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十八反”药物治中风病古今方剂配伍和治疗特点.方法:收集规范古代及近现代中风病方剂中含“十八反”反药组对的处方,运用关联规则对方剂进行高频药物挖掘,对方剂剂型、年代进行对应分析.结果:经整理获得古今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方剂共173首,其中古代方剂111首,近现代方剂62首.相反药对以半夏-附子使用最多,共76首.古今含“十八反”药物治疗中风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古今治疗中风均重视治痰,但古方用药以天南星、川芎、全蝎、天麻、白附子、白僵蚕为主,偏于熄风通络化痰,病机方面重视痰瘀邪实;近现代方用药以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为主,偏于益气健脾化痰,病机方面重视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2.
中药"十八反"基层医院应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调查基层医院应用中药十八反的现状.检索某县级中医院及9所乡镇卫生院2008-2011年的处方78 238首,对其中含十八反药对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含十八反药对的处方255首,其中乌头组198首,甘草组57首,藜芦组0首,以附子半夏应用最多,并出现多组反药同用的情况,临床医生对十八反问题多持回避态度.中药十八反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绝对的禁总.  相似文献   

3.
杨胜超  王俊霞 《河南中医》2014,34(2):361-362
目的:分析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配伍规律。方法:建立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数据库,涉及方剂的方名、来源、组成、剂型、用法、主治或功效等,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共计54首,累计用药达242次。,温里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占所有用药的50%,其次是补益药。结论:温里药为基本配伍构架,补益药为重要的增效配伍,药物组合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历代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及临床应用特点。从《中医方剂大辞典》96 592首方剂中检索包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运用SPSS 11.0中对应分析方法,对搜集的1 406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十八反药对及其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特点;运用Excel统计得出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发现各年代的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应用具有差异性,宋代应用频率最高;隋唐时期含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占同时期总方的比例为各年代最高;乌头药对、附子药对与宋代关联较为密切,川乌药对与明代关联较为密切,藜芦药对与隋唐年代关联较为密切,甘草药对与各年代关联无明显差异;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也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应用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外科疾病中其次,其他各科疾病均较少应用。  相似文献   

5.
附子、半夏配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林平  李志强  李侠 《中成药》2007,29(12):1817-1818
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附子又是川乌的附生根,两者同出一物,其所含成分也大致相同,故多认为半夏亦反附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据陈馥馨[2]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对应用的普遍性了。本文就附子配伍半夏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1附子、半夏功效1.1附子功效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adiDebx的子…  相似文献   

6.
十八反、十九畏作为传统的配伍禁忌,历代医家多崇信之,但古今均不乏反药同用的临床案例。因此,反药配伍是否确属绝对配伍禁忌,自古以来一直是众多学者及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配套措施之一,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对引导药品的生产、使用,合理利用我国医药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制剂品种目录》(2004年版)共收载中成药品种1 260个,其中含反药配伍的成方制剂共16个,包括含十八反药对的成方8个,含十九畏药对的成方11个,既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3个。文章对以上成方制剂从反药的出现次数及成方制剂的功能主治、剂型用法、处方药味数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为探讨反药配伍的临床使用规律,指导临床合理安全使用十八反、十九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8.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药材和饮片部分所涉及的十八反、十九畏药物在其使用注意中明确规定相反药物不宜同用.据统计<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成方制剂1062个品种,其中含反药配伍的成方制剂Il个.包括含十八反药对的品种5个,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7个,既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1个.本文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成方制剂进行整理,分别从这些含反药药对成方制剂的收载情况、反药药对出现频率、处方药味数、剂型用法以及现代临床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反药药对成方制剂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相反药物同用在当今社会备受争议,尤其是附子与半夏,最初的十八反并不包括附子反半夏,直至清《本草逢源》才载附子反半夏,现今《药典》亦言附子反半夏。然古今文献又有众多附子半夏同用的记载,且吕师将之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二者同用,必有其道理,本文拟从以下4个方面论之。  相似文献   

10.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年版本、《中药学》历版教材均采纳了相关内容,规定凡注明“畏、恶、反者”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或同用。但中药方剂大辞典中,含有十八反药对的案例颇多,其中半夏配附子和半夏配乌头的方剂最多。前人研究发现,各相反药对的主治病症多不相同,其中乌头配半夏以治疗风寒湿痹及中风瘫痪的案例最多,附子配半夏以治疗伤寒及痰饮的案例最多。已有研究虽然明确了各相反药对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十八反”属于中药配伍禁忌,但在临床应用中出现过反药同方应用的情况。为揭示反药同方应用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古方中记载的反药同方进行分析,发现反药中存在归经相同、性味相反的药性组合,在反药同方应用中,常根据辨证取其中1 味药的非相反药性组合为主用,而相反药性组合相互制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反药的合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药十八反的现代临床应用数据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为探寻十八反药在现代临床中应用的规律,以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为检索对象,以基于频次统计及最大频繁模式挖掘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1 964篇临床文献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现代临床中含有十八反药对复方的应用以个案报道居多,其适应证以复杂性、难治性病症为主,复方中部分十八反药对的配伍比例有一定规律,且较其他方药有更多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用药形式。说明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人们对十八反方药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变化,逐步肯定了部分相反药对可以有条件地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临床医家把十八反的药物视作配伍禁忌,认为合用后会致毒增毒,然而成功运用反药的例证也代有所传。本文通过对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方剂中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藜芦组方剂应用在宋元时期达到最高,而甘草和乌头组方剂则是在明清时期最多,3组方剂在民国时期和现代应用均较快下降;并且外用方的比例偏高,方剂药味数有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8~9味。本文认为十八反配伍与毒性药材密切相关,是有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如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配比剂量的变化,不同的给药途径,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其配伍致毒/增毒机理的阐明将为保障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推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将为其他禁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药十八的实验研究应以文献理论研究为先导。研究认为,相反组合产生的毒性主要与其中存在的毒性药物有关,或相反两药均有毒性,组合后毒性叠加所致;五参与藜芦,除藜芦自身毒性外,还与借助五行学说推定有关;十八反药物不存在借助基原相同而外推的逻辑关系;十八反不是临床配伍应用的禁区。  相似文献   

15.
附子配伍半夏、瓜蒌、贝母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十八反”的配伍禁忌中,查阅古今著作及研究结果。提出了“十八反”的理论应用应重新认识,只要辩证准确,药物依法炮制,根据病情,严格控制剂量及给药途径,对某些顽固性的疾病,可产生更显著的疗效。同时也证明处方配伍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临床应用探析中药"十八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十八反"虽是中药配伍禁忌,但在从古至今的临床实践中仍得以延用且能获良效.文章从临床应用、理论溯源及现代实验研究等方而分析认为,中药"十八反"的科学内涵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最终使其得以科学地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中药"十八反"虽是中药配伍禁忌,但在从古至今的临床实践中仍得以延用且能获良效。文章从临床应用、理论溯源及现代实验研究等方面分析认为,中药"十八反"的科学内涵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最终使其得以科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作为古代传统用药配伍禁忌由来已久,对相关理论的态度也是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见解。该文从十八反、十九畏的产生源流到当代中医对其的不同认识,从毒理、药理、化学与信息等方面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验证结果的分析归纳,来探讨十八反、十九畏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每个组对各具特点,一个或几个组对不能作为整个十八反、十九畏的代表,必须系统研究其中的所有组对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