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27例)、缬沙坦组(26例)、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组(联合组,27例),三组患者均连续给予控制血糖和血压治疗2周,在此基础上,三组分别采用贝那普利、缬沙坦、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对所有患者的血压、空腹血糖(FPG)、血清电解质(K+)、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蛋白进行观察,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治疗前后血压、24h尿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与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FPG、K+、BUN、SCr、Ccr及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尿蛋白方面疗效较单一用药好,临床可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中应用缬沙坦进行干预治疗对血脂的影响,并分析其抗炎分子机制。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10只。A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B组和C组均为高脂血症模型组,两组均进食高脂饲料达8周,其中C组在第9周开始进行缬沙坦14mg/(kg·d)药物灌肠处理,而B组则采取生理盐水灌肠。待喂养第8周末,采取三组大鼠内眦静脉血,检测其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待第18周末(缬沙坦干预治疗10周后),利用2%戊巴比妥钠行腹腔麻醉后,采取三组大鼠心室内血液,检测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并留取主动脉全长用于提取RNA,一部分用于HE染色观察动脉内膜的改变。结果第8周末,B、C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组:(10.18±2.06)、(1.71±0.25)mmol/L;C组:(9.32±2.22)、(1.74±0.39)mmol/L]明显高于A组[(2.07±0.43)、(1.12±0.2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8周末,B、C两组的TC值[11.10±2.54)、(10.02±1.99)mmol/L1明显高于A组[(2.58±0.22)mmol/L],B组血清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IL-8[(166.11±21.09)mg/L、(1.55±0.18)μg/L、(166.85±54.37)ng/L、(410.22±29.27)ng/L]明显高于A组[(85.31±28.51)mg/L、(0.84±0.25)pg,L、(90.07±30.34)ng/L、(270.82±20.1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缬沙坦干预治疗10周后,C组血清中hs—CRP、TNF-α、IL-6[(98.25±12.77)mg/L、(1.18±0.30)μg/L、(92.26±29.37)ng/L]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缬沙坦干预治疗18周后,B组hs—CRPmRNA、TNF—α mRNA和IL-6mRNA[(2.76±0.40)、(3.21±0.46)、(2.33±0.35)]明显高于A组[(1.00±0.04)、(1.01±0.03)、(1.02±0.03)]和C组[(2.76±0.40)、(3.21±0.46)、(2.33±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缬沙坦能够降低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血脂水平,抑制促炎因子释放,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发挥出可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孙良 《中国医药导报》2013,(30):94-96,100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叶酸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临床效果及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长春市第二医院确诊为高血压肾病的患者合计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缬沙坦联合叶酸治疗,对照组单用缬沙坦治疗。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8周的血压、血尿素氮(BUN)、肌酐(Cr)、同型半胱氨酸(Hey)、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变化以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SBP)[(135.34±8.79)mmHgl、对照组的SBP[(145.65±8.58)mmHg]与实验组舒张压(DBP)[(75.43±5.79)mmHg]、对照组DBP[(86.54±6.87)mmHg]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SBP与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BUN[(5.83±0.97)mmol/L]、Cr[(102.34±18.67)μmol/L]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BUN[(6.68±1.04)mmol/L]和Cr[(115.79±21.35)±mol/L]浓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BUN和Cr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Hey浓度[(11.26±2.87)±mol/L]低于对照组[(14.19±2.53)μmol/L1,实验组治疗后叶酸[(13.87±1.43)nmol/L]、维生素B12[(685.43±143.21)nmol/L]高于对照组叶酸[(7.43±0.97)mmol/L]、维生素B,2[(396.58±98.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UAE[(109.43±34.12)±gmin]、血清Cysc[(1.73±0.45)mgL]低于对照组的UAE[(226.49±78.95)μg/min]、血清CysC[(3.58±1.09)mgL],eGFn[(76.49±38.67)mL/min]高于对照组eGFR[(63.58±24.65)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缬沙坦与叶酸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肾功能的损伤,更有效地保护肾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均在20~200μg/min,所有患者经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物和(或)采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空腹〈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随机分成2组,A组为治疗组(33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10mg/d,B组为对照组(35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加用安慰剂,疗程12个月。2组患者在治疗后3、6.9及12个月监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及AER等。