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迄今为止 ,绝大多数广谱 β-内酰胺酶是青霉素酶TEM- 1、TEM- 2和 SHV- 1的突变体。然而 ,已有许多研究报道非 TEM、非 SHV型广谱 β-内酰胺酶出现正在增加。最近 ,有 2种相关的 β-内酰胺酶 ,即来自肺炎克雷伯氏菌的 GES- 1和来自阴沟肠杆菌 IBC- 1。广谱β-内酰胺酶常见于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 ,在铜绿假单胞菌中一般少见 ,至今已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出现各种 TEM和 SHV型广谱β-内酰胺酶以及非 TEM和非 SHV型广谱β-内酰胺酶 (PER- 1和 VEB- 1)。铜绿假单胞菌 5 5 5 5于 1998年分离自希腊Thessaloniki的一位住院治疗的泌…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革兰阴性耐药菌中普遍存在,并通过不断的点突变,拓宽了酶活性谱或增强了耐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能力。现就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3株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质粒介导的喹酮类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别。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3株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NCCLS表型确证试验进行产ESBLs菌株的表型鉴定、采用TEM、SHV、CTX-M-1组、CTX-M-2组、CTX-M-13组、OXA-1组、OXA-2组、OXA-10组、PER-1、VEB-1β-内酰胺酶通用引物以及TEM、CTX-M-13组、OXA-1组全编码基因引物、I类整合酶基因引物进行PCR检测和DNA序列分析;同时对这些菌株进行PFGE检测。结果3株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均为产ESBLs菌株,ESBLs基因型别为CTX-M-14,其中2株细菌同时产生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1株同时产生TEM-1和OXA-30型广谱β-内酰胺酶,I类整合酶基因均为阳性;这些菌株对青霉素类、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以及多种喹诺酮类均显示耐药。3株菌株中有2株的PFGE谱型相同。结论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可同时产生CTX-M-14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引起多重耐药,并存在克隆传播,临床应加强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特点和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年5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544株大肠埃希菌经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从中随机选取276株用药敏纸片检测,仅52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对符合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耐药表型的2株大肠埃希菌进行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克隆表达.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肠埃希菌的TEM、SHV、OXA型3种β-内酰胺酶.结果 52株大肠埃希菌含TEM型46株,SHV型1株,OXA型6株.其中同时含TEM型和SHV型1株以及含TEM型和OXA型5株.结论 TEM-1型广谱酶的高产是华西医院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主要机制,另外本次研究首次在西南地区发现OXA-1型ESBLs,也是造成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刚  凌保东  曾云  谢勇恩  雷军 《中国药房》2009,(25):1942-1944
目的:对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株EC002所产TEM型β-内酰胺酶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并了解其相关特性。方法:以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阴沟肠杆菌EC002的耐药情况,以双纸片法筛选及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以等电聚焦电泳(IEF)法测定酶的等电点(pI),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酶编码基因并将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及表型鉴定。结果:阴沟肠杆菌株EC002对所试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ESBLs表型鉴定及质粒接合试验结果均为阳性。IEF显示该菌产2种pI分别为8.7及5.4的β-内酰胺酶,测序表明其为CTX-M-22及一种新的TEM亚型,其克隆菌株所表达酶的表型为非ESBLs。该酶的编码基因已被GenBank命名为TEM-141。结论: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株EC002所产TEM-141为一种新型质粒介导的广谱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6.
陈聪  叶英 《安徽医药》2012,16(10):1396-1398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发现PMQR阳性菌株也往往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而表现为多药耐药,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类细菌产生了能分解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ESBLs的发生率和主要型别在世界各地的报道各不相同,现就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阳性菌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类对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水解作用的酶,由质粒介导的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均可产生ESBLs,常见于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白氏菌,亦可见于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大多源于TEM-1,TEM-2和SHV-1的突变。为了解我院阴沟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及耐药状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先前筛得的可抑制TEM-1型β-内酰胺酶的多肽SIPIS-04-01对SHV型β-内酰胺酶的结合能力,从一株临床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菌10032克隆了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并替换质粒pUC18上原有的bla基因,转化大肠杆菌DH5α后表明该基因使宿主菌具有抗氨苄青霉素的能力。进一步将其克隆到一个高效表达载体pLY-5中,优化表达和纯化条件获得了SHV型β-内酰胺酶。体外试验证明该酶能降解氨苄青霉素,重组多肽SIPIS-04-01对此降解有所抑制。  相似文献   

9.
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以及细菌间耐药基因的传递 ,使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成为严重问题。近年来 ,在革兰阴性杆菌中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由临床最重要的两个β-内酰胺酶引起 ,一为高水平表达的染色体介导的 Amp Cβ-内酰胺酶 ,按 Bush- J- M分类法 ,属Bush- J- MI群 ,为“C”类 β-内酰胺酶 ,如存在于阴沟肠杆菌的 Amp Cβ-内酰胺酶 ;一为质粒介导的 ESBLs,包括 TEM或 SHV型等 ,属于 Bush- J- M2 6群 ,为“A”类β-内酰胺酶 ,如存在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ESBLs。这些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治疗很棘手。1 超广谱 β-内…  相似文献   

10.
