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排列表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1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2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方法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定3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3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但观察组提高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8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实验组膝关节评分优良率89.80%,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实验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联合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干预髌骨骨折患者,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偏瘫后重度肩痛患者在进行牵伸和本体感觉刺激、助力下主动活动等的康复训练前后接受物理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66例偏瘫后重度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牵伸和本体感觉刺激治疗,治疗组康复训练前进行电脑中频电疗;训练后对肩部进行对置超短波微热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上肢功能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肩痛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结论偏瘫后重度肩痛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后接受电脑中频、超短波治疗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接受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移动式平板训练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加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ATE及Time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8周后,2组ATE值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BBS、MBI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PNF疗法;对于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两者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5.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36例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患者被随机分成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治疗组)与一般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7例,对照组19例,两组均接受每日1次、每周5次的治疗10-40次。采用Fugl-Meyer评价法的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l指数作为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经治疗后都有明显提高(P<0.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或<0.01)。结论:本文所介绍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尤其是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用肌骨超声辅助电针法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8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均分两组,即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给予常规的电针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肌骨超声辅助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肩部软组织发生的病变和损伤类型,并对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肩痛程度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在治疗后观察组间康复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前,测量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数据差异并不大。治疗14 d后,测量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各指标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活动范围显著高于对照组;肩痛程度V A 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F M A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 B 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用肌骨超声辅助电针法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疼痛感及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388-4389
观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4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用综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简表(FMA)、日常生活能力简表(ADL)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快速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改善其康复效果与预后,临床普及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模块康复训练对脑外伤偏瘫康复期患者语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脑外伤偏瘫康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脑外伤偏瘫康复期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多模块康复训练,包括语言模块、运动模块及心理模块训练。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语言能力。结果:观察组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语言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块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脑外伤偏瘫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0.
偏瘫后重度肩痛的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红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61-2561
目的 探讨偏瘫后重度肩痛患在进行牵伸和本体感觉刺激、助力下主动活动等的康复训练前后接受物理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66例偏瘫后重度肩痛患,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均接受牵伸和本体感觉刺激治疗,治疗组康复训练前进行电脑中频电疗;训练后对肩部进行对置超短波微热量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上肢功能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肩痛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结论 偏瘫后重度肩痛的患在康复训练前后接受电脑中频、超短波治疗有利于患更好地接受康复训练,提高患的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站立数字作业治疗(OT)对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均进行为期4周、每周5d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揿针治疗,主穴取患侧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配穴取合谷、中渚、后溪,留针4h后取下,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站立数字OT训练,20 min/次,1次/d。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2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揿针联合站立数字OT训练可有效减轻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确的肢体摆放对脑卒中后患者肩痛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41例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无感觉障碍、无肩痛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2组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肢体被动活动、肢体按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肢体摆放.2个月后,评定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最大正常活动范围时有无疼痛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2个月时,肩痛发生率对照组为65.0%,观察组为19.0%,χ2=8.91,P<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确的肢体摆放对脑卒中后患者肩痛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早期药物治疗、良肢位摆放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双肩关节X射线片并进行指诊,测定两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 AHI)评价肩关节脱位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 FMA)评价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AHI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 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7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FMA和M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薰蒸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电脑中频加神经肌肉本体促通技术(PNF)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薰蒸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照组用电脑中频加PNF技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两组肩部疼痛、压痛、肌肉紧张度和关节活动度的情况,综合评定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药薰蒸综合治疗能缩短脑卒中后肩痛的病程,效果明显,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相结合的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组,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组,各30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估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单纯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可有效加快急性期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治疗进程,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两组患者经评估后,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及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吞咽训练、进食训练。干预前后对两组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75.61%,经比较,x2=4.48,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早期神经促进技术和感应电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神经促进技术加感应电治疗)和对照组(单予神经促进技术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巴氏指数(BI),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由同一医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上、下肢的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感应电治疗能提高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strapping (therapeutic or placebo) the 'at risk' shoulder prevented or delayed development of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better than standard care. 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ETTING: Three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hospitals, Melbourne, Australia. PATIENTS: Thirty-three patients 'at risk' of developing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were randomized, one withdrew. Patients at risk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ose with low or no muscle function around the should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 upper arm score < 3). INTERVENTIONS: Standard care for control group. Therapeutic strapping or placebo strapping with lightweight adhesive tape. All strapping was maintained over four weeks.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number of pain-free days measured on Ritchie Articular Index.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range of movement, function (Motor Assessment Scale, upper arm component) and affected arm muscle ton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RESULTS: Only one patient in the therapeutic strapping group developed pain. One-way ANOVA revealed that mean number of pain-free days over the 28-day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2),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erapeutic strapp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therapeutic strapping group had a mean of 26.2 pain-free days, while those in the place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d a mean of 19.1 and 15.9 pain-free days respectively. Range of movement and function improved between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bu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CONCLUSIONS: Therapeutic strapping limited development of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during rehabilitation in at risk stroke patients. Placebo strapping has an effect, with a larger study (n = 30 per group) needed to detect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rapeutic and placebo strap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