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用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性,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结果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AI活性明显减低,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溶栓后t-PA活性升高,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凝血-纤溶动态图在脓毒症凝血纤溶失衡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凝血-纤溶动态图(CF)在检测脓毒症患者凝血和纤溶失衡中的作用.方法 对24例脓毒症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凝血、纤溶变化,进行常规方法检测和凝血-纤溶动态图检测.对比分析常规检测和凝血-纤溶动态图的特点.结果 在常规检测方法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纤维蛋白元含量(Fbg)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D-二聚体(D-D),纤溶酶原含量(Plg)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处于继发纤溶亢进状态.在CF检测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反应时间(CST)、凝固时间(CT)缩短,最大振幅(ME)、聚合速度(ACE)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对照组比较,虽然脓毒症组溶解时间(FT)延长,但溶解速度(AFE)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处于纤溶亢进状态.脓毒症组中平衡时间(BLT)、平衡指数(BLE) 2.55±0.39、2.05±0.21与对照组2.25±0.34、1.70±0.19比较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脓毒症凝血-纤溶的平衡被打破,凝血为主.结论 凝血-纤溶动态图既有凝血和纤溶的参数,又有平衡参数,在检测脓毒症患者凝血纤溶的不平衡中,比常规方法更敏感、特异.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凝血和纤溶指标与冠心病(CHD) 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甘氨酸盐析沉淀定量法和ELISA 法测定了50 例CHD 患者(心绞痛29 例,急性心肌梗塞21 例) 和25 例健康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 和D- 二聚体(D- dimer,DD) 含量。结果:CHD 患者血浆Fg 和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心绞痛者Fg 和DD 含量分别为(4-34 ±0-64)g/L,(0-84 ±0-88)mg/L(均P< 0-05) ,急性心肌梗塞者增高更显著,分别为(4-94 ±0-88)g/L,(1-37±1-41)mg/L( 均P<0-01) ,呈急性心肌梗塞> 心绞痛> 对照组(P< 0-01 或P< 0-05)。结论:高水平Fg 和DD 与CHD 患病率和病变程度相关,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 (AS)是冠心病 (CHD)的发病基础 ,高脂血症作为AS的独立危险因子已被广泛认可。近年来 ,随着对人体凝血 /纤溶物质的深入研究 ,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在CHD高凝状态的形成及在AS基础上的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1] 。本文测定了CHD血瘀症和非血瘀症患者PBMC表达的促凝活性 (P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 1)活性 ,并与血浆脂类水平关系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本组冠心病血瘀症组和非血瘀症组各2 0例 ,冠心病诊断按WHO诊…  相似文献   

5.
6.
7.
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对20 AMI例患者(均于6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后2小时,4小时,24小时,48小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没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含量(F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及D-二聚体含量(D-Dimer),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溶栓前比较,溶栓治疗后2小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大幅度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48小时的指标均恢复到溶栓前水平,(P〉0.05)溶栓治疗前后抗凝血酶Ⅲ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溶栓治疗后AMI患者凝血活性明显减弱,纤溶活性明显增强,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癌凝血纤溶异常与其转移、激素受体状态、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密切关系。方法检测30例乳腺癌血浆6项凝血和纤溶指标,统计分析其变化与淋巴结转移、细胞增殖、受体状态等的关系。结果良性对照组与乳腺癌组FiB由(3.05±0.44)g/L增高至(3.39±0.52)g/L(P〈0.05)、D—Di由(0.27±0.06)μg/ml增高至(0.36±0.16)μg/ml(P〈0.05)、PAI-1由(26.14±3.30)ng/ml增高至(34.59±3.68)ng/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血浆FiB(3.70±0.47)g/L和PAI-1(37.36±2.71)ng/ml较无转移者增多(P〈0.05);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30%者PAI-1含量增加(36.40±3.57)ng/ml(P〈0.05)。t-PA含量在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下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病理分期乳腺癌患者之间APTF(P〈0.01)、FiB(P〈0.01)、D—Di(P〈0.05)和PAI(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纤溶指标与乳腺癌增殖、转移、分期等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和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指标,并有利于血栓前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凝血纤溶状态的改变,探讨各指标对于肝炎的指示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各类肝炎患检测凝血因子、AT、PC、PS等29项指标以反映凝血抗凝系统状态;检测t-PA、PL、PAI、PLG、FDP、α2PI、DD、C、Fg、PAP:Ag、DD不改变外,其余各类肝炎患各指标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差异;各指标均与肝炎的严重程度相关;AT/α2PI比率均<1;α2PI低于正常人的40%时,病人可出现出血,AT<20%预后不佳;vWF:Ag/Ⅷ:C比值升高提示患有并发DIC的可能。结论:肝炎患抗凝活性下降,存在着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防治出血,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水平在手指再造术中的变化与规律,以及其对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实行手指再造术的15例(19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治疗前后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进行研究对比,找出凝血与纤溶系统在此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变化规律及其对手术的影响。结果:凝血与纤溶系统在手指再造术中的变化波动较为明显,机体的自我修复与防护功能大大增强。