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技术,探讨体位对食管动力参数的影响。方法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技术对14名健康成年人坐位和卧位下的食管动力参数进行检测,记录两种体位下的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残余压、咽部压力峰值、骨骼肌压力峰值、近端收缩积分(proximal contraction integral,PCI)、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on integral,DCI)、收缩前沿速度(systolic forward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bolus internal pressure,IBP)、下食管括约肌综合松弛压(integrated relaxation pressure,IRP)等参数,并对收缩波完整性进行判断。结果14例健康人咽部压力峰值卧位明显低于坐位(P<0.05),UES残余压、骨骼肌压力峰值、DCI、IBP、IRP卧位均明显高于坐位(P<0.05),坐、卧位PCI、CFV及收缩波完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食管测压时应考虑体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吴边 《当代医学》2009,15(2):101-102
目的探讨和总结老年人食管压力测定的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我病区自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共50例患者接受静态食管测压检查,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采用POLYGRAF灌注式测压导管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结果本研究的50例患者中,45例置管一次成功,5例因咽部敏感给予2%的利多卡因10ml咽下后第二次均置管成功。本组检查后无一例造成咽部及胃部的损伤,无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测压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伤、客观的检查技术,目前成为评价食管运动功能、诊断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及分析吞咽困难等原因的必备指标之一。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细致到位的护理可减少老年患者检查时的痛苦,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术后患者食管动力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2例正常人为对照,研究29例胃次全切除术后患者的食管压力变化。结果:11例有症状患者(SG2组)的LESL、LESL1及LESP均短于和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无食管症状组(SG1组);SG2组食管中远段干湿咽蠕动振幅比对照组低;两组的食管异常收缩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胃次全切除术后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唐毅  刘宁涛  陈拥军  熊丽  何芳 《四川医学》2003,24(10):1051-1052
目的:通过食管测压技术了解系统性红斑狼(SLE)食管运动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15例SLE病人进行食管测压研究,与12例健康对照。结果:多数无食管症状的SLE患者存在食管运动异常、LESP降低、食管体部下段收缩波降低,双峰收缩增多。结论:食管测压技术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可用于早期检测SLE病人食管运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正常成人食管功能的测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南省正常成人的食管运动功能。方法用消化道压力检测仪检测38名健康成人食管不同部位的压力。结果食管上、下括约肌的静息压分别为4.78±2.05kPa和2.56±1.25kPa。食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的静息压分别为0.71±1.15kPa、0.68±0.49kPa和0.63±0.59kPa。食管原发性蠕动波的平均传播速率在食管上括约肌至食管上段为53.89mm·s-1,上段至中段为22.13mm·s-1,中段至下段为40.32mm·s-1,下段至下括约肌为15.06mm·s-1。结论食管各部位的压力值及原发性蠕动波的传播速率明显不同,食管的两端存在高压区。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临床特点及食管测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的食管测压分析,显示可出现食管下扩约肌静止压及食管上扩约肌静止压异常升高、体部高幅蠕动或蠕动紊乱等不同类型的食管运动障碍,表明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发生与这种食管的运动障碍有关,对其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胃灼痛等症状以及咳嗽、咽喉炎等食管外症状。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诊断GERD,而胃镜、24h食管阻抗-pH值监测等检查也在GERD的诊疗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食管测压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食管HRM在GERD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食管癌切除术后,从残余食管到胃的运动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GY-3型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对1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的压力测定,同时与2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术后近远期患者的食管近端静息压分别为7.56mmHg和7.48mmHg显著高于正常人1.18mmHg(P<0.05)。结论:术后残余食管的蠕动能力减弱,在食管胃吻合口的上部出现新的高压带,有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测压及24 h食管pH监测在尽早发现糖尿病患者食管动力障碍及异常酸返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21例,同时设定对照组(为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2例。