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本文研究吗啉(M)、4,4’-二硫双吗啉(DTDM)、吗啉基巯基苯并噻唑(MMBT)及2-巯基苯并噻唑(MBT)致敏反应的生物化学基础。选用半胱氨酸(Cys)、赖氨酸(Lys)、甘氨酸(Gly)分别与上述4种化学物质相加进行结合反应。结果表明除M外,其他各组均有新的结合物形成,这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DTDM致敏可能是由于二硫键与氨基酸的—SH及—NH_2结合;MMBT与氨基酸的结合可能通过相似反应机理。MBT的—SH借氧化及(或)硫酯形成与氨基酸的—COOH结合,后者所形成的加成物可能是导致MBT致敏的主要致敏原。这种体外试验可用来预测一些化学物质的致敏潜力。  相似文献   

2.
巯基苯并噻唑(MBT)化合物是已知的接触性变应原。为检测对橡胶过敏的患者,作者使用MBT(2%凡士林制剂)以及包含4种成分(各含0.5%)的巯基混合物作标准品系。本文中EECDRG提供32475例试验患者资料,这些患者分别来自欧洲11个中心的接触性皮炎诊所,旨在确定混合物和MBT能否检测出同一个过敏患者。作者发现327例患者对混合物或MBT,或对二者呈阳性反应。261例对混合物呈阳性反应,254例对MBT呈阳性反应。73例对MBT呈阴性反应的患者对混合物有阳性反应。若标准品系中无混合物,平均22%的对巯基混合物过敏的患者被漏检。若标准品系中无MBT,则有20%的患者漏检。如果二者均未被用于检测,所有诊所将漏检大量的阳性反应结果。作者认为:巯基混合物和BMT均应作为标准品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根管充填糊剂--复方牡蛎糊剂潜在的皮肤致敏性.方法 采用豚鼠最大剂量试验方法,选用健康白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粉剂组、混合物组、阳性对照组(各10只),分别于皮内注射9 g/L氯化钠溶液、材料粉剂浸提液、材料混合物浸提液、50 g/L 甲醛溶液与完全弗氏佐剂的乳化液,进行初次致敏,1周后进行二次致敏,于二次致敏后第14天进行激发接触,分别于24、48、72 h后观察注射处皮肤有无红斑、水肿现象,并计算致敏率.结果 阴性对照组、粉剂组与混合物组动物均无明显致敏反应,阳性对照组出现明显红斑、水肿现象.粉剂组致敏率10%,混合物组的致敏率为0.结论 复方牡蛎糊剂作为根管充填糊剂无潜在的皮肤致敏性.  相似文献   

4.
蟑螂变应原诱发哮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纯培养之美洲大蠊若虫浸液对30例哮喘患者和5例对照者作皮试,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并测定血清总IgE及蟑螂特异性IgE(SIgE-CRa),嗜硷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和组胺释放试验(HRBT)。结果显示:(1)12例哮喘患者BPT阳性,阳性率40%;(2)PEF与FEV_1相关密切,符合率高;(3)BPT阳性组SIgE-CRa显著高于其他组,而总IgE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哮喘组HBDT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哮喘患者中47.4%HRBT阳性。上述结果显示蟑啷是本地区诱发哮喘的主要致敏原之一。  相似文献   

5.