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手指再造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围体外循环期凝血与纤溶活性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围体外循环(CPB)期凝血、纤溶活性状态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火箭电泳法、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了20例围CPB期病例的Ⅷ因子相关抗原(VWF);抗凝血酶Ⅲ(ATⅢ:Ag);纤溶系统指标,纤溶酶原活性(plg:ac),纤溶酶活性(plm:a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c),同步测定血小板计数,血细胞压积(HCT),结果显示,CPB开始后血小板,ATⅢ:Ag,plg:ac明显下降,而VWF、plm:ac、tpA:ac均升高,术后24h虽有恢复但仍异常,说明围CPB期存在凝血激活及纤溶活化,而纤溶过度活化是CPB术后非外科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在进展型脑梗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俊学  芦琳  芦璐 《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57-158,16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进展型脑梗死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特点。方法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聚集率(PAgT)、抗凝血酶活性(AT:A)、抗凝血酶抗原含量(AT:Ag)和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活性(t-PA:A)。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浆PT、TT、aPTT显著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而Fbg、PAgT和vWF显著高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进展型脑梗死患者AT:A、AT:Ag和t-PA:A水平显著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较高的凝血活性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是其病情进展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可以用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水平综合判断进展型脑梗死的预后,指导临床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辨证与血凝纤溶系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CHD)辨证的关系。方法:在对269例冠心病人临床辨证的基础上,检测分析CHD各证型病人及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PM-140)、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血凝纤溶系统指标。结果:较之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的各证型组的异常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各证型组之间比较,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的5项指标异常的程度最明显,尤以心血瘀阻证为著。结论:①抗凝血指标(AT11I)的变化与冠心病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GMP-140显著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监测和血栓前状态评价的有效指标。③冠心病各证型均存在纤溶活性(t—PA与PAI—1)低下状态,心血瘀阻和痰阻心脉证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凝血与纤溶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征)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D二聚体(DD),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共检测158例标本(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4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2例,妊娠期高血压组30例,正常妊娠组52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的PT、APTT明显降低(P〈0.01),FIB、DD、PAI-1明显升高(P〈0.01或P〈0.05),tPA无显著差异;妊娠期高血压各组间除tPA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参数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疾病的加重,参数变化越显著。结论检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T、APTT、FIB、DD和PAI-1等指标,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鸣 《基层医学论坛》2016,(14):1909-1910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PCI术成功的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给予2组患者口常规药物治疗,另给观察组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对比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FIB)。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t-PA、PAI-1、FIB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PA、PAI-1、FIB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通过提高体内AT-Ⅲ、t-PA水平,降低FIB、PAI-1水平来调节冠心病患者PCI后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拟对凝血-纤溶多功能分析仪(以下简称CF)与常规凝血、纤溶的检测作一比较分析,探讨其临床价值。1材料和方法1.1对象随机抽取24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病例选取男女不论,平均年龄39岁。1.2仪器①法国产STAGO-STA自动血凝仪。②PK(A)-I血凝-纤溶多功能分析仪(CF),广东培康医疗电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爱平  杨叶  叶阳 《西部医学》2007,19(5):791-792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30例UAP患者和15例冠脉造影无狭窄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抽静脉血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纤溶蛋白原(Fg)含量。结果与正常人相比,UPA患者血浆中t-PA活性减低,PAI活性增高,Fg和DD含量增高。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调凝血的失调,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亚红 《广东医学》1999,(4):276-277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11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和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论病毒性炎患者血血浆凝血因子水平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各测定值的异常与肝损害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凝血及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分别为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较有代表性的分子标志物,能较好地反映体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本文就其特性、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