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完成的512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按术后有无呼吸功能衰竭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定义为术后机械通气48 h以上或全麻拔管后6 h再次插管行机械通气。结果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50例(9.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分级、血浆白蛋白浓度、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PB时间超过150 m in、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低于300 mmHg、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婴幼儿CPB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根据CPB时间、术中是否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术后是否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预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亦可预先采取措施预防,以减少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导致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术后出现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科行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的3岁以内婴幼儿患者,所有诊断均为CHD合并PAH。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大于24 h者纳入延迟组,反之则纳入非延迟组。结果 共纳入286例患儿,其中延迟组81例、非延迟组20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肺动脉压力、气管插管及术中CPB时间、自动复跳均与延迟拔管的发生显著相关(P 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肺动脉压力、术前气管插管、术后第一日C反应蛋白是延迟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出现延迟拔管,其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日将会显著增高(P 0.05)。结论 婴幼儿CHD合并PAH会导致延迟拔管进而显著影响患儿的临床预后,通过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为优化术后监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朱英杰  李亚蕊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9):164-168, 180
目的 探讨早期检测血清BNP水平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诊疗、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45例,其中男患儿122例,女患儿123例,年龄在1~146个月,平均年龄20.96±21.16个月;根据患儿的病情将其分为两组,即肺动脉压力正常组(A组)、肺动脉高压组(B组);其中每组均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单纯先心组(A1组、B1组)、合并肺炎组(A2组、B2组)、合并肺炎心力衰竭组(A3组、B3组)。在患儿入院后24h内测量血清BNP、CRP、PCT水平,入院48h内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血清BNP水平:B组(肺动脉高压组)明显高于A组(肺动脉压力正常组),P<0.05;A3组>A2组>A1组,P<0.05;B3组>B2组>B1组,P<0.05;各组血清BNP水平与CRP、PCT不呈线性关系,r<0.1;B组(肺动脉高压组)血清BNP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低度正相关(r=0.418,P<0.05);B1组血清BNP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506,P<0.05);ROC曲线提示血清BNP水平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是否合并肺炎,合并肺炎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有诊断价值。结论 早期检测血清BNP水平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诊断、治疗、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丹  卢仲毅 《重庆医学》2013,(28):3379-3381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为如何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提高疗效提供干预方法。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2012年1~10月转入的2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机械通气时间的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时间(CPB)、主动脉阻断时间(ACC)、术前清蛋白、术前肺部感染情况、术前肺动脉压力、术后并发症8项因素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7例患儿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0.5~312.0h,平均(28.42±2.99)h。多元逐步Logistic分析显示术后并发症、术前肺部感染及CPB是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术后并发症、术前肺部感染、CPB是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表达。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5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AngⅡ的含量,并探讨与血气分析的关系。结果:25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AngⅡ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低氧血症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和AngⅡ受体拮抗剂用于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儿童以延缓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治疗方法,观察手术疗效。方法:采用自制单向活瓣补片对2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8例手术患者中,1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右向左分流,治疗或休息后好转。1例手术后出现血尿、肾衰,术后12d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反复出现心包积液,多次行心包穿刺引流,2月后症状控制。26例恢复顺利。存活的27例病人于术后3月心脏B超复查均未见通过活瓣的右向左分流,估测肺动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病人自觉症状较术前改善。讨论:对室间隔缺损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允许室水平的右向左、阻止左向右分流,为右心起到减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儿63例,年龄3月~3岁,ASAⅢ~Ⅳ级。大剂量芬太尼静脉复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体外循环中至手术结束维持PEEP 2~5 mmHg,以减少肺水。维持PCO2在30~35 mmHg,CVP在7~15 mmHg。开放主动脉前10 min开始静脉泵入多巴胺5~10μg/(kg.min)、硝普钠0.5~2.0μg/(kg.min)和米力农0.5~1.0μg/(kg.min)。其中,在术前肺动脉压〉45mmHg的患儿中,多巴胺的给药途径为经左房导管泵入。结果所有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开放升主动脉后,58例心脏自动复跳,4例心内1~2 J除颤1次,1例除颤2次后复跳。所有患儿均顺利停体外循环辅助。术前彩超提示有8例右向左或双向分流的患儿在术后2 d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其余患儿均在术后1 d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首先应保证合理的容量负荷,体外循环转机前保持一定的体循环压力以减少右向左分流,体外循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肺动脉压并维持体循环阻力,以使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是由于室间隔缺损存在的左向右分流,造成右室负荷加重,右室收缩压升高,进而引起肺循环高压.影响肺动脉高压术后恢复的因素很多,本文对外科治疗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取得可靠效果,并结合文献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后护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 ,对 2 2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肺高压组 )及 16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无肺高压患者 (无肺高压组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血浆内皮素水平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发现 :两者体外循环心内手术围术期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 ;无肺高压组术后血浆内皮素水平迅速下降并于手术后 6h恢复至术前水平 ;肺高压组术后血浆内皮素水平下降缓慢 ,术后 48h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 105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术后有无呼吸功能衰竭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83例(7.5%).单因素分析术前年龄、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功能、心胸比率、血浆清蛋白浓度,二次体外循环,术后氧合指数与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于6个月患儿、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术后血气分析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小于6个月患儿、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术后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提早干预,减少呼吸功能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11.
