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成像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术前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明确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属支走行;常规组术前不行血管成像,均行腹腔镜辅助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术后3年生存率等。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理分期(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意外损伤血管数量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64.29%(18/28),常规组为57.14%(1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行血管成像,利于指导手术操作,可避免血管意外损伤,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增加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经尾侧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1例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的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观察组(采用尾侧入路,n=42)与对照组(采用中间入路,n=39)。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系膜上静脉出血例数、中转开腹比例、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系膜上静脉出血例数、中转开腹、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脓肿等术后并发症。结论:与中间入路相比,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采用尾侧入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及难度,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尾侧入路联合中间翻页式清扫(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7-11—2020-09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组(观察组)和传统中间入路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临床指标。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等指标,与传统中间入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轻、淋巴结清扫数多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间入路与混合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为109例患者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结果:混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少于中间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中间入路法与传统侧方入路法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于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将入院拟行手术治疗的4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分别行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中间入路法与侧方入路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2.5±25.8)min及(162.9±30.9)min(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8±36.2)ml及(104.6±58.2)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并发症分别为4.2%和8.3%,术后并发症分别为8.3%和16.7%,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7.4±3.2)枚和(17.8±3.4)枚,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8±2.2)d和(8.0±3.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间入路法较传统的侧方入路法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6.
探讨尾侧联合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回顾性分析漯河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74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淋巴结清除数量及术后恢复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尾侧组和中间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40±20)min比(165±25)min]和出血量[(75±28 mL)比(105±35)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侧联合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尾侧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实用性。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8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尾侧入路组及中间入路组,各44例,进行不同入路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尾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112.7±42.1)min,术中出血量为(51.7±4.8)ml,显著少于中间入路组的(130.5±37.2)min、(72.3±5.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阳性淋巴结数目、中转开腹率、拔管时间、术后引流量、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尾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更加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更易于外科医师掌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需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术患者22例。按照采用尾背侧中间入路10例(简称尾背侧组)和尾腹侧中间入路12例(简称尾腹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切除的标本质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同时比较结果。结果尾背侧组手术时间178.6±16.2 min、术中出血83.2±8.4 mL与尾腹侧组205.0±20.0 min、100.7±13.3 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背侧组清扫淋巴结数目15.7±1.9枚,术后排气时间2.8±0.5 d、切除标本中系膜保留完整10例、无吻合口瘘,无中转开腹、住院日12.6±1.2 d;尾腹侧组16.3±1.7枚、2.8±0.5 d、12例、0例、0%、平均住院日12.7±1.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标本系膜完整两组均完整无破损,尾背侧组与尾腹侧组各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淋巴瘘),均于术后第4天出现,保守治疗3天后治愈。结论选择尾背侧入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全系膜微创切除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共纳入80例诊断为右半结肠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中间入路全系膜微创切除治疗及传统侧方入路微创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而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引流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乳酸水平术后2 h均明显上升,术后24 h观察组恢复正常,对照组较术后2 h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术后48 h两组均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右半结肠癌经中间入路全系膜微创切除可保证清除足够的淋巴结,更完整地切除肿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比较中间入路、尾侧入路以及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累积生存情况。 方法前瞻性单盲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的9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2例:中间组(行中间入路)、尾侧组(行尾侧入路)和联合组(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累积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 结果中间组、尾侧组分别中转开腹3、1例。尾侧组和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中间组,且联合组优于尾侧组(P<0.05);联合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尾侧组和中间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三组患者术后累积OS和D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0.714,P=0.893、0.700)。