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1例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除1例因瘤颈过小,微导管不能送入动脉瘤腔而改行手术夹闭外,其余10例均栓塞成功,效果良好,并就动脉瘤栓塞技术和如何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应用钨丝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及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各1例)。栓塞后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高剑峰 《当代医学》2013,(28):41-41
目的观察分析微弹簧圈栓塞应用于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为颅内动脉瘤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8年10月一2011年10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病症患者68例,对患者以微弹簧圈栓塞法实施临床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分析。68例患者中56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施急诊栓塞手术,并在DsA全程动态监视下开展,术后于患者腰椎蛛网膜的下腔实施常规持续引流,且配合治疗高血压、血液稀释以及高血容量(3H)的症状。结果治疗完成后,51例患者的动脉瘤彻底闭塞,达到90%栓塞的患者9例,90%以下栓塞的患者3例,1例患者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施以微弹簧圈栓塞法治疗安全、可靠,而破裂动脉瘤患者配合实施急诊栓塞与持续引流,更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后复发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脑动脉瘤患者用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后,因弹簧圈被吸收而致动脉瘤复发,第2次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成功栓塞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3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报道开展用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15个月的追踪观察。方法本组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13例颅内动脉瘤,均采用全脑DSA造影的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后,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结果3例13个动脉瘤均用水解脱微弹簧圈栓塞,均为一次栓塞成功,手术后随访未发生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不开颅、并发症少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 对55例(57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57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14枚,其中4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1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行隔绝栓塞术.结果 57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其中致密栓塞20枚,接近完全栓塞25枚,大部分栓塞10枚,部分栓塞2枚.1例1年后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死亡,2例留下重度残疾.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Hydrocoil联合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51例。其中Hyclrocoil组25例:使用水凝胶弹簧圈(Hydrocoil)联合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铂金弹簧圈组26例:仅使用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1)HydrocoiI组与铂金弹簧圈组动脉瘤致密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ydrocoil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铂金弹簧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15.3%,P〉0.05);(3)HydrocoiI组的动脉瘤复发率67%低于铂金弹簧圈组的复发率21.4%,但由于样本量不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ydrocoif联合铂金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安全、有效,其并发症发生率与铂金弹簧圈组相似。  相似文献   

8.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和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48例患者,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55枚,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8枚,前交通动脉瘤15枚,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2枚,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枚,其他部位动脉瘤5枚,静脉全麻及肝素化后,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股动脉插管,经微导管内途径将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同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果栓塞55枚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41枚完全致密栓塞,14枚动脉瘤体栓塞90%~95%。48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无术中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3年内追踪45例,41例痊愈,3例残余瘤体、瘤颈扩大,1例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GDC、MDC可有效地闭塞脑动脉瘤,是一种疗效可靠、微创、安全并且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神经安定加局麻及全身肝素化条件下,以eldinger技术,插入3F/2Fmagic微导管,将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进行栓塞。结果:例1动脉瘤栓塞95%后,在放最后一个栓子时发生误栓,经全身肝素化治疗、扩血管、抗血管痉挛及抗脑水肿治疗1周后,病人仍无意识、语言及肢体等神经功能障碍,13d后行DSA复查见动脉瘤栓塞消失,误栓的微弹簧圈移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及额顶升支动脉处,大脑中动脉各分支动脉显影通畅;例2动脉瘤栓塞70%。半年后DSA复查动脉已闭塞。结果表明: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通过微导管将微弹簧圈置入动脉瘤中,使动脉瘤得到有效的栓塞。站果:本组栓塞治疗21例22个动脉瘤,完全栓塞20个动脉瘤(2例二次栓塞),占90.5%,栓塞加手术2例,占9.5%,无死亡病例,达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进口及国产栓塞材料联合应用,既节省治疗费用,又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远程家庭康复指导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出院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康复组进行远程家庭康复指导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按照出院时的口头康复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出院时、出院3个月末对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 3个月末康复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出院时明显提高(P<0.05),但康复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家庭康复指导对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TCCS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反复的TCCS检查,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神经放射学特征,探讨TCCS检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7d、术后10d和14d分别进行TCCS检查,检查部位主要集中于MCA及eICA,分别测量上述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然后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1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症状,TCCS表现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所有病人均有1~2次MCA的流速增高(P<0.01),eI-CA的流速及脑血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TCCS检测MCA结合eICA的流速及血容量测定可以很好地了解大脑前循环脑血容量及颅底动脉痉挛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球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术前、栓塞术中行3D-DSA检查,其中40例行3D-DSA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结果在术中312-DSA指导下致密栓塞48例,术后无一例再破裂,40例经3D-DSA随访者被证实完全闭塞。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瘸血管内栓塞的致密程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首发为眼部症状的脑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发为眼部症状的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处理时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3--2008年我腕收治首发为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的脑动脉瘤患者42例,分别行头颅CT、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给予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和DSA血管内介入微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结果26例动眼神经不全麻痹患者术后完全恢复达84.6%,14例动眼神经全麻痹患者术后完全恢复达35.7%,部分恢复达64.3%。2例瞳孔中度散大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首发症状为动眼神经麻痹者,应考虑到脑动脉瘤的可能性。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促进动眼神经恢复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共计98例. 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采用血管显微手术,对比各自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组采用血管显微手术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痊愈情况,较对照组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同时,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显微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方法,该方案效果显著,但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16.
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动脉瘤58例,直径2mm-40mm,囊性55个,梭形3个;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囊性37个,梭形1个;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失明或偏盲;6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复视,眼睑下垂。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临床症状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是否破裂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7例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训练,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训练.所有入选患者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的FMA和MBI的评分均有所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FMA和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JF能有效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迟金臣 《中外医疗》2013,(12):27-27,2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为今后更好地治疗脑动脉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院89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对患者进行脑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41例(开颅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48例(介入组),对两个组的患者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介入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法的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林莎莎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1):29-30,5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78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痴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均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QOL-AD和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认知功能,对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邱小鹰  陈红  杨明秀  肖岩  韦懿  陈炜  廖书胜 《广西医学》2014,(10):1404-140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 2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108例)和对照组(105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同时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明显减轻(P均〈0.05),但康复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康复组患者BI高于对照组(P〈0.05),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