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扫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比两组不同螺距及球管旋转时间对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血管联合扫描的影响,以获得合理的扫描参数。方法:随机选择临床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成A组(球管旋转时间0.5s/r,螺距1.0)、B组(球管选旋转时间0.75s/r,螺距0.8),其他扫描参数不变,根据颈动脉、颈静脉远、中、近各段CT强化值,综合对比不同扫描参数对成像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图像均能重建并进行诊断,对头、颈部动脉的显示,A组较B组更能有效避免静脉显影的干扰。结论:利用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血管联合扫描,选择合理的扫描参数,可在动脉期内完成扫描,有效减少静脉成像对动脉成像的干扰,获得较为单纯的动脉期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西门子Perspective 128层螺旋CT探讨触发阈值为30HU联合多期双流注射45ml对比剂对大体重人群(90.0±7.35)kg行头颈部联合CTA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行头颈联合CTA扫描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注射对比剂45ml及生理盐水55ml,并将触发阈值设为30HU,B组注射对比剂55ml及生理盐水45ml,并将触发阈值设为100HU,两组间其余扫描参数设置相同。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结果 A组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强化程度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颈部静脉显影情况主观评分好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头颈部各段动脉成像效果主观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45ml对比剂对大体重人群行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智能触发监测点及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资料与方法 通过排列区分组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检查.A组:触发监测点设在腹主动脉,触发阈值350 HU,螺距因子1.0,准直64×0.5 cm;B组:触发监测点设在胴动脉,触发阈值100 HU,螺距因子0.828,准直64×0.5 mm.比较两组的成像质量.结果 A、B两组显示髂总、股、胭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胫前、后、腓动脉及足背、足底动脉显影优于A组(P<0.05).结论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选择合适的触发监测点及螺距对于远端血管获得良好图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Adamkiewicz动脉及其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Adamkiewicz动脉显示的最佳参数.方法 将84例受试者按检查序号分为4组,A组24例,对比剂流速为3 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 s,CT机自动开始扫描.B组20例,对比剂流速为4 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 s,CT机自动开始扫描.C组20例,对比剂流速为5 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 s,CT机自动开始扫描.D组20例,流速4 ml/s,应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当降主动脉内感兴趣区相对衰减值达到230 HU后,再延迟3 s,CT机自动触发进行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观察和分析Adamkiewicz动脉的显示情况,对不同参数下的Adamkiewicz动脉显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总显示率为85.71%,对比剂流速4 ml/s的B组及对比剂流速5 ml/s的C组显示率高于3 ml/s的 A组,应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的D组Adamkiewicz动脉显影效果优于A组、B组.结论 将对比剂流速控制在4 ml/s以上,以T9水平降主动脉感兴区相对衰减值达到230 HU作为阈值自动触发64排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可以成功地显示Adamkiewicz动脉.  相似文献   

5.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强化质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方法前瞻性地选择60例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利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应用370mgI/100ml浓度的对比剂100ml团注或采用先70ml的对比剂后50ml的0.9%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4.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肘静脉,应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腹主动脉CT阈值达120HU时延迟7s开始扫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CTA图像;对比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最佳的扫描与重建参数为准直64×0.6mm,螺距1.5,层厚1.0,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应用方式为(浓度为370mgI/100ml)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50ml以4.0ml/s注射速度按先后顺序团注。结论选择合适的准直、螺距以保证适当的扫描速度,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度以保证血管内足够的对比剂峰值浓度及峰值持续时间,此二者是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颅颈联合CTA中准直与螺距最佳匹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颅颈联合动脉成像时准直与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扫描设备为飞利浦MX80 0 0四层螺旋CT机。采用追踪触发技术启动诊断扫描 (触发阈值设定为 75HU)。将 4 0例无头颈部动脉系统疾病的志愿者按扫描参数的不同随机分为A(准直 1.0mm ,螺距 1.75 0 )、B(准直 2 .5mm ,螺距 0 .6 2 5 ) 2组 ,探讨颅颈联合MSCTA时准直与螺距的恰当匹配。以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法重建动脉影像。统计方法采用四格表资料的 χ2 检验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t检验 (双侧 ,α=0 .0 5 )。结果 :A、B两组对Ⅰ~Ⅳ级血管的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 ;对Ⅴ级动脉分支的显示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 =3.91,P <0 .0 5 ) ,A组的显示能力高于B组。