结果A组在3、6.9和12个月后AER分别是(24.3±6.5)μg/min、(22.5±7.8)t,g/min、(21.8±4.3)μg/min和(20.5±6.4)μg/min,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24.8±3、7)μg/min、(47.9±5.7)μg/min、(53.2±9.5)μg/min和(59.8±9.2)μg/min,P〈0、05),与治疗前(44.2±7.1)μg/min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在9和12个月分别是(53.2±9.5)μg/min和(59.8±9.2)μg/min,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中西医治疗方案治疗肾性高血压,具体采用缬沙坦及黄芪注射液,并评价该治疗方案治疗肾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组和两药联用组,两组疗程均为8周。监测治疗前后治疗有效率、血压、肾功能相关生化等。结果缬沙坦组治疗总有效率62.9%;两药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7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在治疗4周后血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4.8周后血压未见明显变化(P〉0.05)。在治疗后第4周时两组血压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两药联用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8周后,两组间血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24h尿蛋白量均出现显著改善(P〈0.05)。两药联用组的Scr与24h尿蛋白量要显著低于缬沙坦组(P〈0.05);尽管两药联用组的BUN指标参数要低于缬沙坦组,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及黄芪注射液治疗肾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用缬沙坦。  相似文献   

6.
李藿 《中国医学创新》2013,(29):140-141
目的:探究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来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72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24例。三组患者均注射胰岛素或给予降糖药,当血糖达到标准后给予降压药物。A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1次/d,B组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1次/d;C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缬沙坦80mg,1次/d,疗程为半年。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以及24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结果:治疗前,A组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为(145.8±26.4)μg/min,B组为(148.1±27.9)μg/min,C组为(147.7±26.2)μg/min;治疗后,A组为(123.2±17.3)μg/min,B组为(124.5±18.3)μg/min,C组为(107.8±17.5)μg/min。经治疗后。C组患者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C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硝苯地平控释片、缬沙坦单独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比较,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2例本院患者,经8周氟伐他汀40mg/d洗脱期后,随机分为A组(氟伐他汀40mg/d,n=48)及B组(氟伐他汀80mg/d,n=44),共治疗4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经氟伐他汀治疗48周后,A、B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分别由干预前的(0.20±0.18)cm^2,(0.20±0.19)cm^2。显著缩小为(0.12±0.15)cm^2,(0.114-0.12)cm^2(均P〈0.05);B组较A组能进一步缩小斑块面积,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TC(3.82±O.89)mmol/L、LDL—C(2.27±0.66)mmol/L浓度较治疗前的(4.25±1.03)mmoL/L,(2.68±0.71)mmol/L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B组血TC(2.57±0.89)mmol/L、LDL—C(1.28±0.5)mmol/L的浓度均较治疗前的[(4.24±1.11)mmol/L,(2.63±0.88)mmoL/L]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消退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在缩小斑块面积方面较小剂量组更具优越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行积极的血脂干预,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1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7例。A组给予缬沙坦治疗,80mg/次,1次/d,口服;B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10mg/次,1次/d,口服;C组给予缬沙坦40mg/次,1次/d,氨氯地平5mg,/次,1次/d,口服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C组有效率高于A、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小剂量奈件下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有效方案。方法将2009年3月~2012年5月长沙市第一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80例EDN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降血糖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60例)接受贝那普利治疗,B组(60例)接受缬沙坦治疗,C组(60例)接受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治疗20周后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转化生长因子β(TGF—B)、血清胱抑素C(Cy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MAP、UAER、β2-MG、TGF-β、CysC均显著下降(P〈0.05),C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A组与B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EDN具有改善肾功能、耐受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对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使用常规治疗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以1个月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一B(Apo—B)的水平变化。