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7,(13):142-144
目的分析探讨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来我院急诊就诊的90例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模式,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急救、急诊过程中各项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 45例对照组患者中,40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8.89%(40/45);45例治疗组患者中,44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7.78%(44/45)治疗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差异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两组患者急救、急诊过程中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致残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率分别为13.33%、4.44%、15.56%和73.33%;治疗组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率分别为2.22%、2.22%和93.33%,未见致死患者,两组患者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提高了急诊外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雷毅  李静 《贵州医药》2024,(1):142-143
目的 探讨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90例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以休克指数为指导评估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各45例,比较两组急救相关指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预检分诊的时间、构建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分诊急救时间,在减少并发症的同时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急诊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诊抢救流程及急救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整体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创伤病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创伤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创伤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创伤控制时间﹦13.60, t住院时间﹦7.39,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 〈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2%,观察组为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P 〈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使用急救护理干预进行全面、及时的护理,可提高患者创伤病情的治疗有效率,缩短病情控制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同时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对胸痛患者急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98例胸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急诊治疗。对比两组急救时间及急诊医疗费用、急诊诊断符合率、45 min内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及医疗费用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诊断符合率为95.92%,45 min内抢救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急诊诊断符合率为81.63%,45 min内抢救成功率为83.6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助于缩短胸痛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进而有利于疾病的良好转归,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急诊科接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进行抢救,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抢救。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患者满意度分别为(0.5±0.2)min、(60.3±12.1)min、(9.3±2.1)min、(94.1±2.2)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护理路径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率,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昏迷患者急诊救治中的护理应用和体会。方法选择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昏迷患者102例,将随机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急诊和康复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并对两组经抢救存活的病例随访3个月,以Bathel(巴塞尔)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2-3%;对照组抢救成功率74%;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14,P<0.05)。观察组干预前Bathel评分(32.83±8.54)分,FMA评分(31.61±7.43)分,对照组干预前Bathel评分(33.20±8.63)分,FMA评分(31.54±7.31)分,两组干预前Bathel评分和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thel评分(80.45±17.71)分,FMA评分(81.22±16.38)分,对照组Bathel评分(53.28±14.23)分,FMA评分(63.71±12.59)分,两组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昏迷惠者给予急诊和康复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应用急救护理路径对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的严重创伤患者105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53例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急救,记录患者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与相关辅助检查时间及其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期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与辅助检查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达标时间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对照组为7.5%,观察组早期病死率为13.5%,对照组为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路径救治能明显缩短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救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6,(15):126-128
目的探讨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管理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接收的符合标准的147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观察组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抢救。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以及有效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满意度等情况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是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化创伤急救流程在多发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05例多发伤患者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救治;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的116例多发伤患者为观察组,实施优化创伤急救流程,比较两组在急诊的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1.38%与对照组的83.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诊抢救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优化创伤急救流程缩短了患者在急诊的抢救时间,为进一步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对减少伤残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体化急救结合院内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由该院负责急救的严重创伤患者5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和观察组(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创伤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结合院内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时间效能、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循环-呼吸-腹部-运动-语言(CRAM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完成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急救前ISS、CRA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急救后ISS、CRAMS评分优于急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后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CRAM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急救结合院内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创伤程度,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急诊抢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急诊抢救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比对照组高(96.55%vs. 72.41%,P <0.05)。观察组总出血量比对照组低,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均P <0.05)。两组患者入院时体温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入院10 min、入院20 min体温均比对照组高(均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3.45%vs. 27.59%,P <0.05)。观察组应变能力、工作效率、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均P <0.05)。结论 急诊抢救护理干预可以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时间,确保患者抢救成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患者对护理内容也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患沟通管理流程对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1月~12月本院实施常规护理流程期间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作为对照组;在2017年1月~12月本院实施护患沟通管理流程期间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急诊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急诊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8.28%(57/58)、86.21%(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急救中实施护患沟通管理流程,能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模式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汉口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50例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接受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75例在常规急诊护理中应用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时效、抢救结果、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高级气道建立、颈托使用、脊柱板使用、静脉通路建立、血常规与血型送检、首次CT检查及止血药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的89.33%,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9.33%(χ2=3.7571、4.7545,P 0.05)。观察组患者对急救护理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6.67%(χ2=4.127,P 0.05)。结论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应用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可获得较高的护理实效,减少不良事件,提升抢救成功率,获得患者更高的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急诊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接受常规的急诊护理,研究组60例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时间、生命体征改善情况和预后。结果研究组静脉用药时间为(4.14±0.62)min,急救总时间为(38.26±6.15)min;对照组分别为(7.19±1.41)min,(60.53±7.31)min,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救后的生命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存活率为95.1%,病死率为4.9%,对照组存活率为91.7%,病死率为8.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急诊护理,对提升急救效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化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及对抢救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20例严重损伤患者为对照组,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20例严重损伤患者为研究组,研究组采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抢救流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判断抢救时间、抢救效率、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生存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一般判断抢救时间(15.4±3.0)min,和对照组患者(17.2±1.9)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的抢救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护理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护理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优化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能够将治疗效果进行有效提升,临床值得加大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选择30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吸氧时间、静脉开放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33%,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96.67%,两组均具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4.00%,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加强标准化急救护理能够在保证较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缩短抢救时间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程优质急诊护理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200例AMI患者,其中100例实施的是急诊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100例实施的是全程优质急诊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种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0.73±0.18)min,急救总时间(40.94±7.16)min,心电图时间(4.18±1.06)min,静脉通道时间(3.77±1.51)min,各项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AMI再发6例(6%),院内再PCI8例(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抢救AMI患者时应用全程优质急诊护理可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抽取某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的100例接受过急救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下的一些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所需时间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时间为(35.2±11.6)min,对照组抢救时间(48.4±15.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急诊临床护理路径适应患者和急诊医护人员双方的需求,能显著提高急诊抢救的成功率,有效地降低急诊患者的病死率,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证,真正地体现出医院"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急诊出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抢救后休克纠正时长上,观察组(28.5±6.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35.3±7.2)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患方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82.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干预组37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而对照组抢救成功32例,干预组患者抢救成功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9%),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现头晕、疼痛、肢体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10.8%)相对于对照组(33.3%)明显偏低(P<0.05)。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1.9%(34/37)、55.6(20/36),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21.4±7.0)d明显少于对照组(29.9±5.5)d,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临床的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