 (1)用药3个月后两组HBV DNA均数有显著性差异,替比夫定+胸腺五肽组低于单用替比夫定组(P<0.05);用药1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HBV DNA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用药1个月及3个月后替比夫定+胸腺五肽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单用替比夫定组,有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后替比夫定+胸腺五肽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单用替比夫定组(92%vs89%),但统计学上无显著件差异.结论 替比夫定与胸腺五肽联用后使HBV DNA水平下降更加显著,特别是提高HBV DNA转阴率,说明替比夫定与胸腺五肽联用能增强抗乙肝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8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不同抗病毒方案分为单药替比夫定(Ld T)组(29例)、单药恩替卡韦(ETV)组(30例)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LAM+ADV)组(26例)。抗病毒治疗96周以上,比较3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12、24、96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和乙肝病毒DNA(HBV DNA)转阴率,治疗后96周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转阴率及转换率、HBV耐药率及Child-Pugh分级变化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96周以上的抗病毒治疗。3组治疗后第12周、24周及96周ALT复常率差异和HBV DNA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96周Ld T组HBe Ag转阴率为42.9%,高于ETV组的22.7%和LAM+ADV组的20.0%,Ld T组HBe Ag血清转换率为28.6%,也高于ETV组的13.6%和LAM+ADV组的15.0%,但3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Child-Pugh分级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3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抗病毒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有效抑制患者HBV DNA复制和改善肝功能,Ld T组在HBe Ag转阴率和转换率上可能优于另两组,3组其他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黄芩苷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113例CHB患者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黄芩苷和替比夫定,对照组应用替比夫定,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乙肝五项、HBV DNA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均较前得到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在HBeAg阴转率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在HBVDNA阴转率方面,有优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芩苷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与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不孕、流产中的作用及二者关系,进一步 揭示不孕、流产的病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345例不孕、流产妇女血清中的AsAb与 EMAb,按AsAb检测结果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EMAb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 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16.67%和19.51%,而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43.64%和42.86%,显著高于 AsAb(-)组(P<0.01,P<0.05)。继发不孕妇女中AsAb(-)组EMAb阳性率为18.18%,AsAb(+)组EMAb阳性率 为32.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0.01>P>0.05)。结论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因个体免疫反应差异使某些 人易对体内、外物质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从而导致不孕或流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本题选择N,N′-二甲基亚硝基脲(DMNU),N,N′-二乙基亚硝基脲(DENU),及其类似物N,N′-二甲基亚硝基硫脲(DMNTU)、N,N′-二乙基亚硝基硫脲(DENTU)为代表,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水解反应速度、脂溶性(HPLC的logk′值)、水解产物和致突变能力。证明了硫脲的脂溶性大于脲的脂溶性。DMNTU对TA100菌株的致突变能力最强,其它较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黄疸及睡眠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水疗联合抚触组)50例,对照组(单纯沫浴组)50例。①测定两组10日、28日的体重、身长、上臂围;②观察记录胎便转黄时间,测定皿清胆红素;③记录24h睡眠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10日、28日体重、身长、上臂同增长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5日时,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睡眠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水疗联合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能加速胎粪的早排出,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论述足月妊娠分娩的发动和维持依靠气的推动、温煦、气化、固摄功能和血的营养、濡润功能。顺利分娩既要气血充足,还要气顺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调补气血,是促进产程,预防难产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结果阐明调补气血中药加强产力、促进产程主要是从改善产妇全身情况,提高机体抗应激、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即所谓使产妇气血充足调和,充分发挥气血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