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32例VSD合并PH的婴幼儿,在中低温下行VSD修补术,术前给予患儿间断或持续吸氧,术中加强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术后应给予强力抗生素控制感染,并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 32例VSD合并PH婴幼儿术后因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余肺不张2例,肺炎3例,低心排2例,胸腔积液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6~12个月,患儿生长发育明显改善,无远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是VSD合并PH患儿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7年1月~10月共收治婴儿VSD伴重度PH 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11月,平均(7.0±2.9)月,体重3.9~8.0kg,平均(6.5±1.2)kg.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9例.其中低心排2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二重感染1例.术后1月复查彩超,除4例有轻度PH,其余肺动脉压均恢复正常.所有志儿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减少体外循环损害、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适宜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和适当机械通气是婴儿VSD合并重度PH患儿成功治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86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术后低心排出量,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紊乱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84例随访2~50个月,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先天性心脏畸形应在婴幼儿时期予以矫治,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灌注及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防止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情较重患儿。各器官功能不完善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心肺功能极不稳定 ,术后及时有效的监护治疗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行小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术 70例 ,其监护治疗体会如下。临床资料  70例中男 33例 ,女 37例。年龄 7个月~ 4岁 ,1岁以下 12例。体重 7kg~ 14kg。其中室间隔缺损 32例 ,房间隔缺损 13例 ,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 10例 ,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 7例 ,动脉导管未闭 7例。静息时发绀 4例 ,活动时发绀 9例。轻度肺动脉高压 2 1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2 9例 ,重…  相似文献   

5.
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仝国林 《中国医药》2008,3(8):505-506
目的探讨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右心室双腔心2例,房间隔缺损2例,均同时矫正。结果全组27例痊愈,1例死于术后并发低心输出血量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随访3个月-2.5年,患儿症状明显减轻,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彻底矫正畸形、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管理可使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修补体会。方法对58例VSD合并肺高压的婴幼儿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行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加强心肌保护和呼吸道管理。结果本组56例患儿痊愈出院,治愈率96.6%。随访半年~6年,身体发育良好,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2例术后3d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3.4%。结论婴幼儿VSD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积极早期手术。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和呼吸道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儿术后处理策略及严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外科治疗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一期根治16例,二期根治2例,姑息性手术10例。结果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3例、早期低氧血症3例、残留室间隔缺损1例、其余8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14.3%,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术后1年复查,发绀改善,活动量增加。结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明确手术指征:根据Mc Goon比值是否>1.2~1.5、Nakata指数是否≥150 mm2/m2选择实施根治或姑息性手术,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小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早期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 6个月以内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4年 6月至 2 0 0 3年12月手术治疗 69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 ,其中男 3 7例 ,女 3 2例 ;年龄 45d~ 6月 ,平均 ( 5 .2 9±1.2 2 )月 ;体重 3~ 8kg ,平均 ( 6.5± 1.3 6)kg。室间隔缺损均为单发 ,膜周缺损 3 2例 ,嵴下膜周融合型 2 3例 ,干下缺损 14例 ,其中 2 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1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Ⅰ期根治术。结果 术后早期 ( 3 0d)死亡 2例 (病死率 2 .90 % )。发生并发症 2 1例 ,肺不张 9例 ,心律失常 6例 ,肺部感染 5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低心排 2例 ,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巨大室间隔缺损、反复肺炎、顽固心衰和肺动脉高压婴儿应尽早手术根治。术前注意纠正免疫球蛋白及心肌酶异常 ,增加心脏储备 ,术后注意呼吸道管理、出入量控制、防治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提高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总结103例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7月我科连续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纠治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03例,其中21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6个月~27岁,平均年龄(9.5±1.2)岁,合并房间隔缺损1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55例.结果 103例患者中死亡3例.肺炎、肺不张7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血红蛋白尿5例,切口感染1例,经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掌握好适应症,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刘云直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94-1695
目的:探讨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功率的方法和适当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34例婴幼儿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例先天性心脏病人均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34例手术病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全部Ⅰ期根治,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4例,行Ⅰ期根治或分期手术。合并症有肺动脉高压7例,肺部感染6例。低心输出量5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31例痊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效果欠佳2例。全组手术死亡率2.2%,死亡病儿多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或合并症有肺动脉高压,主要死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肺部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中,肺动脉高压病人,年龄较大者,术后恢复差,并发症多。所以早期治疗,选择好手术时机,掌握好适应证,才能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陈黎  张旭光 《云南医药》2000,21(3):239-240
近年来我科手术治疗小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70例,术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22例,发生率314%。明显高于同期4~10岁无肺动脉高压患儿发生率。此类患儿术后呼吸道管理很重要,有一定特殊性,现将我们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70例,男33例,女37例,年龄7个月~4岁,1岁以下11例,体重7~14kg。其中室间隔缺损32例,房间隔缺损13例,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融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静息时发绀4例,活动时发绀9例。轻度肺动脉高压2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29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0例。肺动脉平均压(MPAP)…  相似文献   

12.
