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溶血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摘要 患者女 ,3 4岁 ,因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2 0余年 ,于 2 0 0 3年 2月 1 9日入院。入院时查体 :胸骨左缘第 3~ 4肋可闻及 4~ 5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显示室间隔缺损 (隔瓣后 )。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隔瓣后 )。2月 2 4日下午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VSD封堵术。术中左室造影显示室缺为漏斗型 ,最窄处为 6 6mm ,底部约为 1 2 0mm ,用 1 6 0mm的封堵器封堵。术后反复行心脏彩超及X线左室造影 ,显示缺损处仍有少许左向右分流的血流束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仍可闻及 1~ 2级收缩期杂音 ,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 3级收缩期杂…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9岁.因"心脏杂音9年"入院.平素无症状,未行特殊治疗.体检: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全收缩期杂音,P2轻度亢进.辅助检查:X线胸片轻度肺淤血征象.心脏超声检查:左房内径36 mm,左室内径47 mm,右房内径32 mm,右室内径17mm,室间隔膜部连续中断7mm.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膜部缺损.  相似文献   

3.
王晓彦  张丽  李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449-3449
心室间隔缺损(VSD)是指左右心室间隔的完整性遭受破坏,导致了左右心室的异常交通,绝大多数为先天性,少数为后天性,可经导管行心室隔缺损封堵术。目前采用美国AGA公司  相似文献   

4.
<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常见并发症[1],由于采用封堵伞介入方法治疗VSD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患者所选择。笔者采用此方法治疗4例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彭超  王朝富  方颖 《贵州医药》2011,35(3):267-268
患儿男,1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9年入院。平时剧烈活动时感心悸、胸闷、气促不适,无喘息、发绀。查体:血压104/71 mmHg(1 mmHg=0.133kPa),口唇无发绀,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5次/min,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Ⅳ/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6.
方洁  庄海峰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473-3474
我院自2004年以来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32例,经过严密的监护,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lO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50例惠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 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介入治疗的效果,回顾性总结21例膜部室缺封堵术的临床应用。超声心动图显示膜部室缺直径4~8mm。选用Judkin右冠脉导管和泥蚯导丝,通过室缺建立轨道,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封堵。结果表明,20例治疗成功,1例嵴内型室缺术后封堵器脱落。20例随访1~8个月,无异常表现。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之一,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手术而言,它的突出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安全性好、不留手术瘢痕,且能达到与手术治疗相同的效果。室间隔缺损(VSD)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3%,位居第二位。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导管室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施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41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穿孔(ventrie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伴有循环功能急剧衰竭,治疗棘手且病死率高,预后极差[1],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联合应用封堵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AMI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今我科成功封堵治疗9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结果9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共有28例心律失常,均表现为束支阻滞。术后共有3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中,2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分析其发病原因,与封堵器直径≥10mm具有密切相关性,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避免选择过大的封堵器可能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郭俊晓 《中国医药》2012,7(10):1209-1210
目的 探讨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5-8月2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行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口插入食管超声探头,根据室间隔缺损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手术开始后TEE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位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TEE显示封堵器与室间隔缺损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术后4~7d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分流及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TEE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有效,无需体外循环,创伤小,无X线辅助,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方法 、可行性和初步经验.方法 85例患者术前均用经胸超声筛查.取前胸壁长2~3 cm切口,右心室前壁缝荷包,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由右心室荷包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结果 成功封堵83例,中转体外循环修补缺损2例.随访3~39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可作为适宜微创封堵的室间隔缺损患者治疗时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入路术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传统术式失败的原因,总结左侧入路的临床经验。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VSD 25例行传统术式封堵,VSD直径为2~12(7±6)mm。传统术式建立动静脉轨道,输送系统从右室侧进入左心室。左侧入路术式封堵者无需建立动静脉轨道,仅将导丝经缺损送达右心室、肺动脉,沿导丝将输送鞘管送至右心室,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结果其中传统术式成功20例,失败5例,均因为输送鞘不能通过缺损,改行左侧入路后4例成功,1例失败。VSD传统术式封堵成功率为80%(20/25),总体封堵成功率为96%(24/25),介入封堵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12.5%),21例(87.5%)无分流,1例(4%)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4%)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论针对部分VSD患者,传统术式失败时,可尝试进行经左室入路介入封堵VSD,初步表明经左室入路介入封堵VSD安全有效,对部分合适的患者,如直接选用经左室入路,有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改良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开胸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室间隔缺损导管介入治疗始于1988年.我们自2003年应用与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O)构造相同的国产VSO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手术配合的探讨。对本院本组病例40例进行手术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手术配合经验。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室缺)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之一。较大的缺损在婴幼儿期手术,可避免形成严重肺动脉高压,造成右向左分流而失去手术时机。本文总结463例3岁以内婴幼儿室缺术后护理的体会。1 临床资料自1990年1月至1999年6月,我科对463例婴幼儿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室缺修补术,其中男262例,女201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2.2岁,体重4~25kg。单纯室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的合适剂量。方法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32例(其中ASD16例、VSD16例),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随机分为3mg/(kg·d)组和5mg/(kg·d)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天抽静脉血并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4天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mg/(kg·d)组与5mg/(kg·d)2组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第4天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5mg/(kg·d)相比,口服3mg/((kg·d)的阿司匹林即可同样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9.
心脏破裂国内生前确诊者甚少。我们遇见1例,生前以床边微导管检查确诊,报告如下;患者,男,73岁。2天前以突然发作气急,恶心、呕吐、肢凉,冷汗不止,于1980年1月9日来诊。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及下壁心肌梗塞入院。入院时血压90/60,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120,心音低钝,可闻第四心音,两侧肺底少许湿性罗音,  相似文献   

20.
弹簧圈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1988年Lock等首先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封堵器关闭肌部小型室间隔缺损及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缺损,随后有cardioSEAL封堵装置和Sideris纽扣式封堵器等应用于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