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术中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更具优势,有益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与传统手术治疗结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6例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及20例传统结肠癌根治术(开腹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术后止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开腹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优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的优点,根治效果可达到开腹手术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9年3月间177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其手术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结果:本研究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132.6±35.7)min,术中出血(94.2±34.1)mL,术后肠道排气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2.13±0.74)d、(3.21±0.45)d、(10.35±2.72)d;平均切除标本长度(17.32±8.26)cm,淋巴结清扫数目(15±8)枚。中转开腹5例(2.82%),腹腔镜手助切除4例(2.26%)。并发症24例(13.56%)。术后随访39(12~97)个月,随访期内发现1例戳创孔肿瘤种植,局部复发5例(2.82%),远处转移7例(其中肺转移2例,肝转移4例,骨转移1例)。累计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83.69%、80.43%及83.14%。Dukes A期、B期、C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23%、76.47%、66.67%。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且符合肿瘤根治原则的,并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老年肥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肥胖患者20例,以及同期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25例,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均行一期吻合;手辅式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体温恢复快、排气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手辅式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与开腹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辅式腹腔镜组手术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总数及术后并发症与开腹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应用于老年肥胖患者,具侵袭性小、操作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技术优劣。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传统中间入路组(中间组)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组(尾侧组),并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CME完成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75例病人,其中中间组35例,尾侧组40例,两组病人基线水平(除CA19-9外)、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除肠管长度(24 cm vs.22 cm)、A线长度(9.8 cm vs.9.4 cm)、B线长度(9.0 cm vs.8.5 cm)、切除系膜面积(112.4 cm2 vs.109.0 cm2)、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9枚 vs.19枚)、淋巴结清扫合格率(97.1% vs.97.5%)、CME完成率(80% vs.8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体重指数(BMI)≥25]为影响CME完成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9)。结论 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安全性、可行性、短期疗效、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及CME完成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需更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上下入路"翻页式"腹腔镜右半结肠D3根治性切除的手术路径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为10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经上下入路"翻页式"腹腔镜右半结肠D3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95例(93.14%)患者顺利完成手术,7(6.86%)例中转开腹。术中清扫时间42~96 min,平均(78.2±11.3)min。术中出血量10~40 ml,平均(24.3±6.4)ml。清扫淋巴结11~46枚,平均(20.9±5.5)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7 h~8 d,平均(64.8±27.3)h;术后住院7~13 d,平均(9.8±2.1)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0.98%)、切口脂肪液化2例(1.96%),均经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经上下入路"翻页式"腹腔镜右半结肠D3根治性切除术显露方便,对助手的腹腔镜经验要求较低,术中有良好的参照作为引导,清扫较流畅,很好地体现了"无瘤原则",达到了腹腔镜右半结肠D3根治手术的基本要求,且降低了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的难度,手术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孔法隐瘢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8月。2010年4月70例良性胆囊疾患随机接受2种隐瘢痕Lc,其中三孔法35例,单孔法35例。比较2种隐瘢痕Lc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疼痛和美容效果。结果三孔组术中出血量(21.3±11.8)ml与单孔组(24.3±11.2)ml相比无显著差异(t=1.091,P=0.270);三孔组术后住院时间(1.5±0.6)d与单孑L组(1.5±0.7)d相比无显著差异(t=0.000,P:1.000);三孔组住院费用(8639.6±617.4)元与单孔组(8631.2±8lO.7)元相比无显著差异(t=-0.049,P=0.961);三孔组术后第2天VAS评分为(1.1±0.4)分与单孔组(1.2±0.4)分相比无显著差异(t=-1.046,P=0.299);三孔组美容满意度评分(1.1±0.4)分与单孔组(1.1±0.3)分相比无显著差异(污0.000,P=1.000)。三孔组手术时间(15.1±5.9)min比单孔组(45.5±11.0)min明显缩短(t=14.408,P=0.000);三孔组术后第1天VAs评分(2.9±1.4分)比单孔组(4.6±2.0)分显著降低(t=-3.985,P=0.000)。65例(三孔组33例,单孔组3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均无并发症。结论三孔法隐瘢痕腹LC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结肠癌腹腔镜辅助下切除与开腹切除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30例及开腹结肠癌根治术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0.45±22.10)min和(148.56±28.55)min;切口总长度分别为(6.55±0.54)cm和(18.56±2.35)cm;出血量分别为(33.52±23.08)mL和(40.35±25.12)mL;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12.53±2.36)枚和(13.24±2.05)枚;术后镇痛时间分别为(49.00±2.30)min和(89.00±9.30)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0.85±7.09)min和(72.25±9.73)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05±1.09)d和(10.06±2.16)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5.08±6.89)min和(66.28±13.57)min;两组患者病理切缘均为阴性,均无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的优点,根治效果可达到开腹手术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单切口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优点。方法:回顾分析为11例患者采用侧方入路行单切口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者系膜均完整切除,1例因肿瘤过大且与后腹膜粘连紧密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25±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15)ml,术中无输尿管、胰腺或十二指肠损伤等,术后无大出血、腹腔内疝及吻合漏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10.5±1.25)d。术后随访324个月,中位随访8个月,无慢性腹痛或吻合口狭窄征象。结论:单切口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入路选择非常重要,是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经侧方入路行单切口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解剖层次清楚、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近期疗效,评估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2 月至2016 年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术(RA组),3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组)。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 与LA组比较,RA组术中出血少[(87.3±26.1)mL vs. (132.2±31.6)mL,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多[(15.6±4.5)枚 vs. (12.5±2.9)枚,P=0.036],手术时间长[(152.3±12.4)min vs.(125.7±29.0)min,P=0.012],首次排气时间缩短[(61.5±9.4)h vs. (69.7±10.5)h,P=0.042],术后疼痛轻,住院总费用高[(52235.7±528.2)元 vs. (41263.5±436.1)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机器人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安全可行,且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其对病人损伤更小,淋巴结清扫更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