游庆军  蒋锡初 《江苏医药》2005,31(11):854-855
目的 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19例10kg以下婴幼儿VSD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膜周部VSD15例(78.9%),漏斗部VSD4例(21.1%),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68.4%),VSD合并主动脉导管未闭1例(5.3%),VSD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5.3%)。全组患儿均在心肺转流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儿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死,病死率5.3%。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心肌灌注损伤,术后恢复快,适用于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病例。合理的病例选择、熟练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术中注意彻底排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连续57例体重小于5kg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VSD+PH)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8-03~2003-03手术治疗5kg以下婴儿VSD+PH57例,术前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长时间对症治疗心衰仍无改善者行急症手术。在中度低温(肛温26~28℃)体外循环下行VSD及合并畸形修复,术后早期彻底镇静,给予压力控制(PC)机械通气模式,动脉血PaCO2维持25~35mmHg,拔除气管插管后加强体疗,防止肺部并发症及肺高压危象。结果早期(术后30d)死亡2例(3.5%)。早期并发症5例:2例残余漏,2/6级收缩期杂音,1年后自愈;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55例存活者随访2~60个月,体重及活动量均有增加,智力正常,心功能Ⅰ~Ⅱ级,无晚期并发症及晚期死亡。结论低体重婴儿VSD+PH特别是心衰难以控制者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体外循环手术中使用氧合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患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3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试验组在体外循环中采用氧合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照组未行肺动脉灌注。两组患儿在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6、12、24h时抽取动脉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丙二醛(MDA)的水平。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6、12、24h时的氧合指数(QI),并记录气道峰压和呼吸机辅助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12、24h的OI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12h的气道峰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12、24h时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氧合血持续肺动脉灌注能减轻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在体外循环中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的措施。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手术矫治婴儿VSD194例,男108例,女86例;年龄58d-12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者72例;体质量2.8~8.5kg,其中3~5kg8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5.0—16mm,平均(9.1±3.4)mm。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早期加强处理,防治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5例,肺部感染17例,肺不张8例,经积极治疗后愈;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或心力衰竭发生。全组随访2—24个月,无特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治疗婴儿VSD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及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治疗已成为心脏外科的发展方向。我院自1 996~2 0 0 2年共为体重5kg以下婴儿施行心内直视术6例,现将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男2例,女4例;年龄4~5个月;体重4~5kg。病种:法洛四联症3例,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伴中度肺动脉高压1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1 2 体外循环方法 全麻下取胸骨正中切口。插管部位为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采用德国JOSTRA 2 0 0人工心肺机,minmax、Dideco 90 1…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称先心病)中最为常见和危害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影响外科治疗的效果,还增加了麻醉的危险。我院从2004年11月至2006年5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共完成32例伴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矫治术,肺动脉平均压都在70mmHg以上。本文将麻醉处理的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2例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个月~32岁,≤3岁的婴幼儿10例。体重6·5~40kg,≤10kg的11例。32例中室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3例,完全房室间隔缺损3例,大动脉转位、主肺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各1例。术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与未封堵患者对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本院产科2012-2015年妊娠合并房、室间隔封堵术后与未封堵患者各90例,比较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心功能、围生儿结局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封堵术后,孕中晚期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引产早产发生率、低体重出生儿发生率明显降低;肺动脉高压的轻度组心功能I~Ⅱ级者明显多于重度组,肺动脉高压的重度组心功能Ⅲ~Ⅳ级者明显多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减少孕中晚期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改善孕产妇心功能状态,确诊后应尽早行缺损封堵术。显多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减少孕中晚期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改善孕产妇心功能状态,确诊后应尽早行缺损封堵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