结果:1个疗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G【(1.74±0.45)mmol/Lvs(2.33士1.02)mmol/L]、CHOL【(6.34±0.58)mm01/Lvs(7.57±2.37)mmol/L]、LDL—C[(2.36±0.32)mmol/Lvs(2.99+0.79)mmol/L]、Apo—A1【(1.35±0.67)mmol/Lvs(1.59±0.78)mmol/L]、Apo-B『(1.57±0.37)mmo]/Lvs(3.08±1.09)mmol/L]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上述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水平具有理想的调节作用,作用确切,恢复较快,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入住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的96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组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口服缬沙坦80 mg/d,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1片/d。服用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125.7±11.5)mm Hg vs(141.4±12.5)mm Hg和(72.5±10.5)mm Hg vs(88.5±10.2)mm Hg,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4.83±0.72)mmol/L vs(5.79±0.74)mmol/L,(2.03±0.68)mmol/L vs(2.36±0.64)mmol/L,(3.06±0.92)mmol/L vs(3.23±0.93)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0.22)mmol/L vs(1.12±0.24)mmol/L,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TLRs)系统在肾脏衰老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3月龄组(青年组,n=20)、12月龄组(中年组,n=20)和24月龄组(老年组,n=20)大鼠肾脏中TLRs系统分子、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分子以及炎症因子包括趋化因子配体3(CCL3)、CCL4、CCL5、CD80、肿瘤坏死因子-d(TNF—α)和白细胞介素-12b(IL-12b)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①12月龄组和24月龄组体重[(466.86±32.62)、(617.8±57.34)g]、肾重[(43.25±0.50)、(5.01±1.00)g]、三酰甘油(TG)[(2.32±0.46)、(3.22±0.82)mmol/L]和尿蛋白/肌酐比值[(164.81±38.31)、(256.00±49.39)mg/mmoL]高于3月龄组[(236.3±12.28)g、(1.67±0.68)g、(1.20±0.32)mmol/L、(146.01±22.72)mg/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月龄组大鼠血尿素氮(BUN)水平[(6.86±1.10)mmol/L]高于3月龄组[(5.73±0.47)m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肌酐(SCR)、血糖(GLU)和胆固醇(CrtOL)水平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月龄组肾重I(5.01±1.00)g]和尿蛋白/肌酐比值[(256±49.39)mg/mmoL]高于12月龄组[(3.25±0.50)g、(164.81±38.31)mg/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12月龄组和24月龄组TLR2、TLR3、TLR4、TLR5、TLRll表达水平均高于3月龄组,24月龄组TLRl和TLR3水平高于3月龄组,24月龄组TLR9水平高于3月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LR6、TLR7、TLRl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8未检测到。24月龄组TLRl:TLR2、TLR3、TLR4、TLR5、TLRll水平高于12月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2月龄组和24月龄组IK—Ba和活化的磷酸化NF—κBp65(Phospho—NF—κBp65)水平高于3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月龄组NF—κBp65水平高于3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月龄组NF—κBp65和Phospho—NF—κBp65水平高于12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24月龄组CCL3、CCL4、CCL5、CD80、TNF—d和IL-12b水平高于3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组CD80和IL-12b水平低于3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月龄组CCL3、CCIA、CCL5、CD80、TNF-仅和IL-12b高于12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s系统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而在肾脏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12例为研究对象,将伤后48h内出现肾损伤(AKI)患者纳入观察组(61例),未出现AKI患者为对照组(15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差异,ROC曲线评价血清Cys—C诊断AKI的准确度,比较观察组中不同肾功能分级患者Cys—C的差异及预后转归。结果①观察组血清Cys—C、BUN、Scr水平[(2.81±0.83)mg/L、(9.02±2.64)mmol/L、(254.8±120.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0.24)mg/L、(6.10±1.07)mmol/L、(87.8±12.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eGFR水平[(36.5±24.2)mL/(min·1.73m2)]显著低于对照组[(76.2±19.7)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Cys—C、BUN、Ser诊断AK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0.86l、0.905,Cys—C的ROC曲线面积明显高于BUN、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中AKI、2、3期分别为20、17、24例,不同AKI分期患者Cys—C、BUN、SCr、eGFR水平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KI患者血清Cys—C与Scr呈正相关(r=0.836,P〈0.01),Cys—C与eGFR呈负相关(r=-0.812,P〈0.01)。结论血清Cys—C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诊断指标,相对于Scr、BUN等指标敏感性、特异性更高,在AKI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对初发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诊治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10例,按BMI标准分为三组,A组(BMI〈25 kg/m2)118例、B组(BMI:25~28 kg/m2)117例、C组(BMI〉28 kg/m2)75例,随访时间1~3年。