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u Q  Tan LH  Wu LJ  Zhang ZW  Zhu XK  Li JH  Lin R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0):1787-1790
目的 探讨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期间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正术后拔管失败、再插管的所有年龄小于 1岁的病例纳入本研究中 ,随机抽取同期拔管成功的所有年龄小于 1岁的病例作为对照组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婴儿先心病术后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 ,用相对危险度OR估计拔管失败与上述因素之间的联系强度。结果  2 2 7例行心内直视术的婴儿有 30例 (13.2 2 % )发生术后拔管失败 ,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示导致拔管失败、再插管的危险因素有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接触机会比(EOR) =12 .0 ;95 %CI=4 .0 4~ 35 .71;P =0 .0 0 0 9]、术后并发肺炎 (EOR =5 .33;95 %CI =1.81~ 15 .6 8;P =0 .0 0 2 )和术前肺动脉高压 (EOR =2 .80 ;95 %CI =1.2 1~ 10 .4 5 ;P =0 .0 4 1)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示术后肺炎及术前肺动脉高压是拔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5 )。结论 术后肺炎及术前肺动脉高压是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 ,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肺炎的发生是提高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减少术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8在先心病体外循环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8在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期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40例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患者分为非肺动脉高压组与肺动脉高压组.比较两组开放升主动脉后的1、2、4、6 h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8的水平.结果 体外循环后,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8水平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而肺动脉高压组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P<0.05).结论 体外循环使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8合成增加,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高于无肺动脉高压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左向右分流先心痛(left to ringht shu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LR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手术近期效果的因素。方法通过对过去10年299例先心病合并充血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导致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229例中,早期死亡15例,病死率6.55%。术前肺动脉压分级、手术时间和肺高压危象对充血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是影响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肺动脉压分级、手术时间和肺高压危象是充血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1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者采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手术治疗,对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围术期的处理,特别是术中采用心脏不停跳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全组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无空气栓塞并发症。1例室缺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于术后2~5 d脱离呼吸机顺利恢复。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9例无分流,Pp/Ap为0.45~0.63。3例有右向左单向分流,Pp/Ap为0.76~0.82。术后3个月复查仅1例存在分流,Pp/Ap为0.74,术后6个月分流消失。12例生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心功能为Ⅰ~Ⅱ级。结论采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拓宽了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的适应证,同时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术中的心肌损伤,取得了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为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4岁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新桥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4岁患儿临床资料,以改良儿童肾脏疾病风险分级(pediatric risk injury failure loss and end stage kidney diseases,pRIFLE)作为AKI诊断标准,分析术后AKI发生率,比较术后发生AKI(AKI组)与未发生AKI(N-AKI组)患儿的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AKI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98例患儿,其中男性152例,女性146例.107例(35.91%)患儿术后发生AKI,其中危险期82例(27.52%),损伤期16例(5.37%),衰竭期9例(3.02%).与N-AKI组相比,AKI组患儿平均年龄、身高、体质量更低,术前合并紫绀及其他重要疾病概率更高,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更低,ASA分级更高;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ardiac 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主动脉钳闭时间(aortic clamping time,ACT)更长;术后尿素、尿酸、Scr、胱抑素、视黄醇结合蛋白更高,肌酐清除率(estimated creatinine clearance,eCCl)更低,住院时间更长,死亡率更高.其中年龄<1岁、术前合并紫绀、术前Scr低、手术时间较长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1岁、术前合并紫绀、术前Scr低、手术时间较长会显著增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AK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比小儿重症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与未发生ARDS的两组患 儿的临床资料,探讨重症及复杂先心病术后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依据2011年ARDS的柏林定义,选取我院2009年1 月~2014年5月心外科收治的75例未发生ARDS的重症及复杂先心病患儿作为I组,同期发生ARDS的80例患儿作为Ⅱ组,对 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年龄、性别、体质量、术前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术前及术后血白蛋白、术前及术后血肌酐、术前 左室EF等39 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Ⅱ组死亡17 例,病死率21%。