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探究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应用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8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7例再次手术;ICP越高,GCS越低;ICP越高,预后越差,6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亡。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监测继发性脑水肿、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颅内压 (ICP)的变化 ,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17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 (对照组 )常规神经外科治疗 ;另一组行颅内压监测 (监测组 ) ,据颅内压的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颅内压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 .0 1) ;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者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节治疗措施 ,降低并发症 ,对于提高此类病人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态监测颅内压(IC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另予以动态脑室内置管监测并控制ICP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术后ICP变化、脱水剂应用情况、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7d观察组ICP低于对照组,脱水剂使用量较对照组少,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脱水剂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指导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减少脱水剂使用量及术后并发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袁洋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3):124-125
目的: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护仪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到本院行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治疗的80例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行止血、抗感染、神经营养及脱水对症治疗.对照组未在术后行颅内压监测,观察组在术后运用Codman颅内压监测仪设备进行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GCS评分为3~8分,所有患者均行脑内压监测仪植入手术,持续观察患者颅内压4~15,d,观察患者颅内压力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对患者应用COS评分表进行评估,其中恢复良好10例(50.0%),中度残疾5例(25.00%),严重残疾3例(15.00%),植物生存1例(5.00%),死亡1例(5.00%).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内ICP检测可有效控制患者颅内血液,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价值以及可行性做出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重型颅脑损伤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CT以及意识安排给予治疗,实验组重型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颅内压监测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术后给予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甘露醇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中采用颅内压监测,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为对症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临床价值高,值得肯定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有创颅内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2例经手术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观察组在手术过程当中使用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后治疗效果的评分为(9±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分,住院时间14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9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显著少于对照组的5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克服有线颅内压监测仪在使用中由于导线造成的并发症,设计一种可植入式无线颅内压监测仪。方法:该仪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由植入颅脑内的体内传感部分和体外仪表部分组成。体内传感部分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以胶囊方式植入颅脑内,主要由电容式传感器和与体外便携式仪表通信的感应耦合电感线圈串联而成。体外仪表部分为手持便携式,可随时读取颅内压力。结果:体外仿真实验证明,该仪器能够满足颅内压力检测的需求。结论:可植入式无线颅内压监测仪可准确测得颅内压力,并减少颅内压监护的并发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膜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护理疗效。方法选择该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行脑膜瘤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CP监测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中给予严密的ICP值监测,并根据ICP值变化情况在术中做出积极的处理;患者术后均获得好转,1例患者术后发生出血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采用ICP监测,可指导医师做出及时、准确的病情判断,对用药及术后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等做出判断,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讨论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治过程中,颅内压(ICP)监护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以20例单纯重度广泛脑挫裂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护组采取颅内压监护治疗,而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治疗。结果:在GCS评分变化、疾病的治愈时间、住院天数、死亡率、重残率、感染率等方面,ICP监测下阶梯治疗体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施以颅内压监护将有助于各项预后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行双侧标准大骨瓣术后有创颅内压持续监测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效果。方法 纳入宝安中心医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将所有受试者按照随机数表法等分成监测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监测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有创颅内压持续监测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监测组及对照组颅内压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监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监测组及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监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电解质紊乱、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行双侧标准大骨瓣术后有创颅内压持续监测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状态与脑水肿、颅内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细胞凋亡与脑水肿及颅内压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进的Fenney法自由落体损伤模型,将42只重型颅脑损伤的家兔分为两组,用TUNEL法计算凋亡神经细胞数,计算不同时期的脑组织含水量及检测颅内压的动态变化,并将细胞凋亡状态与脑水肿、颅内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损伤组家兔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及颅内压水平在创伤后3d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P<0.01),而脑组织含水量在1d时已经达到峰值(P<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在颅脑创伤的不同时期,细胞凋亡状态与脑组织含水量及颅内压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 or 0.01);在总体(n=36)相关性比较以及回归分析中发现,凋亡细胞数与脑组织含水量、颅内压存在相关性.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随着脑水肿的加重,颅内压的进一步升高,细胞凋亡数也相应增加.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以减少颅脑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减轻继发性脑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佳明熊剑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11):83-8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仪对其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以采用常规方式监测患者情况作为对照组,以采用颅内压监测仪监测患者情况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及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23例患者中,3例死亡,死亡率为13.04%;对照组23例患者中,9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39.13%,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4.0588,P=0.0439)。结论: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助于及早发现颅内出血,及继发性水肿,为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了依据,并能及早发现并治疗微小病变,降低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71例伤后24h内人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无手术指征,将其随机分为ICP监护治疗组(35例),入院后即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室内穿刺置管法行ICP持续监护。用美国Marquette监护仪进行4~7d连续监测。常规治疗组(36例)进行包括脱水、止血、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的改变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结果ICP监护治疗组出现三例ICP〉40mmHg或入院后ICP很快进行性增高,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原位血肿增大,中线明显移位,即手术治疗。术后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轻残,另有5例患者ICP中等增高(20-40mmHg)CT检查仅为脑水肿加重,不具手术指征,经调整脱水药剂量,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后病情好转。结论中型颅脑损伤后病情不稳定,行ICP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术后给予多系统综合监护及ICP监测,根据ICP变化的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术后仅给予多系统综合监护,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69.4%(25/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9%(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27.8%(10/36);而观察组急性肾功能损害、应激性溃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4/36)比38.9%(14/36),13.9%(5/36)比41.7%(15/36),8.3%(3/36)比44.4%(1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对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意义。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3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与对照组。结果监护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ICP与预后的关系表明,ICP值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结论颅内压监护可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判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重病监护病房(ICU)是出现医源性感染较多的科室,特别是ICU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较高,尤其在合并感染后增加死亡率。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各种感染,降低死亡率,在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现将ICU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各种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997~1999年ICU收入经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68例,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岁半。其中13例合并感染,感染率为19.11%。2 原因分析2.1 抵抗力降低 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抵抗力均降低,手术后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抗体的产生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临床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12月福建省漳州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收治的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1—12月该院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临床护理,比较两组的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