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是孕期并发的最常见肝病.据统计,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约为0.025%~0.08%,而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约为非妊娠妇女的6倍,且妊娠晚期的发病率较高,对胎儿或新生儿可造成严重威胁.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在妊娠各期均可发病,妊娠早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反应加重.妊娠晚期发病可使妊娠高血压病的发生率升高,重症肝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妊娠合并肝炎的妇女,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且病毒性肝炎的孕妇可以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慢性肝炎者妊娠可使肝炎活动诱发为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合并肝硬化的孕妇18%~35%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
《大家健康》2009,(9):74-75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为主,国外以洒精中毒多见。A: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重叠感染,通常经过慢性肝炎阶段演变而来,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理及转归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五年来我们应用七项免疫学检查指标(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自家免疫),对正常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进行了观察。其结果:急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状况尚好,慢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情况较复杂。病毒的作用,免疫复合物的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病理损害不同程度地参与慢性肝炎的发病;肝硬化患者是细胞免疫低下,体液免疫失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弓形虫感染对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2例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间接血凝(IHA)方法检测弓形虫抗体,同时应用ELISA法进行弓形虫抗体IgM、IgG检测。结果:92例病毒性肝炎中4例IgM和IgG同时阳性,2例IHA1∶64,同时IgM,总感染率为6.25%。在AVH、CVH、HG、HCC中,弓形虫感染率分别为2.86%、5.26%、9.05%、16.70%、50%,其感染率随肝炎病程加重而升高。合并弓形虫感染可导致肝损害加重,其中总胆红素升高明显,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相比明显增高(P<0.05)。而ALT值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弓形虫感染可加重病毒性肝炎的病程,延长肝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广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HCV基因型别,评价HCV感染在上述肝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第2代酶免疫试剂盒检测患者的抗-HCV抗体,阳性者再用型特异PCR方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186例原发性肝癌、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0例肝硬化及48例健康成人抗-HCV检出率依次为2.15%,5.26%,6.67%,2.0%和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9例抗-HCV阳性病例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全部为Ⅱ型,其中2例同时伴有Ⅳ型感染.结论:广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CV感染比例较低,主要为Ⅱ型感染.HCV在广西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发病中所起作用可能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免疫功能紊乱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常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亢进.本文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检测分析,了解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体液免疫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若按病原分类,公认的病毒性肝炎有五型,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我国有1亿多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平均每年发病约140万,居法定传染病第三位,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仅次于HBV感染。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中50%以上转为慢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因此说HBV与HCV是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1,2]。近年来公认α-扰素(IFN-α)是治疗乙型肝炎(HB)及丙型肝炎(HC)最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肝功能不全发展到晚期,出现了以黄疸、出血、肾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称之为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因素通过肝脏纤维化导致肝硬化发生,在严重肝硬化基础上,由于各种诱因而发生的肝功能衰竭。其特点为患者多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发生。就其本质与急性肝功能衰竭一致,急性肝衰的关键在于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而慢性肝衰的启动环节在于肝纤维化。研究肝功能衰竭发病机制时,发现枯否细胞功能严重障碍所导致的内毒素血症是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预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4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肝硬化进行分组,进行MELD评分,观察MELD分值的变化并比较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差异。【结果】①所观察病例的MELD评分均在20分以上(包括20分);其中肝硬化组(46例)的MELD值为31.89±1.07,慢性肝炎组(118例)为34.03±0.81,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间MELD分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患者起病时有无肝硬化的基础,可能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不大。②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在20≤MELD<30为42.4%(28/66),30≤MELD<40为73.2%(52/71),MELD≥40为96.2%(26/27),MELD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结论】MELD评分系统是一种适用于我国而且比较可靠的预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引起的一组慢性肝炎综合征,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两者治疗迥然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肝脏的特殊炎症反应,以血清内存在自身抗体、高r-球蛋白血症及肝组织呈碎屑样坏死为特点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相似文献   

11.