动脉Ⅰ~Ⅴ级分支的图像质量A、B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B组对Ⅰ -Ⅱ级动脉的成像质量优于A组。A组对Ⅲ~Ⅴ级动脉的成像质量优于B组。结论 :①颅颈联合MSCTA可系统显示头颈部血管 ,避免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追加扫描。②颅颈联合CTA采用准直1 0mm、螺距 1.75 0优于准直 2 .5mm、螺距 0 .6 2 5 ,这种匹配方式对小血管显示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头颈部CTA检查中利用Test-Bolus技术估算对比剂用量,以达到合理降低对比剂用量,保证检查质量的目的。方法对63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根据Test-Bolus技术获取的颈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DC)估算出颈总动脉内最大目标CT值达到500HU时所需对比剂剂量;B组35例,采用固定对比剂剂量50ml。对比分析两组资料对比剂用量及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内强化程度、Willis环视觉评价、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同侧注射残留干扰)。结果 1)A组患者使用对比剂剂量平均为(37.5±5.5)ml,比B组患者降低25%;2)两组患者动脉内CT值在主动脉弓处、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起始处均无显著性差异;3)Willis环视觉评分无明显差异;4)锁骨下同侧注射残留干扰、颈内静脉污染程度评分,A组高于B组。结论在头颈部CTA检查中利用Test-Bolus技术估算对比剂用量,可合理地降低对比剂用量,保证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头颈CTA对比剂优化与成像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剂剂量优化与成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头颈部CTA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65~90ml)与优化剂量(46~50ml)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利用原始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从而对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A、B 2组全程血管内浓度曲线波动甚微、形态基本一致,主观判断无明显差异,优化方案组能有效消除头臂静脉高密度伪影干扰,显著提高颈部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的显示能力,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远侧段图像质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颅内静脉显影淡、动脉显示质量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16层螺旋CTA对比剂剂量优化方案,能够明显减少上腔静脉、颅内静脉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60例主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对比剂量80ml+生理盐水20ml冲洗;B组对比剂量70ml+生理盐水30ml冲洗;C组对比剂量60ml+生理盐水40ml冲洗。注射速率均为5ml/s ,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原始数据均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并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 值。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各一名共同阅片,对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A、B、C三组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64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冲洗,图像质量满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追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颅颈联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扫描设备为飞利浦MX8000四层螺旋CT机。11例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以探讨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以理论阈值为中心,将30例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阈值分别为65HU、75HU及85HU)探讨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阈值。结果:阈值65HU组,扫描起始处颈总动脉的CT值较低(均数98HU);阈值85HU组,扫描起始处动脉显示好,但颈内动脉C1段的CT值较低(均数142HU),与同层静脉的密度对比明显降低;阈值75HU组,靶血管全程的CT值均与参考标准(150-200HU)一致,动静脉密度对比明显,后处理的动脉图像清晰。结论:①颅颈联合MSCTA可系统显示头颈部血管,避免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追加扫描。②追踪触发技术在更好地显示靶血管的同时,省去了小剂量试验,减少了对比剂用量,更加简便快捷。对比剂注速3.5 ml/s,触发阈值为75HU时的图像质量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64-slice 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疾病及支架置入术、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曲面重建、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其中30例患者近期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CA)。结果:120例患者可评价冠脉节段1377个,可满足诊断的冠脉节段1341个,占97.39%。30例患者近期行CCA检查,MSCTCA诊断冠脉狭窄节段103个与CCA相符,占88.03%,显示轻、中、重度狭窄及血管闭塞与CCA符合率分别为77.8%、93.3%、91.6%、77.8%,得出64SCTCA诊断冠脉狭窄敏感性97.52%,特异性96.02%,阳性预测值95.16%,阴性预测值96.01%。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方面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成为筛查、排除冠状动脉病变及支架、搭桥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头颈部动脉成像的优势。方法:对25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用特殊头部固定装置固定头颅,先行平扫,然后以相同的扫描参数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图像送至工作站进行减影,利用inspace从减影的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重组,其中15例同时行常规CTA检查,8例行DSA检查,比较减影CTA与常规CTA的成像速度、图像质量,并与DSA成像比较。结果:25例均能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主要分支,其中17例颈椎及颅底骨质完全减去,血管显示良好,8例因检查时头部轻微动或做吞咽动作而造成部分颈椎骨及颅底骨未完全减去,但动脉仍能显示,减影CTA平均成像时间4.3min,常规CTA平均成像时间24.3min,2种成像技术比较,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减影CTA对颅内动脉主干及更多分支的显示优于常规CTA,减影CTA与8例DSA比较图像完全相同。