食管测压及pH监测分别美国MMS公司Solar-2020多导胃肠功能测定仪及OrionⅡ-Ohmega型便携式pH动态监测记录仪。结果食管测压显示糖尿病组LESP、食管体部LEPP、蠕动收缩百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异常收缩百分比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糖尿病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食管测压及24 h食管pH监测,可以及早诊治糖尿病患者食管动力障碍及异常酸返流,并有助于揭示糖尿病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动态变化与酸返流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99-08-11共作中心静脉穿刺术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5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食管运动功能测定,同时进行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并与52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表明,糖尿病组的食管测压异常主要表现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失调,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异常与患者的空腹血糖,病程,年龄,性别等无关;糖尿病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与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测定结果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食管裂孔疝患儿手术前后胃食管测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例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和15例单纯性胃食管返流(GER)的患儿进行了胃、食管测压研究。结果: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合并GER的患儿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压力及其与胃压差明显低于正常(P<0.05),术后仍有下降趋势。LES长度术后较术前延长。未合并CER的患儿术前LES压力与胃压差稍低于正常,术后压力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单纯性GER组LES压力及其与胃压差明显低于正常,而且年龄越小降低越明显,GER诱发试验80%出现阳性。提示食管裂孔疝所致的解剖因素改变并不是发生GER的主要原因,LES压力也并不是衡量LES机能的唯一指标,对GER患儿的测压诊断在结合LES压力,长度和GER诱发试验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 (GERD)是消化科的常见病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GERD的诊断方法很多 ,如内镜检查、X线检查、核素扫描、彩色多普勒、2 4小时pH测定、食管测压、胆汁反流测定、滴酸试验等。每种检查方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本文着重探讨食管测压在GERD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41例具有烧心、泛酸、胸骨后不适、咽部不适等临床症状 ,拟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 ,年龄 2 5~ 72岁 ,其中男 2 7例 ,女 1 4例。所有 41例均经胃镜检查排除了胃、十二指肠疾病 ,且无明显食管炎表现 ,无心绞痛病史。1 …  相似文献   

15.
咽异感症23例食管测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压传感法对39例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进行食管测压。结果显示:患者出现食管下扩约肌静止压(LESP)升高、体部运动减弱、增强及紊乱以及食管上扩约肌静止压(UESP)升高、松驰不全等6种异常。含服硝苯啶后LESP及体部增强型分别降低47.5%及20%。对其它食管异常运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EM)是评估食管动力障碍相关疾病最重要的手段,凭借其精准分析食管动力及抗反流屏障功能的优势,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中的应用不断被开发和利用.难治性GERD的发生、质子泵抑制剂(PPI)长期应用及过度手术治疗的风险都为临床提出了新的挑战.HREM不但可以辅助筛选出真正的GERD患者并评估食管运动及储备功能,从而指导动力药物的应用、手术术式的选择和疗效的预测等,在GERD发病机制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贲门失弛缓症的食管压力改变及经腹改良Heller手术的疗效。方法:应用SGY-3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对9例贲门失弛缓症术前及其中的7例术后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同时与8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贲门失弛症患者的食管体部静息压和下括约肌静息压分别为8.72mmHg和48.17mmHg,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18mmHg和17.52mmHg,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食管体部均无原发性蠕动。结论:经腹改良Heller手术能有效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的吞咽困难,但不能恢复食管的蠕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46例光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和18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进行胃、食管测压,以探讨上消化道梗阻对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的影响,结果:两者术前均有LES功能损害,十二指肠梗阻患儿改变更明显;术后7~10d均有明显恢复,但十二指肠梗阻患儿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同时,还观察到LES功能损害与发病年龄、病史及呕吐症状轻重有关。将十二指肠梗阻患儿与CHPS患儿的测压结果进行比较可见:前者LES压力明显低于后者,LES高压区长度在十二指肠梗阻时升段和降段长度均有改变,而CHPS患儿只是升段有改变,使LES有效长度缩短,提示胆汁与胃酸混合后比单独胃内容物对食管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