曲莉  李明成  白雪松 《医药导报》2013,32(7):859-861
目的对吉林市三级甲等医院儿科呼吸道感染标本分离的5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基因型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初筛确证实验得到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58株,进行耐药基因型研究。结果 58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别为blaSHV2a(2/58),blaTEM-1(7/58),blaCTX-M-15(17/58)。结论吉林地区儿科呼吸系统感染住院儿童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由于产生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SHV2a型和CTX-M-15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株EC003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特征和基因型。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阴沟肠杆菌EC003进行MIC检测,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双纸片法筛选及确证实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等电聚焦(IEF)电泳测定其等电点。以耐药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β-内酰胺酶全编码基因克隆、表达,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阴沟肠杆菌株EC003对所试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表型检测AmpC酶为阴性。ESBLs阳性,IEF显示该菌产两种p1分别为8.7及5.4的β-内酰胺酶。PCR扩增产物DNA测序证实为CTX-M-22、TEM-1型β-内酰胺酶全编码基因,产TEM-1的克隆菌株仅对青霉素类耐药,产CTX—M-22的克隆菌株对所试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头孢噻肟的水解程度明显强于头孢他啶。结论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株EC003同时产CTX—M-22和TEM-1型两种β-内酰胺酶,可导致对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2.
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是一类广谱酶,能够水解除了单环β-内酰胺以外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给临床的抗菌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发现与分类、分子生物学特征、产生耐药的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对抗耐药菌的药物研发.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β-内酰胺酶是细胞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β-内酰胺酶按照各自的底物和抑制轮廓分为4组,根据各自的氨基酸序列分属于A、B、C、D共4种分子类别。细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突变可引起广泛耐药,以TEM和SHV为代表的A类酶的突变多发生在结构基因上,其单点苛多点突变衍生出大量的新型超广谱酶。结构基因以外区域的突变多数发生于启动基因或调节基因,后者的改变往往造成结构基因的过度表达,使产酶量大增而导致耐药。B类金属β-内酰胺酶可通过启动基因上的多点突变产生耐药。C类酶的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调节基因上,通过对产酶量的调控引起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4.
超广谱和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超广谱和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是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近几十年,这些酶的种类迅速增加,掌握它们的分类、构效关系和耐药模式等方面的知识,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对超广谱和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的最新分类,它们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结构特点,及其氨基酸位点突变对构效关系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增多,耐药程度增强,致病菌株的增多,使控制院内感染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1],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高效,选择性强,低毒,广谱,尤其是头孢菌素耐药率低等特点,成为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并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细菌耐药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泄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机制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药物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2].为了解决细菌产酶耐药问题,广大医、药工作者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抑制剂和抑制剂复合物等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更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如何将现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而最优化的使用,于是也就成为摆在临床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理特点及有关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状况及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SHV、OXA、PER、GES、VEB、CTX型存在状况。方法 将我院2004年7月新生儿病房感染的14株肺炎克雷伯菌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配套卡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和ESBLs检测,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菌株内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结果 14株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一致,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均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也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均检出blacTX-M和blaTEM基因,未检出blasm,、扰noxA、blaPER、扰nGES和blaVEB基因。对blarm和blacTX-M基因扩增产物测序,经BLAST程序分析基因为TEM-1和CTX-M-3型。结论 本院感染流行的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第三代头孢菌素和耐酶抑制剂,基因类型为TEM-1和CTX-M-3。新生儿属于ESBLs的高危人群,新生儿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感染应引起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为品种最多、研究进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上市至今将近6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住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了解决产酶耐药问题,近年来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途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开创了广阔前景.本文论述了β-内酰胺酶分类、生物活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特点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主要品种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川北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 用Vitek 32细菌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并对耐药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7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1.3%,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7.2%,对其它1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2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携带TEM型基因,其中.同时还携带SHV和CTX-M型基因的分别有14株和7株,经DNA测序.TEM基因均为TEM-128,CTX-M基因为CTX-M-2,SHV基因可能为SHV-5、SHV-1b、SHV-56、SHV-71或SHV-96.结论 川北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存在严重耐药现象,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以TEM-128为主,同时也有SHV和CTX-M,部分菌株携带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参与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文摘     
19-39 2β-烷氧羧基青霉烷酸砜的合成与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采用自杀性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解决这种耐药的有效途径.由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摩根菌、沙雷菌和普罗威登斯菌产生的染色体介导ClassⅠ类头孢菌素酶对新型广谱头孢菌素有钝化作用,目前应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对ClassⅠ类头孢菌素酶均没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类酶通过质粒在革兰阴性菌中扩散,因此寻找ClassⅠ类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尤为重要.作者曾报道在三唑巴坦三氮唑环的C-4位引入不同的取代基,所得衍生物均对头孢菌素酶无抑制作用.本文对青霉烷砜骨架C-2位进行了结构修饰,报道了一系列 2β烷氧羰基青霉烷酸砜Ia~Ig(图1)的合成及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TEM-116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牛奶中抗生素的清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TEM-116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能降解具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的特性清除牛奶中的此类抗生素。方法DelvotestSP试剂盒检测三个温度条件下所需的TEM-116型酶的剂量。结果37℃,反应0.5h,1.032IU/L的TEM-116型酶能把牛奶中青霉素G清除;23℃,0.5h,1.29IU/L的TEM-116酶能把牛奶中的青霉素G清除;4:C,8~12h,0.22IU/L的TEM-116酶能清除牛奶中的青霉素G。结论TEM-116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不苛刻的条件下很容易清除牛奶中残留的青霉素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