研究头孢曲松钠的合成新工艺。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与2,5-二氢-6-羟基-2-甲基-3-巯基-5-氧-1,2,4-三嗪(TTZ)在三氟化硼/乙腈作用下缩合,反应生成的7-氨基-3-[(2,5-二氢-6-羟基-2-甲基-5-氧代-1,2,4-三嗪-3-巯基)甲基]-3-头孢-4-羧酸(7-ACT)与2-(2-氨基-4-噻唑基)-2-(甲氧亚氨基)乙酸硫代苯并噻唑酯(AE)在三乙胺的催化下反应生成头孢曲松和2-巯基苯并噻唑(M),过滤,除去M固体,滤液用醋酸钠处理得到头孢曲松钠。本工艺无需从母液中单独回收M,溶剂消耗明显减少,无二次环境污染,操作简单,已成功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重致敏变应性鼻炎(AR)应用单一过敏原舌下免疫治疗和多种过敏原皮下免疫治疗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多重致敏AR纳入开放性对照研究,皮内试验或体外实验显示粉尘螨合并一种以上过敏原阳性,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应用多种过敏原皮下免疫治疗(SCIT),另一组应用单一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SLIT),连续治疗3年,于治疗前、治疗第1、2、3年运用记分法和视觉模拟量表进行鼻部症状评分.结果 多种过敏原 SCIT和单一过敏原SLIT免疫治疗第1、2、3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症状评分以及鼻部症状总评分(包括记分法和视觉模拟量表)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SCIT和SLIT免疫治疗2年、3年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年与第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IT治疗第1、2、3年总有效率(60. 0%~66. 7%)均高于 SLIT(40. 0%~56. 7%), SCIT 显效率(10.0%~33.3%)均高于 SLIT(3.3%~23. 3%),但两组鼻部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重致敏AR运用多重致敏原SCIT和单一粉尘螨SLIT,在免疫治疗第1、 2.3年均有效,在免疫治疗第2年时治疗效果趋于稳定,多重致敏原皮下免疫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单一粉尘螨舌下免疫治疗,多重致敏原皮下免疫治疗可能优于单一致敏原舌下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郑州地区成人自报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吸入过敏原致敏谱,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年份间阳性致敏原的差异,为AR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17种吸入过敏原试剂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门诊且自报为AR的成人患者2 305例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年份致敏原分布情况,并对阳性率进行分析。  结果  2 305例AR患者SPT阳性率为77.09%,常合并多种过敏原致敏,对4种及以上过敏原阳性者1 137例(49.33%);过敏原阳性率前5位依次为粉尘螨(42.78%)、户尘螨(38.61%)、梧桐花粉(35.27%)、蒿属花粉(34.27%)、葎草花粉(31.63%);18~30岁年龄组过敏原SPT阳性检出率达峰值(91.84%),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不同性别间粉尘螨、户尘螨、油菜花、葎草花粉SP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9—2021年室内吸入过敏原粉尘螨、户尘螨阳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季节性吸入过敏原梧桐花粉、蒿属花粉、葎草花粉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AR患者常合并4种及以上吸入过敏原致敏;18~30岁SPT检出率达峰值;粉尘螨、户尘螨、梧桐花粉、蒿属花粉、葎草花粉是郑州地区成人自报AR患者最常见的致敏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2'-氰基(1,1'-联苯基)-4-]甲基]巯基苯并噻唑的合成方法及最佳条件。方法通过2-巯基苯并噻唑与2-氰基-4'-溴甲基联苯在氢氧化钾/N,N-二甲基甲酰胺体系中进行缩合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经检测确定目标化合物为2-[[2'-氰基(1,1'-联苯基)-4-]甲基]巯基苯并噻唑,其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温度80℃,时间1.5h,2-氰基-4'-溴甲基联苯、2-巯基苯并噻唑和K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5。结论通过不同反应条件进行缩合反应可以合成一种新的苯并噻唑衍生物。  相似文献   

9.
大鼠变态反应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卵白蛋白致敏大鼠变态反应OME动物模型,观察致敏原激发后不同时间点的组织细胞形态学、Th2细胞因子IL-5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卵白蛋白激发变态反应中耳炎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阴性对照组Ⅰ(C1)、阴性对照组Ⅱ(C2)和模型2 d组(M1)5、d组(M2)1、0 d组(M3)。组织学技术观察各组动物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中耳积液中Th2细胞因子IL-5含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C1、C2鼓室和咽鼓管黏膜基本正常。M1组鼓室和咽鼓管黏膜明显增厚,可见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M2、M3组炎症病理改变逐渐减轻。IL-5中耳积液的含量模型M1组明显增高,随时间推移,在M2、M3组中逐渐降低(P<0.05)。结论:中耳局部可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单次抗原激发引起的变态反应其病理变化呈自限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豚鼠皮肤过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豚鼠皮肤重复接触1%壳聚糖溶液,观察壳聚糖对豚鼠皮肤有无致敏性。方法 按照国家颁发的皮肤过敏试验标准进行。结果 受试组及空白对照组豚鼠皮肤无红斑、水肿形成,阳性对照组中有8只豚鼠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水肿;受试组及空白对照组反应平均值皆为0、致敏率为0,无过敏反应;阳性对照组豚鼠皮肤反应平均值3.6、致敏率为80%,具有高度致敏性。结论 1%壳聚糖溶液对豚鼠皮肤无致敏性。  相似文献   

11.
