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以关节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炎症滑膜所分泌的许多细胞因子促进关节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RA病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新生血管形成(angiogenesis)是一个涉及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可溶性细胞因子的复杂的、多步骤的、协调的连续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主要取决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 ,TIMP1)是近年来发现的MMPs的天然抑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为285000的糖蛋白。TIMPs在多个环节抑制MMPs的活性.亦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如阻碍MMPs介导的内皮细胞移动。抑制基质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 MIF 在体内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实验检测 MIF 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 RT-PCR 检测 MIF 对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 可以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MIF 可以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基因21个,其中上调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F 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并能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中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3.
黄玮  俞丽芬 《胃肠病学》2006,11(7):431-434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15%-35%的患者在发现原发癌时已有肝转移,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不到40%。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微血管持续、失控性生长和肿瘤血液循环建立的过程。包括毛细血管基底膜降解,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形成管状结构,基底膜形成以及血流贯通等诸多环节。该过程受肿瘤细胞和肿瘤基质细胞表达的癌基因和生长因子调控,亦受机体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血管调节因子(包括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起中心调控作用,当两者的平衡被打破.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占优势时,即发生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其形成涉及许多方面,包括脂质代谢紊乱、血小板形成和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迁移和增殖、泡沫细胞的形成等。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细胞外基质(ECM)合成或降解失衡是AS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AS形成过程也是ECM重建的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调节ECM最重要的酶类,在AS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MMPs与AS的关系做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慢性损伤时的一种修复反应,同时也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多数学者认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研究表明,肝细胞、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等能够通过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直接和(或)间接地促进HSC激活,  相似文献   

6.
4.1 一氧化氮和新生血管生成 新生血管生成或侧支血管形成是指从原先血管中形成新的毛细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组织来说很有必要,它能为机体提供氧气与营养素.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云  唐红 《肝脏》2006,11(3):203-205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继发于各种形式慢性肝损伤之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它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必经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显示,HF发生的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HSC)增生和激活,激活后的HSC进一步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后者可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ECM)蛋白,而ECM的大量沉积最终导致了HF形成.HF的发生机制一直是慢性肝病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有关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其形成过程受到众多细胞因子的调节。TGF-β是体内分布最广泛的促纤维化介质,他不仅调节正常组织损伤后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而且调节病理性纤维化的ECM的沉积,不仅影响ECM的量还影响其构成。阐明特定的介导TGF-β对ECM的信号通路的细节是理解它在病理性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和制定有效治疗的关键。本文仅就肝纤维化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近年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TGF-β与肝纤维化的关系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肝损伤期间ECM的沉积和降解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肝星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携带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内皮祖细胞对裸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体外将腺病毒介导人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入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观察转染后的内皮祖细胞在裸鼠缺血下肢局部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转染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后的内皮祖细胞在细胞内有效并持续表达;移植异种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祖细胞至Balb/c鼠缺血下肢后可见外源性内皮祖细胞定向作用于缺血部位;移植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祖细胞组较对照组明显促进体内毛细血管数目增加(P<0.05);mRNA检测提示过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可上调其下游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R4因子(P<0.05),增加内皮祖细胞招募,同时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调(P<0.05)。结论在体内,转染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内皮祖细胞可促进缺血下肢的局部血管新生,这种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R4的招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内皮抑素(Endostatin,ES)为胶原ⅩⅧ的-COOH末端片段,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特异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ES  相似文献   

11.
抗肝纤维化治疗的共识与争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的共同病理过程。目前认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ECM在细胞间质的过度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基本机制。抗肝  相似文献   

12.
血管生成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有着重要作用,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新途径。近几年来,有关血管生成在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并可影响预后渐被关注,为了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我们采用ELISA方法对NHL患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d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近年来发现的有抑制胶原酶即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活性的一组多功能因子家族,它通过对MMPs的抑制在正常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改建和各种病理过程中,如肿瘤的侵袭、扩散转移、组织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TIMPs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与MMPs的活性抑制无关。目前,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诸多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之路.其主要发生机制是肝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增多和异常沉积.近10年来针对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而采取的相应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对各种原发肝病尚缺乏有效病因治疗的前提下,抗肝纤维化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药复方的多途径、多层次、多靶位的药理作用特点,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显示了特有的优越性.现就近年来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e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的表达,探讨HIF-1α表达与胰腺癌凋亡、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皮素1(ET1)及非特异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即ETA/ETB拮抗剂PD142893对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分泌细胞外基质(ECM)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产生的影响。方法:以人腹膜间皮细胞株(HMrSV5)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免法、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及PD142893对HPMCET1、Ⅳ型胶原(ColⅣ)、纤连蛋白(Fn)分泌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TGFβ1蛋白水平(ELIS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表达(RTPCR)。结果:①葡萄糖对ET1的影响:高浓度葡萄糖增加HPMCET1的分泌及基因表达,葡萄糖浓度为50、100、150mmol/LET1分泌分别为(2.57±0.18)、(2.82±0.89)、(4.12±0.83)pg/ml·105cell,呈剂量依赖。②ET1促进HPMC分泌ColⅣ,增强ColⅣ、MMP2mRNA的表达。PD142893可下调高糖诱导的ColⅣ、Fn和MMP2。③ET1刺激HPMC分泌TGFβ1呈剂量依赖,ET1浓度为0、10、50、100nmol/L时分泌TGFβ1分别为(2141.74±45.16)、(2181.6±95.13)、(4360.58±139.74)、(6966.88±444.93)pg/ml·105cell,PD142893可明显抑制高糖诱导TGFβ1的分泌。结论:ET1促进HPMC分泌ECM,高糖诱导间皮细胞ECM合成与ET1及TGFβ1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肿瘤转移的两个必备条件为瘤细胞侵犯基底膜(BM)与细胞外基质(ECM)和肿瘤血管的生成。BM及ECM的重要成分之一为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SPGs),其作用酶为肝素酶。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进一步探讨控制侵袭转移的方法,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肺腺癌组织中肝素酶基因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促肝纤维化的关键细胞因子,慢性肝损伤时TGF-β1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形式促进HSC活化,使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转化并生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导致肝纤维化。TGF-β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可参与炎症、组织修复、肿瘤发生等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而发挥相应作用。  相似文献   

19.
Medina等人先前在本刊曾阐述血管生成在慢性炎症中的重要作用。作描述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门静脉慢性炎症相关性新生血管形成并提出血管生成素1和2参与此过程。血管生成在胚胎发育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参与许多机体病理生理过程,生理性血管生成包括创伤愈合和成人机体的组织再生:而病理性血管生成几乎发生于所有类型的肿瘤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如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这就使人很容易想到在前一种情况促其生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抑制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MMPs/TIMPs)作为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的重要酶类系统,参与组织器官纤维化的发生,其基因表达与多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密切相关。由于体内细胞因子是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在起作用,为了解单一及多个细胞因子对MMPs/TIMPs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选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二者联合作用于大鼠肺成纤维细胞,观察其MMP-2、9及TIMP-1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