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探讨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应对方式及人际信任的影响。方法选取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的125名学生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及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量。结果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在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469,P〈0.01);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在人际信任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t=1.585,P〉0.05)。结论非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比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更倾向于积极应对;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对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研究青少年归因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归因方式问卷(CASQ)对269名14 ̄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与具有乐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相比,具有悲观紧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女孩比男孩回忆出更多的母亲的惩罚;悲观的紧因方式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无明显关系。结论: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432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青少年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可以分为主观努力因素归因和不可随意控制因素归因,个体在归因时越倾向于前者,则抑郁程度越高,在归因时越倾向于后者,则抑郁程度越低;②父母仍然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人物,青少午的抑郁程度与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关系密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低,抑郁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对293名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完美主义高分组在人际信任总分上显著低于完美主义低分组(t=-3.053,P0.01)。大学生完美主义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间呈显著负相关(r=-0.183,P0.01);完美主义担心出错(r=-0.257,P0.001)、父母要求(r=-0.215,P0.001)与人际信任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完美主义中的担心出错和条理性2个维度对人际信任总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信任有关,对人际信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马氏量表(Mach Scale)和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山东某网瘾戒除学校42名学生和普通中学的52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青少年的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学生类型的差异F(1,90)=1.376,0.652;P>0.05;②青少年问题行为在性别、学生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F(1,90)=8.13,10.932;P<0.01,但在性别与学生类型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0)=0.432,P>0.05;③青少年的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4,P<0.01)。结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受人际信任的影响,人际信任越低,问题行为出现的越多。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黄石市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52,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P0.05);2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严厉惩罚(r=-0.143,P0.01)、过度干涉(r=-0.150,P0.01)、拒绝否认(r=-0.17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严厉惩罚(r=-0.132,P0.05)、过度干涉(r=-0.164,P0.01)、拒绝否认(r=-0.183,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际关系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人际信任量表(IT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3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状况、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②人际关系状况在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偏爱被试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调节作用(t=4.071,P=0.000)。结论人际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职业中专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79名职中生(研究组)及58名普通高中生(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结果 1研究组的人际信任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690,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消极应对"得分略高,"积极应对"得分略低,且均无显著差异(P0.05);2职中生的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状况,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3职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与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呈显著的负相关(r=-0.214,P0.01),与"积极应对"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039,P0.05)。结论职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低于普通高中生且相对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越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其人际信任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索青少年归因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问卷(CDI)、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归因方式问卷(CASQ)对269名14-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父母的温暖与青少年抑郁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青少年的抑郁有显著的正相关,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在这4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中起中介作用;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与青少年的抑郁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作者最后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及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并对研究结果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做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用人际信任量表(ITS)与社会支持量表,对广州6所大学5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0进行了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广州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较高,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结论个体的人际信任态度在大学正处于形成阶段,表现出不稳定的倾向,相关部门要把握这一时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社会干预,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度。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索归因方式与人格的关系。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问卷(ASQ)和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的测定。结果:高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感情用事,心理健康的个性因素分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具有消极的归因方式.这些人格特征是消极归因方式的核心人格。高怀疑性、忧虑性,焦虑.专业成就者个性因素分和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分低的大学生倾向于以宿命归因事件。结论:消极归因方式的核心人格为高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感情用事,心理健康的个性因素分低。  相似文献   

12.
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大专院校339名在校大学生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评定。结果1城镇与农村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581,P=0.01);2不同性别的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和支持总分方面呈现显著差异(t=-3.841,P=0.001和t=-2.274,P=0.024);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专生在应对方式上,求助、退避和幻想3个因子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t=-2.551,P=0.011;t=-3.198,P=0.002;t=-2.077,P=0.039);4社会支持水平中解决问题、求助、退避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6.386,P=0.002;F=29.144,P=0;F=3.864,P=0.022);人际信任水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这一因子呈显著性的差异(F=3.115,P=0.046)。结论大专生人际信任度分数偏低;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6个因子中,解决问题、自责和求助这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较高的大专生在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也较高;而倾向于使用自责这一应对方式的大专生的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小学生特有的归因风格特点,以便针对性地培育良好归因风格。方法采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对河南、江西两地共2109名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归因问卷的各个维度上,小学女生均比男生得分高,除负性事件普遍化、永久化和无望感外,其他维度得分差异均达统计学意义(P0.05)。在归因各维度得分上,年级差异显著(P0.05),小学高年级学生负性事件的普遍、永久和内在归因得分高(F=2.84,P0.05;F=6.33,P0.001;F=3.40,P0.05),无望归因得分高(F=6.16,P0.00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正性事件的普遍、永久归因上得分低(F=10.79,P0.001;F=9.19,P0.01),但内归因得分高(F=3.59,P0.05)。结论小学女生整体上比男生乐观,其归因风格异于男生。小学高年级学生易于对负性事件做悲观归因,低年级学生不善于将正性事件的原因推广,但具有内归因的倾向。提示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关注孩子的归因风格训练,帮助其养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为学生迈入青春期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基本状况以及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关系.方法 对61名大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测试与内隐联想测验.结果 大学生内、外控得分差异显著(t=7.766,P<0.001);大学生内隐自尊效应显著(t=-11.175,P<0.001);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归因的总体情况呈显著负相关(r=0.317,P<0.05),与成功事件的内控归因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0,P<0.001);努力(t=2.076,P<0.05)和能力因素(t=2.261,P<0.05)高分组的内隐自尊高于低分组.结论 大学生倾向于做内控归因,并且内隐自尊呈积极状态;大学生越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其内隐自尊越高;高内控归因水平的大学生内隐自尊体验高,而外控归因水平高低不影响大学生内隐自尊水平的变化,反映着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归因方式问卷(ASQ)对248名16~22岁的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大学生与乐观归因方式的大学生相比,回忆出较多的过度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较少的情感温暖,悲观的归因方式与父母的偏爱无明显关系。结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早期教养方式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归因方式。方法本研究以贝克抑郁量表(BDI)、自评抑郁量表(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工具筛选出了79名正常对照组、170名抑郁情绪组、24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归因方式问卷测量。结果发现归因方式各因子与抑郁得分显著相关,负性分与抑郁得分正相关.其余因子与抑郁得分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059~0.239之间;4组被试的归因方式各因了分有显著差异(F=6.019,F=7.410,F=24.997,F=18.514.F=16.023,F=6.095,F=5.148,F=36.540.F=6.841.P〈0.01),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在负性分上较高,在其他因子分上较低。除正性分、宿命维度和全面维度外,其余因子均为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与正常对照组、抑郁情绪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归因方式得分时抑郁得分(BDI)有显著差异(F=3.425,F=14.568,F=18.285,F=16.782,F=17.358,F=16.919,F=22.854,F=24.815,F=4.334,P〈0.05),负性分越低抑郁水平越低,其余因了均为得分越低抑郁水平越高。结论归因方式与抑郁得分显著相关,消极的归因方式是抑郁的特质特征而非状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