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自 1960年报告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以来 ,至 2 0 0 0年已累计发病 15万余例 ,病死 2 0 0 0余例。该病地理分布广泛 ,动物宿主多 ,菌型复杂。为了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控制该病流行 ,我们对影响钩体病发生、流行的若干因素作了调查 ,拟通过对其流行因素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分布广,危害大,且病原复杂,群型繁多,流行受诸多因素影响〔1〕,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近几年来,国内同仁在钩体病流行因素方面作了不少研究,取得一些成果。笔者依据搜集到的资料〔2-5〕,就其流行因素综述如下:影响该病流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我省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来流行趋势、流调资料、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率50~70年代初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6.43/10万,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明显下降;发病地区有从沿海丘陵地区移向内地山区的趋势;流行季节从双峰型转为单峰型。50~70年代流行菌群以以波摩那群、爪哇群、秋季热为主,90年代则以七是热  相似文献   

4.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吴冬宁1993年8月24日至9月18日名佳容农场发生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发病17例。波及5个大队,经采取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疑似钩体病的病例逐个进行流行...  相似文献   

5.
建德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建德县自1958年发现疫情以来,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疫情波及到全县43个乡镇中的41个乡镇,成为建德县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经过几十年的防治,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来,疫情又有所回升,同时发病及流行菌型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于1989年8月至10月,对本县钩体宿主动物及其钩体感染情况,发病及流行菌型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宿主动物及其带菌调查根据本县钩体流行特点及以往的调查结果,选择鼠和蛙为本次调查对象。在发病较多的千鹤乡、马目乡、杨村桥镇等地,由专业人员夜间去田间、水沟边捕蛙。用鼠夹法进行室内外捕鼠。1.2 培养和菌型鉴定将捕获的蛙鼠无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0-2009年福建省两次钩体病暴发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闽南某地钩体病暴发疫情是由外来人群因漂流接触疫水发病引起的,发病率44.11%。病人血清阳性率为100%,且早晚期抗体均4倍以上增长。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63%。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霞浦某地钩体病暴发疫情是由易感人群清理荒芜稻田引发的,发病率61.70%,黄毛鼠是传染源,携带秋季群。病人血清阳性率为89.66%,抗体滴度高达1:25 600,26例患者早晚期抗体滴度显4倍以上增长,血清群均为秋季群与黄毛鼠携带菌型一致。结论漂流和旅游等非耕作性钩体病感染和废弃田再用时引起的钩体感染是福建省21世纪初钩体病局部暴发流行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流行区连续监测10年的22项流行病学资料分三类进行聚类分析,选出5个典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计算出多元回归方程。该方程引入了鼠密度、主要带菌鼠种的带菌率、人群自然抗体GMT、8月降雨量4个因素。经验证该方程计算出的理论年发病率与实际年发病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一起洪水后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起洪水后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黄运能1刘奕景2袁荣技1莫宇静31996-06-07收稿。1.桂林市卫生防疫站(桂林541001)2.桂林市卫生局3.阳朔县防疫站1994年7月阳朔县发生历史上少有的洪水,同年8、9月份发生了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简称...  相似文献   

9.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调查报告张田周,王建方,任留才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在水网地区发生较多,在豫西极少见到流行的报告,作者在偃师市工作期间,曾参与了一起该病流行的调查,现整理报告如下:1疫区概况:该次流行区位于偃师南部丘陵地区,以寇店乡、李家村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正刚  聂跃花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0):1322-1323
目的:分析雅安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动态、探索流行规律,为全市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雅安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订正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88~2003年年均发病率为28.76/10万,第1、2、3阶段分别为66.13/10万、15.77/10万和11.99/10万,各阶段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报病县区相对稳定,周期性流行高峰明显,发病强度由低海拔区向较高海拔区移行。自然地理和社会因素是影响钩体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加强上述因素的监测,改变收割方式,做好重点人群预防接种工作是减少钩体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仙居县 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 ,在仙居县曾一度引起暴发和流行 ,进入 90年代以后仙居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了解和掌握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仙居县 1991~2 0 0 0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钩体病病例 由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血清学抗体测定 ,病例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2 ] 。人口等基础资料 ,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 钩体菌株 来自仙居县 1991~ 2 0 0 0年发病的钩体病人及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3.
我省自1952年临海首次发现并证实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以来,除海盐、长兴、湖州等没有病例报告外,其余各县(市、区)已均有病例报告。1998年8月,常山县发生钩体病暴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疫情资料:根据疫情报告和人口资料。 2.血清学检验: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血清效价 1:400(++)为抗体阳性。 3.病原学检验:标本接种于8%~10%的兔血清Korthof培养基,观察60天。 4.试剂:钩体标准菌株15群15型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结果 1.概况:常山县面积…  相似文献   

14.
1993—1996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6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分析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杭州310009)龚震宇赵芝雅傅桂明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省农村人民身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曾经在我省多次暴发流行,进入90年代以来,病人急剧减少,为了解和掌...  相似文献   

15.
16.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在我省流行范围广泛,发病人数多,流行菌群、疫源地分布及传染源构成均较复杂,是我省主要传染病之一[‘j,近年来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概况介绍于下。一、人间疫情监测工.流行概况:我省从1956年首次确诊钩体病后,疫区不断扩大,疫情上升,流行呈波浪形。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在闽南沿海平原地区发生多起特大洪水型钩体病流行,以1972~1973年发病率最高,达10/10万~16/10万,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疫情明显下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疫情又有所回升,主要是闽西、闽北山地稻田型及雨水型流行。近几年疫情趋于稳…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钩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为进一步加强钩体病的防治,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2006年的疫情情况、流行特征、流行菌群(型)及影响因素等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概况和防制对策龚震宇傅桂明赵芝雅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疫区分布广泛。为进一步掌握全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我们分析了全省疫情状况,探讨了防制对策,以进一步控制本病的流行。1资料来源全省各县市调查上报资料、疫情报告、监测...  相似文献   

19.
邓秋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63-4464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五大洲均有本病发生,我国亦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大多发生在秋收水稻和暴雨或洪水泛滥之后。自1955年,我国将钩体病列入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  相似文献   

20.
杨德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46-3548
[目的]了解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64年至今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群发病及死亡情况、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接种资料,将资料整理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洪雅县1964年至今各年均有钩体病发生,1964 ̄1993年期间年发病率波动在5.9 ̄290.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6.3/10万)。1970 ̄1977年的流行高峰在每年的8 ̄10月,病人数占全年的88.6%,与水稻收割时间一致;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2.4%;年龄组以10 ̄39岁组为主,占88.5%。1979 ̄1980年,5种鼠(226只)肾组织培养钩体阳性率为5.3%,其中黑线姬鼠钩体阳性率为18.1%。1979 ̄1984年,132例患者血培养6例阳性(阳性率4.5%)。1979 ̄1985年,206例患者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率24.3%,收集86份阳性血清进行显凝试验:有黄疸出血群、秋季群、澳洲群等7个血清群。[结论]我县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省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病疫苗接种对降低发病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