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豚鼠全身过敏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对药物致敏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实验基于我国新药评价指导原则,分析探讨SFDA颁布的指导原则中豚鼠全身过敏实验方案中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和因素.方法 在GLP条件下,以体重为300~400克的豚鼠为实验对象,以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等受试物为对照,研究不同致敏剂量、激发剂量、激发时间、激发途径和激发次数等条件下,豚鼠全身过敏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豚鼠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和激发途径无关,但症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和激发途径有关.结论 新药过敏性评价研究应参照指导原则,注意试验的剂量设计和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19只致敏豚鼠比较研究了吸入呋塞咪(9只)与不吸入呋塞咪(10只)时静脉注射抗原激发后的呼吸力学变化。给未吸入呋塞咪的致敏豚鼠静脉注射50μg卵蛋白后,肺阻力从1mm开始增加,5min达高峰(超过基础值321%),15min回降到基础值。但给吸入呋塞咪的致敏豚鼠静脉注射同等剂量抗原后,肺阻力则无明显改变。提示吸入呋塞咪对致敏豚鼠抗原激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冷空气吸入刺激对哮喘豚鼠血浆及肺组织中神经激肽A(NKA)含量及NKA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的机制.方法用卵蛋白超声雾化法制作豚鼠哮喘模型;哮喘组15例:按哮喘模型制作要求致敏及诱喘,诱喘后24 h取材.冷空气刺激组15例:致敏及诱喘同哮喘组,于诱喘前5 d、诱喘当天及取材当天(诱喘后24 h),每日吸入冷空气20 min;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卵蛋白雾化溶液,方法同上.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浆及肺组织中NKA含量;用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NKA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哮喘组豚鼠血浆、肺组织中NKA含量及肺组织中NKA mRNA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豚鼠,差异非常显著(均P<0.01);冷空气刺激组哮喘豚鼠,其血浆、肺组织中NKA含量及肺组织中NKA mRNA的相对含量均明高于哮喘组豚鼠,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NKA参与了卵蛋白诱发的豚鼠哮喘发病机制;冷空气吸入刺激能显著增加哮喘豚鼠血浆及肺组织中NKA含量;冷空气吸入刺激具有在转录水平上调NKA mRNA表达的作用,由此导致血浆及肺组织中NKA蛋白含量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两种阳性物质人血白蛋白、卵白蛋白对豚鼠主动全身过敏作用,为过敏性试验提供较好的阳性对照。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14组,以人血白蛋白、卵白蛋白(2、10、100 mg/只)、0.9%氯化钠注射液等受试物为对照,研究不同致敏剂量、激发剂量、激发时间等条件下,豚鼠全身主动过敏的反应情况。结果 在2~100 mg/只剂量范围内,人血白蛋白、卵白蛋白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100%。在2~10 mg/只剂量范围内,过敏症状发生程度随致敏剂量、激发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剂量的卵白蛋白较人血白蛋白反应程度更强。结论 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阳性对照推荐使用卵白蛋白,剂量为2 mg/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吸入肝素对致敏豚鼠血、肺组织组胺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卵蛋白作为抗原 ,激发豚鼠形成哮喘豚鼠模型 ,随机分成致敏组 (A组 )、给药组 (B组 )和对照组 (C组 ) ,在卵蛋白雾化吸入后 3 0min、17h测定血、肺组织组胺浓度。结果 :致敏豚鼠吸入肝素后 ,再次接触抗原可抑制血、肺组织组胺浓度升高。结论 :肝素抑制过敏反应可能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酸 (creatine ,Cr)对气道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卵白蛋白致敏和吸入激发的方法制成豚鼠哮喘模型 (哮喘组 ) ;一部分致敏后的豚鼠激发前经口给予Cr(干预组 )。