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含。灵长类动物、猩猩、长臂猿虽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一)病人人感染HBV后,由于机体免疫反应和感染病毒量的不同,可呈现复杂多样的临床现象,有亚临床型(无症状感染)、HBsAg携带者、急性肝炎(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分慢性活动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重型肝炎(急性肝坏死和亚急性肝坏死)。一般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水平。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DA及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DA升高比例分别为55%、43.8%、87.9%及70%,肝炎后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P分别为0.008、0.000)。肝炎后肝硬化组ADA血清水平亦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P均为0.003)。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DA与门冬氨酸转氨酶、球蛋白、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14、0.376、0.424、0.306),与白蛋白、胆碱脂酶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05、-0.351)。结论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血清ADA升高主要反映肝脏储备合成功能逐渐降低,而不能很好反映肝细胞受损及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13.
胆红素是反映肝功能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 ,直接预示着病情的轻重 ,血清总胆红素 >171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其持续存在 ,可发生广泛肝内泥沙样结石、胆汁性肝硬化 ,乃至肝细胞液化或凝固性坏死。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病病情急危的表现之一 ,提示病情发展快 ,病死率高 ,有效地促进黄疸消退是治疗的关键。目前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尤其是重型肝炎和急、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尚缺乏特效疗法 ,而血浆置换、血液净化和外科手术等治疗费用昂贵。为此 ,探索出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药物方法是当务之急 ,现就近年来病毒性肝炎高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情况。方法:对166例儿童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纯感染127例占76.51%,其中HAV感染48.8%,HBV感染16.27%,HCV,HEV感染均为2.4%。CMV感染66.3%,其它病毒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39例,占23.49%,其中双重感染21.68%,三重感染1.81%,单纯感染及重叠感染均未检出HDV,EBV感染,急性肝炎151例占90.96%。其中黄疸型11例占66.61%,淤胆型肝炎7例占4.21%;慢性肝炎4例占2.41%;胆管闭锁1例占0.6%;重型肝炎1例占0.6%;肝硬化2例占1.2%,甲型肝炎以1-3月发病居多占全年的43.32%,急性肝炎均痊愈。结论:1岁婴儿以CMV感染为主,2-5岁以后以HAV感染为主,甲肝,丙肝主要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均与HBV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毒素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5例,采用偶氮显色鲎试验方法测量其血清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前高于存活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病情的进展,治疗后死亡组内毒素水平逐渐升高,而存活组则逐渐下降;血清内毒素水平越高,病死率越高,反之越低,呈正相关。结论:内毒素能反应肝细胞坏死及再生情况,其动态检测可以预测重肝的发展过程,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是难治性疾病,而糖尿病亦是一种尚未完全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两者合并常常相互影响,治疗比较困难,且预后较差。为此,我们对1998年12月~2002年4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19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全国人群感染率达40%~70%,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约占我国人口的10%,现症病人约3千万,其中10%最终演变为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肝纤维化在乙肝急性期时已被启动,至慢性期时已形成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其纤维化是造成肝功能异常和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8.
血清蛋白电泳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病毒性肝炎领域,血清蛋白电泳主要用于肝炎后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本文对血清蛋白电泳在病毒性肝炎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血清蛋白电泳对急性肝炎没有诊断价值,对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有诊断意义,对慢性肝炎的疾病程度有一定的判别价值。基于慢性肝炎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可能提升血清蛋白电泳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病因和发病原理尚未确定,目前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水源因素有关. (1)嗜肝病毒:世界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似与肝癌分布一致,临床注意到肝癌病人常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过程.肝癌病人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肝癌病人合并肝硬化者可达86.7%.  相似文献   

20.
造成急性肝坏死的因素较多,有病毒、药物、化学制品、细菌内毒素和肝脏急性缺血等因素,其中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因。乙型肝炎病毒(HBV)作为暴发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发病机理和治疗已有报导。本文对暴发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的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