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省时省力、便捷灵活、图像质量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选择最佳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进一步减少对比剂用量.方法 将15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5组:第1组为单时相组(单纯注射对比剂);第2组为双时相组(对比剂注射后继续注射生理盐水);第3、4、5组为3时相组(在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时相间加入稀释对比剂注射时相,即同时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其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各组对比剂均采用碘海醇(350 mg I/ml),分别测量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CT值,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其差异;评估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伪影采用X2检验.结果 各组间总对比剂用量分别为(67.0±5.3)、(59.9±4.9)、(62.9±3.2)、(69.2±4.57)和(70.9±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3,P<0.01),第2组对比剂用量最少,其次为第3组.5组中,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1,P<0.05),第1组图像质量最佳,评分为4分者22例;其次为第2组和第3组,图像质量评分≥3分者分别为26和24例.各组产生的上腔静脉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4,P<0.01),产生伪影以第1组最多(20例),第2组最少(1例).第2组右、左冠状动脉cT值均较其他组高(F值分别为2.47、4.10,P均<0.05).第3组显示右心系统最好.结论 在64层冠状动脉增强扫描中,双时相和3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单时相注射方案.在显示右心系统方面,3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双时相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8,自引:22,他引:56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100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CC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对64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主支及主要分支情况进行分级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可用于评估的920支冠状动脉中,共显示病变370支,其中348支得到CCA证实;22支64SCTCA诊断狭窄而CCA显示正常,另外有10例CCA确诊存在的病变而在64SCTCA上未能显示,得出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7.2%,特异性为96.0%,阳性预测值为94.0%,阴性预测值为98.1%。经配对χ^2检验,P=0.052,证明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显示病变程度上,64SCTCA评估与CCA完全一致者311支,准确性86.8%。在64SCTCA结果中,共有59支病变在程度上的评价与CCA结果不符合。结论 64SCTC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对于病变程度的评估也比较准确,适合用于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CCA前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54例患者进行下肢64层MSCTA血管减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的图像重建成薄层进行减影,从减影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三维显示。结果:54例减影均能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疑有肾动脉病变患者按随机分类法分成3个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组(2.0 ml/kg体重、1.5 ml/kg体重、1.0 ml/kg体重),每组20例,而后行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检查.每组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进行比较;对图像按优、良、差作3级评价.结果 3组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均>20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显像在3组病例中均能达到优或良,合计优良率均为100%(20/20),图像评分上3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获得满意的肾动脉图像,同时也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76例疑诊冠心病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的完整资料,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误诊原因。结果76例64-SCTCA共评价852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53个节段与CCA结果不一致,误诊率为6.2%。冠脉主干与分支的误诊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左前降支中段、回旋支远段和右冠中段的误诊率显著高于其他节段(P〈0.05)。血管闭塞、钙化和呼吸伪影是导致误诊最常见的原因。结论了解64-SCTCA对冠脉狭窄误诊的原因,可以针对性地完善检查前准备和提高对狭窄的认识能力,并最终提高放射医师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朱应礼  徐益明  朱昭环   《放射学实践》2009,24(4):396-39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冠心病患者同期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以CCA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分析745个冠状动脉节段MSCT图像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得出有意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率≥500%)MSCT诊断的正确性,并分析钙化对其影响。结果:587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158个节段因运动伪影(27个节段)或管壁严重钙化(131个节段)无法进行血管评价。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97.9%、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97.7%。钙化积分≥1000的患者,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82%、68%、96%。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