用比气道传导率 (specificairwayscon ductance ,sGaw)作为气道闭塞指标 ,气道反应强度用AUC(areaundertheresponsecurve)评价。激发后第 7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对其灌洗液进行细胞计数。结果 :哮喘组和干预组在激发后均一过性出现sGaw值下降 ,AUC无明显差异。但哮喘组在致敏后 3h后再次出现sGaw值下降 ,哮喘组AUC显著地高于干预组 ;哮喘组灌洗液中的细胞总数和巨噬细胞 ,嗜酸性细胞数增高 ,而干预组显著性减少。结论 :Cr一定程度可以抑制气道炎症 ,并能抑制过敏反应豚鼠的迟发型气道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钾通道开放剂BRL38227对豚鼠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及致敏豚鼠雾化吸入BRL38227前的珠气道阻力和动态肺顺应性改变。结果:正常豚鼠雾化吸入BRL38227前后的Raw和Cdyn均无显著性改变;致敏豚鼠吸入BRL38277后Raw上升率和Cdyn下降率都明显低于示吸入BRL38277组。结论:雾化吸入BRL38227对实验性哮喘豚鼠气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卵白蛋白致敏的豚鼠的高反应气道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致敏组、致敏对照组、致敏2%七氟烷组和致敏4%七氟烷组,每组8只。应用卵白蛋白和测量肺阻力变化曲线建立并评价豚鼠的致敏气道模型。检测致敏豚鼠气道平滑肌细胞cAMP的表达,评价不同浓度七氟烷对高反应致敏气道的扩张作用。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致敏组能显著升高豚鼠的肺阻力变化曲线;与致敏对照组相比,致敏2%七氟烷组和致敏4%七氟烷组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内cAMP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七氟烷能够增加卵白蛋致敏的豚鼠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内cAMP的表达,提示七氟烷可以通过提高高反应致敏气道平滑肌cAMP的表达发挥扩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芦荟凝胶对豚鼠过敏性哮喘的影响。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哮喘组、芦荟组和正常组3组,用10%卵清蛋白(OVA)生理盐水200mg/kg合并等体积1mg/ml氢氧化铝致敏豚鼠,两周后抗原OVA第2次攻击,复制豚鼠哮喘模型;芦荟组隔天芦荟灌胃两周,其余两组生理盐水灌胃。对比观察其行为学差异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目的差异。结果:芦荟组嗜酸性粒细胞数目较哮喘组明显降低(P<0.05),且其哮喘症状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芦荟凝胶可有效减轻豚鼠的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20.
吡拉米特与西拉米特的支气管扩张和抗变态反应作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第二代磷酸二酯酶 4 (PDE4 )选择性抑制剂吡拉米特 (piclamilast)和西拉米特 (ciclamilast)对离体气管平滑肌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比较它们的作用强度。方法 :采用离体豚鼠气管片 ,蓄积剂量法评价 piclamilast和 ciclamilast对平滑肌静息张力和氨甲酰胆碱 (CCh)所致高张力的松弛作用 ,以及它们对异丙肾上腺素 (ISO)的协同作用 ;用生物检定法评价两者对致敏豚鼠肺组织抗原攻击释放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SRS-A)的抑制作用 ;以及用 Schultz- Dale法评价两者对致敏豚鼠气管片抗原攻击所致收缩的抑制作用。结果 :piclami-last和 ciclamilast对静息张力气管平滑肌均有直接松弛作用 ,EC50 分别为 :piclamilast1.0 0× 10 -5mol/ L,ciclami-last 0 .84× 10 -5mol/ L ;对 CCh所致收缩无明显松弛作用 ,但都能协同 ISO的舒张作用 ,并能有效减少抗原攻击致敏豚鼠肺组织 SRS- A释放量 ,明显抑制致敏豚鼠气管 Schultz- Dale反应。结论 :结果显示 ,虽然 piclamilast和 cic-lamilast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强度相同 ,但 ciclamilast抗变态反应性作用明显强于 piclamil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