II 组中轻度ARDS 27 例,中度ARDS 25例,重度ARDS 2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体质量、术前PCO2、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早期血清球蛋白、术中 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总量、术后8 h胸液量、术后8 h输血量、术后血白蛋白、术后血 肌酐、术后初始乳酸值、术后24 h最大乳酸增高率、术后24 h B型尿钠肽、术后24 h降钙素原、术后24 h C反应蛋白、术后24 h血 清前白蛋白、年龄、术前肺动脉压、术前肺部感染、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等23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最大乳酸增高率、术后24 h降钙素原及术中出血量等5项指标是 CCHD术后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DS是重症及复杂先心病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大大增加患儿的病死率。 根据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最大乳酸增高率、术后24 h降钙素原及术中出血量等可 以预测ARDS的发生并早期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利于提高CCHD患儿术后ARDS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采用机械循环支持技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经验。方法回顾总结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本院利用机械循环支持救治4例心跳骤停先心病重症婴幼儿的临床救治情况和预后。病例1诊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转位,术前严重低氧、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1次,心肺复苏同时急诊建立体外循环,行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术后切换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病例2诊断室缺术后残余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室功能不全,室缺残余分流修补术后出现心跳骤停、高乳酸血症,心肺复苏同时床旁紧急行ECMO辅助;病例3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术前严重低氧血症、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2次,急诊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术后切换为ECMO辅助;病例4诊断为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后严重低心排,心肺复苏1次,床边ECMO辅助。结果 4例患儿3例顺利撤离ECMO,病例3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法撤离ECMO死亡。结论对于出现心跳骤停重症先心病婴幼儿,及时快速建立循环辅助,纠正低氧低灌注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围手术期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实施CABG318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36例,对低氧血症患者年龄、吸烟史、术前有无肺部疾病、手术前后射血分数、是否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否急症手术、是否合并肺部感染等与非低氧血症患者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低氧血症36例,发生率为11.4%其中轻度低氧血症19例(52.8%),中度6例(16.7%),重度1例(2.8%)。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有吸烟史、术前有肺部疾病、体外循环时间、急症手术、术后心功能,合并肺部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且1例因严重低心排死亡。结论CABG术后低氧血症在高龄、有吸烟史、术前有肺部疾病、体外循环时间长、急症手术、术后心功能差,合并肺部感染等患者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9.
Pang XY  Li WH  Song HM  Su RY  Yu JH  Li YH  Bi YW  Li SX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1):888-890
目的探讨应用单向活瓣补片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单向活瓣补片对38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1例肺动脉压力下降明显,未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的分流;余27例术后72 h内出现分流,其中1例术后72 h死于低心排出量,1例术后4周死于右心衰竭;36例康复出院.术后出现分流的27例患者22例随访6~86个月,其中术后3个月仍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7例,右向左分流4例,双向分流3例;术后半年以上仍存在经单向活瓣补片分流4例,其中3例肺动脉收缩压(PP)/主动脉收缩压(PS)仍>0.75,2例右向左分流,1例双向分流;另1例PP/PS降至0.45,存在3 mm跨单向活瓣补片左向右分流;11例术后未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者,术后3个月复查示肺动脉压力下降满意,无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22例中19例自觉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改善明显.结论对于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进行手术修补,可使当术后右心压力增高时右心血流可通过单向活瓣补片活瓣孔分流到左心系统,为右心起到分流减压作用,同时以可以耐受的体循环血氧饱和度降低为代价增加左心系统血容量,保证左心排出量,以达到保持体肺循环相对平衡,使患者能度过术后危险时期,减少围术期死亡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致肺动脉瘤样扩张的低体质量婴幼儿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合并房间隔缺损同时出现肺动脉瘤样扩张婴幼儿12例,月龄4~16(8.8±3.2)个月;体质量4.5~8.0(6.9±2.1)kg;身长56~83(67.4±9.5)cm。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前,术后3,6个月及1、2年婴幼儿主动脉、主肺动脉内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及LVEDD/RVEDD的比值。结果 12例患儿均手术成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术后2年主肺动脉内径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RVEDD/LVEDD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术后1年及术后2年RVEDD/LVEDD与术后6个月相比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致肺动脉瘤样扩张的低体质量婴幼儿手术后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