随访结束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肾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低血糖晕厥、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并发症。结果随访结束时,C组血肌酐[(142.6±44.3)μmol/L]、尿白蛋白[(142.0±36.7)mg/24 h]、尿钠[(579.4±163.8)mmol/24 h]水平均高于A组[(122.2±36.3)μmol/L、(113.2±23.2)mg/24 h、(422.3±125.9)mmol/24 h]及B组[(127.9±40.8)μmol/L、(120.3±32.6)mg/24 h、(467.8±155.4)mmol/24 h]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尿肌酐A组[(9.3±1.9)mmol/24 h]、B组[(9.1±2.1)mmol/24 h]、C组[(9.4±1.7)mmol/24 h]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和C组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值越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越严重。A、B、C三组糖尿病足、低血糖晕厥、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方案有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胰岛素剂量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BMI越大,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越大,预后越差,对过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及早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5月广东省东莞市寮步医院感染性休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乳酸水平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并根据APACHEⅡ分值分为A组(<20分)、B组(20~<30分)、C组(≥30分);对比分析三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分别统计治疗后死亡(死亡组)与存活患者(存活组)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分值及血乳酸清除率,同时,对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分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5.3 ±2.6) mmol/L、(12.7±4.8)分]明显低于B组[(9.6±4.3)mmol/L、(33.8±7.4)分]、C组[(14.2 ±6.2)mmol/L、(62.3±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分值[(13.7 ±6.4)mmol/L、(53.8±12.6)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7.3±4.2)mmol/L、(28.7±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血乳酸清除率[(3.7±2.4)%]明显低于存活组[(14.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分值呈负相关(r=-0.732,P<0.05).结论 通过检测血乳酸,计算早期血乳酸清除率,结合APACHEⅡ分值情况,进而对感染性休克的病情程度作出较准确判断,以改善临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对比剂肾病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在全部采用水化治疗的基础上,他汀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3天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未服用阿托伐他汀及其他调脂药。观察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2天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浆光抑素C(CysC)的变化,计算出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留尿标本测定尿肌酐、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尿渗透压。结果阿托伐他汀组GFR术后1、2d显著高于对照组[(96.10±13.93)mg/L比(70.34±12.38mg/L),P〈0.05]、[(96.84±15.38)mg/L比(83.46±14.34)mg/L,P〈0.05];尿NAG/Cr术后1、2d阿托伐他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12±0.30)mg/L比(1.34±0.33mg/L),P〈0.05]、[(1.28±0.31)mg/L比(1.42±0.35)mg/L,P〈0.05]。结论对比剂可造成轻微的一过性肾损害。阿托伐他汀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3d给药,可改善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近端肾小管功能,提示可能有预防对比剂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晓宏  陈灿 《医学综述》2014,20(20):3806-3807
目的观察口服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地特胰岛素后对患者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既往口服磺脲类治疗效果不佳而未曾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以体质量指数(BMI)作为患者体质量的评估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BMI<24 kg/m2者为A组(20例);24 kg/m2≤BMI<28kg/m2者为B组(22例);BMI≥28 kg/m2者为C组(24例)。三组均给予地特胰岛素治疗,起始剂量为0.2 U/(Kg·d)。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及胰岛素用量。结果治疗后A、B、C组FPG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08±0.38)mmol/L vs(14.07±1.22)mmol/L、(5.03±0.39)mmol/L vs(14.01±1.20)mmol/L、(4.9±0.47)mmol/L vs(13.52±1.49)mmol/L,均P<0.05)],三组间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C组与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降低最显著;治疗后HbA1c值A、B、C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52±0.40)%vs(8.46±0.48)%、(5.48±0.38)%vs(8.28±0.60)%、(5.54±0.37)%vs(8.36±0.58)%,均P<0.05];治疗前后BMI仅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C组>B组>A组。三组间地特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药物剂量[(18.88±2.66)U]显著高于A、B两组[(13.45±1.47)U、(14.73±1.42)U,均P<0.05]。结论口服磺脲类失效的患者起始地特胰岛素治疗,可有效降低不同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患者体质量无显著增加,肥胖患者体质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