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7年,Tomb[1]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第一个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分析工作.幽门螺杆菌为一环状DNA,基因组全长为1.7×106 bp,G C的平均含量为39%,包含有1 590个编码蛋白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区占全基因组的90%以上,其中,近1/3被认为是幽门螺杆菌的特有基因,不同菌株各自所特有的基因为6%~7%.目前对幽门螺杆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其与胃癌和胃炎等疾病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部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法,C^14呼吸试验结合胃镜检查,胃粘膜活检来检测516例胃粘膜病变包括320例慢性胃炎、86例消化性溃疡、61例不典型增生和49例胃癌患HP的感染情况,分析探讨不同胃粘膜病变HP感染的差异。结果:HP感染与胃炎性病变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但在胃癌中的检出率较低。结论:HP感染与胃粘膜炎性病变及不典型增生成正相关,而在胃癌的检出率低的原因可能只是早期诱因。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大量资料证明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异型增生、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为探讨HP感染程度与胃病的关系,我们自1989~2004年,采用幽门螺杆菌脲酶检测法(HPUT)对有上消化道症状并进行胃镜检查的780例病人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探讨青海东部农业区HP感洒及胃中疾病间的相关关系,对305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行胃镜检查,应用Agnors染色方法检测HP。结果;青海东部农业区慢性 吕疾病中HP检出率为72.78%,HP感染与年龄、性别、民族间无差异,而城镇居民明显高于农民。萎缩性胃炎程度也重,HP检出率也高,在HP相关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化49例,不典型增生34例。而HP阴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化仅5例。提示HP感  相似文献   

6.
胃部细菌学的研究长期以来被忽视。至 1 984年 ,Warren及Marshall在Lancet上报导了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 ,培养出了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HP的发现对胃部疾病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已清楚 ,HP是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发生与发展的病原菌 ,也是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 ,MALT)淋巴瘤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人类感染HP后的后果如何 ,与HP的菌株变异、被…  相似文献   

7.
何媛  赵晶  林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24-4428
背景 我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较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存在着相同的临床结局,这除了与宿主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外,可能还与H.pylori菌株基因型有关。目的 探讨血清H.pylori抗体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同期进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的患者2 65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五组,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 01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468例、胃溃疡组7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236例、胃癌组140例。入选患者均未曾行H.pylori根除治疗,采用蛋白芯片法对H.pylori特异性抗体CagA、VacA和Ure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率、H.pylori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H.pylori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74.58%)、胃溃疡组(74.34%)、胃癌组(72.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71.58%)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64.49%),各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H.pyloriⅠ型感染者1 596例,H.pyloriⅡ型感染者259例。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6,P<0.01);其中胃溃疡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P<0.005)。1 596例H.pylori Ⅰ型患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占60.15%(960/1 596),其次为VacA抗体,占34.27%(547/1 596),CagA抗体占5.58%(89/1 596)。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P<0.01);其中胃溃疡组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5)。各组Vac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4,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及胃溃疡组(P<0.005)。各组Ur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7,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P<0.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P<0.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不同H.pylori菌株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Ⅰ型菌株为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且以CagA+VacA抗体均表达者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海拔地区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P)所致胃部疾病的异同。方法采用德国红外线能谱分析仪(IRIS)和胃镜检测幽门螺杆菌所致胃部疾病。结果2300m地区HP所致胃部疾病以胃炎合并其他胃部感染(2种病以上)为主,占39.2%;800m地区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占53.1%。结论上述海拔不同地区,HP所致胃部疾病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细菌学的研究,长期来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1983年Marshau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对这一领域重要的突破。此后不久即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它的发现对消化病学、特别是胃十二指肠病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已经清楚它是许多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0.
11.
1 幽门螺杆菌 (HP)与急性胃炎当人的胃粘膜急性感染HP后 ,HP可穿透粘液层 ,紧贴在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繁殖。一些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 ,另外一些细菌则穿透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由于组织的侵蚀和化学介质的参与将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上皮可发生显著的退行性改变 ,粘液耗损、细胞脱落、合胞体不典型增生 ,胃小凹里多形核粒细胞浸润 ,腺窝脓肿形成 ,表面渗出、浅表糜烂 ,即发生急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变。笔者观察发现正常人HP感染率为 5 4% ,而急性胃炎高达 97 6 %~ 10 0 %。邵去非等报道急性胃炎为 90 3% ,黄超等报道为 74 0 %…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幽门螺杆菌(简称HP)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致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并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愈合、复发过程中起了一个重要影响或促进作用。我院于1991年5月~1998年12月,对963O例因胃部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均进行了HP的检测,其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受检对象对门诊及住院病人需进行胃镜检查者全部进行HP检测,除临床治疗后复发及检查前未能按要求停用治疗性药物的病例,共检测9630例,其中男6482例,女3148例,受检年龄最小8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年龄为43.2岁。1.2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p)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肝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自Hp发现以来,经无数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努力研究,现已基本明确其致病机制,也为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简单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Hp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幽门螺杆菌(Hp)与成人上消化道疾患密切相关。但小儿上消化道疾患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国内报道较少。为此,我们试通过对56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胃粘膜进行直接涂片、组织切片染色及尿素酶试验,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关系,现...  相似文献   

15.
Liu YE  Yu XW  Dong NN  Gong YH  Sun LP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230-23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不同胃部疾病中的定植状态,同时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幽门螺杆菌原位密度测量方面的应用。方法选取已知病理诊断的胃黏膜活检标本174例,其中来自胃癌高发地区135例,胃癌低发地区地区39例,分别行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部位Hp感染密度。结果胃黏膜小凹上皮表面及腺腔内Hp定植密度评分〈1分时,免疫组化染色与HE染色经配对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6、P〈0.01);定植密度评分〉1分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浅表性胃炎组,胃黏膜小凹上皮表面及腺腔内Hp定植密度评分〉1萎缩性胃炎(23.8%)与胃癌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0、P〉0.05,Χ^2=4.876、P〉0.05);在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胃黏液内游离的Hp密度评分显著大于浅表性胃炎组(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01、P〈0.01,Χ^2=11.002、P〈0.01)。结论胃黏膜小凹上皮表面及腺腔内Hp定植密度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逐渐降低,而胃黏液内游离的Hp密度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6.
霍晓灵  李霞 《农垦医学》1999,21(3):179-18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许多上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HP感染遍及全世界,不同地区人群中HP检出率有很大的差别.HP$染与年龄、种族、地域、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n]。故在本地区开展快速尿素酶检验新技术,有助于对本地区病人中HP感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指导临床根除HP的感染。对象和方法1997年6月~1998年2月,对917例门诊及住院病人疑有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其中;男性489人,女性428人;10~44岁571人,45~82岁346人.每例均在胃镜…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分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分型与消化道不同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120例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不同类型Hp感染的构成比。结果:Ⅰ型Hp感染者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著高于Ⅱ型;胃癌组的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组(95.0% vs 66.6%,P〈0.05);消化性溃疡组的感染率(87.8%)虽比胃癌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分型有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疾病病情的判断,Ⅰ型感染者可能更有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重视幽门螺杆菌与上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Hu F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483-484
重视幽门螺杆菌与上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胡伏莲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发现至今已超过15年。有关Hp与上胃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胃肠病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的极大关注。Hp的发现使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面临着一场发病学和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将318例患者分成老年组151例,非老年组167例,经胃镜检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老年组慢性胃炎与胃溃疡的Hp检出率分别为78.1%和87.5%,均高于非老年组的43.5%和44.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增高;确定Hp感染,对防治胃十二指肠疾病有重要意义;尽早根除Hp感染,利于减少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